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人文性、道德性、實践性的综合性学科,同时道德与法治在德育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任务。本文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活动开展为主题,通过三个方面教学活动的研究,希望能够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作用,从而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有许多形式各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实现愉快体验与学习感悟,推动学生完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本文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教材特点,进一步探索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美好的学习体验,也能够实现最大化传递学科教育的育人性与价值性。
一、新闻播报模式,提高社会认识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初中阶段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正处于认知水平未完善时期,这个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应该为学生提供观察、体验生活的学习机会与空间,这样通过活动化、形象化、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喜好性,也能够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新闻播报”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观察生活、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一扇窗口。那么在“新闻播报”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第一,内容选材。这个可以通过生活中《新闻联播》《今日说法》及其他网络APP等平台收集材料,以自主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自我的整理和提炼,向师生分享播报一段言简意赅的新闻。第二,教学评价。利用课前或课末的教学环节,组织进行新闻播报的分享活动,随着播报教师要组织生生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发言自己对新闻的看法。教师这个过程中做好对“播报人”“发言人”评价,评价应当贯彻赏识评价,通过教师肯定与鼓励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最大化的参与动力,最后教师根据大家发言进行归纳性总结与引导性教学。第三,树立榜样。新闻播报的活动应当长期化开展,这样才能练就学生的关注社会、收听新闻的习惯,同时要周期性根据不同学生从选材角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评价客观等方面作为参考,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优新闻播报者”,以榜样的形式树立和激发学生好胜心的基础上,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播报质量。该活动的开展是依据时事热点贴近生活实际,也具有时代特色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加强学生观察力及语言表达力,从而在新闻播报活动下促进学生积累大量的时政素材和实现了学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课堂思辨模式,发展学生是非观
我们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础上,开展一个主题的辩论会,不仅能够实现促进学生是非观成熟化,也将产生学生在辩论中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主题辩论活动中,教师更像一堂课的组织者、裁判者、引导者,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主体者、思辨者,进而实现辩论活动开展的教育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辩论主题活动的教育性,教师首先做好“辩题的选择”,辩题应为学生熟知的、相关的话题。可根据教材单元选择、可根据学生已知生活经验提取,辩题应具有两面性这样才能具有提升学生辩论角度的层次性。其次,小组划分。以同组异质、分组同组的形式将学生分配不同的小组,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辩论的公平性,使得辩论过程更为激烈化。最后,总结提炼。教师应当在辩论过程中总结不同辩论小组的观点与思考方式,进而在辩论结束后进行宏观性与微观性的解析与讲述,从而使得辩论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教育性。
三、整合资源模式,强化学生德育性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开展过程中一定贯彻这一方向性原则。学校作为学生一日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实际调查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行为表现,从而因地制宜的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性活动的机会。例如,学校德育计划工作开展会涉及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文明礼貌等主题互动。也会组织爱国教育、爱家乡、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这些校方组织的德育活动开展完全可以联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师应当即落脚学生学情的了解上,也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表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总之,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与创新是一个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需要,那么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为教学本位的基础上,积极整合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从而才能保证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与良好道德评职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韩亮亮.活动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C].,2018:626-627.
[2] 苏雪.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0.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有许多形式各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实现愉快体验与学习感悟,推动学生完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本文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教材特点,进一步探索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美好的学习体验,也能够实现最大化传递学科教育的育人性与价值性。
一、新闻播报模式,提高社会认识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初中阶段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正处于认知水平未完善时期,这个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应该为学生提供观察、体验生活的学习机会与空间,这样通过活动化、形象化、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喜好性,也能够推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新闻播报”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观察生活、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一扇窗口。那么在“新闻播报”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第一,内容选材。这个可以通过生活中《新闻联播》《今日说法》及其他网络APP等平台收集材料,以自主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自我的整理和提炼,向师生分享播报一段言简意赅的新闻。第二,教学评价。利用课前或课末的教学环节,组织进行新闻播报的分享活动,随着播报教师要组织生生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发言自己对新闻的看法。教师这个过程中做好对“播报人”“发言人”评价,评价应当贯彻赏识评价,通过教师肯定与鼓励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最大化的参与动力,最后教师根据大家发言进行归纳性总结与引导性教学。第三,树立榜样。新闻播报的活动应当长期化开展,这样才能练就学生的关注社会、收听新闻的习惯,同时要周期性根据不同学生从选材角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评价客观等方面作为参考,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优新闻播报者”,以榜样的形式树立和激发学生好胜心的基础上,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播报质量。该活动的开展是依据时事热点贴近生活实际,也具有时代特色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加强学生观察力及语言表达力,从而在新闻播报活动下促进学生积累大量的时政素材和实现了学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课堂思辨模式,发展学生是非观
我们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础上,开展一个主题的辩论会,不仅能够实现促进学生是非观成熟化,也将产生学生在辩论中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主题辩论活动中,教师更像一堂课的组织者、裁判者、引导者,推动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主体者、思辨者,进而实现辩论活动开展的教育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辩论主题活动的教育性,教师首先做好“辩题的选择”,辩题应为学生熟知的、相关的话题。可根据教材单元选择、可根据学生已知生活经验提取,辩题应具有两面性这样才能具有提升学生辩论角度的层次性。其次,小组划分。以同组异质、分组同组的形式将学生分配不同的小组,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辩论的公平性,使得辩论过程更为激烈化。最后,总结提炼。教师应当在辩论过程中总结不同辩论小组的观点与思考方式,进而在辩论结束后进行宏观性与微观性的解析与讲述,从而使得辩论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教育性。
三、整合资源模式,强化学生德育性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开展过程中一定贯彻这一方向性原则。学校作为学生一日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通过实际调查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行为表现,从而因地制宜的整合学校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性活动的机会。例如,学校德育计划工作开展会涉及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文明礼貌等主题互动。也会组织爱国教育、爱家乡、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这些校方组织的德育活动开展完全可以联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师应当即落脚学生学情的了解上,也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表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总之,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与创新是一个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需要,那么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为教学本位的基础上,积极整合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从而才能保证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与良好道德评职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韩亮亮.活动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C].,2018:626-627.
[2] 苏雪.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