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本文从政治学科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政治学科;渗透;心育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重要性。政治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1、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
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政治学科;渗透;心育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必要性
1、 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学科相融合,在师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中,真正使学生在教师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学生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中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中学生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通过学科渗透并加以引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重要性。政治学科涉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更为紧密,学生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如教材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在政治学科中更为明显体现。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措施
1、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育因素,将心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因此,我在讲解母爱这一问题时,事先收集了一些课外资源,如《娘探望狱中的孩子》这个事例,为了能探望狱中的儿子,将自己家里的唯一一头猪卖掉作为路费,就是为了能够看到久别儿子,通过将其中的蕴含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心育知识更好的融合,让他们更深理解母亲的爱的无私。正如教材中所言:母爱是温暖的太阳,奉献着七色光芒;母爱是辽阔的海洋,坦露着宽广的胸怀……
2、营造民主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民主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民主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三、在学科中渗透心育的效果
1、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
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已经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人。
观念的转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认识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交往,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相同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与学识是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和谐的,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学生心理、导向的转变。
一方面学生心理的转变。通过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得到了优化。他们能正视自我、正视他人、正视现实,形成了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学生普遍能热爱学习、勇于交往、自律自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理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另一方面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评价是关键,通过教师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给与足够的宽容,耐心的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