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常常在上完课后困惑不已:课前费尽了心思,课上用尽了气力,孩子们总是不领情,课堂气氛沉闷,愿意举手表达的寥寥无几,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也大受影响,参与度不高。面对无人捧哏的尴尬,教师有时只好自说自话,以完成教学环节的推进。课堂上“长啸一声山回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的融洽欢畅,现如今却只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这种可怕的沉默从何而来?从学生的角度探究,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不会说,因觉得对话难度大而放弃表达;不敢说,因对自己缺乏自信或害怕得到负面的评价而放弃表达;不愿说,对课堂失去兴趣或对教师产生排斥而放弃表达。从教师的角度探究,原因就多种多样:对学情把握不足,学习目标偏离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手段单一,以讲读问答为主,容易让人厌倦;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师拘谨刻板,仪态与语言缺乏魅力……不一而足。学生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教师。如何帮助孩子们摆脱抑制,回到跃跃欲试、畅所欲言的课堂应然状态?笔者拟结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探讨从教师主观方面入手,营造燃动课堂的策略。
一、埋下表达的种子
(一)备课:给得再多,不如懂我
教学目标要精当。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应当以学生当下的智力发展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过易过难都将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或勇气,游离于课堂之外。
基于以上的考虑,《醉书》备课时,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结合预习单指导书写生字,明晰诗歌重点词及诗句大意。
2.揣摩推敲“翻墨”“跳珠”“乱”,感受用字的精妙,体会古诗言简意丰的美感,积累相关诗句,对比“忽吹散”和“水如天”的节奏变换,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美感。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体悟“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学习“巧用比喻,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迁移写作。
4.初探诗歌背后隐藏着的豁达心境。
(二)预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流畅表达,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
1.认真练读古诗,试着划分节奏,朗读时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尽量抑扬顿挫。
2.自学生字“遮”,练习书写。借助字典了解“遮”的含义,想想诗中“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3.将诗中理解有困难的字或词或句在书中标出来,并尝试解决疑问。(解决途径:查资料,上网搜索,请教别人……)
试着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遗留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的预学能够将教学起点前置,让孩子们进行前期的准备和积累,从而在课堂上获得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三)谈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两分钟的课前谈话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孩子们对课堂充满期待。
师:现在流行“互黑”,就是调侃对方的短处。古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妹喜欢互黑。据说两人长得都不咋的,还常常相互攻击取乐。哥哥大胡子,长马脸,妹妹额头凸,眼窝深。来了啊,看,妹妹出招——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生:大胡子!
师:反击到来——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生:额头凸得厉害!
师:再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生:脸太长啦!
师:再反击——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生:我知道,苏小妹眼窝深陷!
这两人反应快吧?同学们又经过了900多年的进化,肯定比他们还机灵呢,好好表现哦。
你们一定猜到了,这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化圈全能战士——苏轼。他诗、词、书、画样样俱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潇洒的诗人,共赏一场不期而至的雨。
我选取了苏东坡和苏小妹的一段文化逸事,简短的谈话迅速活跃了气氛,点亮孩子们的眼神,让他们感受到苏轼睿智洒脱的文人风骨,同时也为后面感悟诗心作了铺垫。
二、营造表达的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孩子们大胆表达的助推剂,教师应不遗余力地营造出和谐、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们在喜气里自由表达。
(一)多样呈现活跃课堂
关于苏东坡和苏小妹的课前谈话,我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设计了微信聊天的图样,用现代的方式致敬古典。大屏幕上出现手机界面,一个大胡子男和一个傲娇女对话,孩子们在微信的信息提示音中惊喜地看到古人的高端互黑,一个个喜不自胜,百抓挠心,迫不及待地要举手公布自己课前刺探到的作者信息,八卦之火熊熊燃烧,气氛十分热烈。
(二)熱辣点评燃动课堂
教师及时到位的点评既能够引导孩子们的思路,更能够点燃他们表达的热情。亲切的话语会让孩子们打消举手前的犹豫,俏皮的调侃换来哈哈的笑声,由衷的鼓励让孩子更自信。“一个‘翻’字就读出了这么多,你们组的同学不简单!”“你的朗读让我有种黑云压顶的感觉!”“你是个独具慧眼的鉴赏家!”“你说得有理有据,我心服口服!” “你真是苏轼的知音哪,看出了他用词的精妙!”……一枚枚感叹号似石子投在波心,孩子们的心湖泛起涟漪。
三、获得表达的方法
有了乐于表达的基础,还有获得方法才能顺畅地表达。
课堂上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往往带来意外的精彩。思维因互动而活跃,表达因碰撞而生动。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一定要拘束于一城一地,而是经由一篇文字,向上游的上游漫溯,最终跳脱出文字,直达性灵。让孩子由品味文字开始,进而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带着童心去审视那一个个文化符号,获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练习表达,在表达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给孩子搭建广阔的舞台,表达才会丰富。作为教师,要使尽浑身解数,带孩子挣脱沉默,共同拥抱语文课堂。
这种可怕的沉默从何而来?从学生的角度探究,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不会说,因觉得对话难度大而放弃表达;不敢说,因对自己缺乏自信或害怕得到负面的评价而放弃表达;不愿说,对课堂失去兴趣或对教师产生排斥而放弃表达。从教师的角度探究,原因就多种多样:对学情把握不足,学习目标偏离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手段单一,以讲读问答为主,容易让人厌倦;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师拘谨刻板,仪态与语言缺乏魅力……不一而足。学生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教师。如何帮助孩子们摆脱抑制,回到跃跃欲试、畅所欲言的课堂应然状态?笔者拟结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探讨从教师主观方面入手,营造燃动课堂的策略。
一、埋下表达的种子
(一)备课:给得再多,不如懂我
教学目标要精当。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应当以学生当下的智力发展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过易过难都将导致学生失去兴趣或勇气,游离于课堂之外。
基于以上的考虑,《醉书》备课时,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结合预习单指导书写生字,明晰诗歌重点词及诗句大意。
2.揣摩推敲“翻墨”“跳珠”“乱”,感受用字的精妙,体会古诗言简意丰的美感,积累相关诗句,对比“忽吹散”和“水如天”的节奏变换,在此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美感。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体悟“诗中有画”(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学习“巧用比喻,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迁移写作。
4.初探诗歌背后隐藏着的豁达心境。
(二)预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流畅表达,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
1.认真练读古诗,试着划分节奏,朗读时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尽量抑扬顿挫。
2.自学生字“遮”,练习书写。借助字典了解“遮”的含义,想想诗中“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3.将诗中理解有困难的字或词或句在书中标出来,并尝试解决疑问。(解决途径:查资料,上网搜索,请教别人……)
试着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遗留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的预学能够将教学起点前置,让孩子们进行前期的准备和积累,从而在课堂上获得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三)谈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两分钟的课前谈话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孩子们对课堂充满期待。
师:现在流行“互黑”,就是调侃对方的短处。古时候就有这么一对兄妹喜欢互黑。据说两人长得都不咋的,还常常相互攻击取乐。哥哥大胡子,长马脸,妹妹额头凸,眼窝深。来了啊,看,妹妹出招——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生:大胡子!
师:反击到来——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生:额头凸得厉害!
师:再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生:脸太长啦!
师:再反击——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生:我知道,苏小妹眼窝深陷!
这两人反应快吧?同学们又经过了900多年的进化,肯定比他们还机灵呢,好好表现哦。
你们一定猜到了,这哥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化圈全能战士——苏轼。他诗、词、书、画样样俱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潇洒的诗人,共赏一场不期而至的雨。
我选取了苏东坡和苏小妹的一段文化逸事,简短的谈话迅速活跃了气氛,点亮孩子们的眼神,让他们感受到苏轼睿智洒脱的文人风骨,同时也为后面感悟诗心作了铺垫。
二、营造表达的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孩子们大胆表达的助推剂,教师应不遗余力地营造出和谐、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孩子们在喜气里自由表达。
(一)多样呈现活跃课堂
关于苏东坡和苏小妹的课前谈话,我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设计了微信聊天的图样,用现代的方式致敬古典。大屏幕上出现手机界面,一个大胡子男和一个傲娇女对话,孩子们在微信的信息提示音中惊喜地看到古人的高端互黑,一个个喜不自胜,百抓挠心,迫不及待地要举手公布自己课前刺探到的作者信息,八卦之火熊熊燃烧,气氛十分热烈。
(二)熱辣点评燃动课堂
教师及时到位的点评既能够引导孩子们的思路,更能够点燃他们表达的热情。亲切的话语会让孩子们打消举手前的犹豫,俏皮的调侃换来哈哈的笑声,由衷的鼓励让孩子更自信。“一个‘翻’字就读出了这么多,你们组的同学不简单!”“你的朗读让我有种黑云压顶的感觉!”“你是个独具慧眼的鉴赏家!”“你说得有理有据,我心服口服!” “你真是苏轼的知音哪,看出了他用词的精妙!”……一枚枚感叹号似石子投在波心,孩子们的心湖泛起涟漪。
三、获得表达的方法
有了乐于表达的基础,还有获得方法才能顺畅地表达。
课堂上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往往带来意外的精彩。思维因互动而活跃,表达因碰撞而生动。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一定要拘束于一城一地,而是经由一篇文字,向上游的上游漫溯,最终跳脱出文字,直达性灵。让孩子由品味文字开始,进而能够用自己的眼光,带着童心去审视那一个个文化符号,获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练习表达,在表达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给孩子搭建广阔的舞台,表达才会丰富。作为教师,要使尽浑身解数,带孩子挣脱沉默,共同拥抱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