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交通路线,也是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碰撞与交流的途径,服饰文化在交流中发生了变异。本文首先对中西服饰设计文化的比较进行探究,然后对丝绸之路的范围界定进行阐述,以为后文做出铺垫,最后从空间、时间的角度对丝绸之路上中外服饰文化交流引起的民族服饰变异做出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外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变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因为社会文化背景、宇宙观、文明系统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设计文化也存在不同。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入,中国已经在服装的制作工艺等方面结合了西方技术,引入了西方的服饰,而西方服饰也融合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对中外民族服饰变异的研究可以让艺术交流的研究更为深入。
一、中西服饰设计文化比较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西服饰设计文化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方的民族服饰设计和礼制是交融的,面料、款式都需要符合社会礼法,中方古典文化要比西方古典文化更能表现出人文特质。服饰消费行为决定了服饰的设计,而服饰消费行为会受到政治伦理的干预,汉代的“见其服而知贵贱”是对其的最好反映。而西方以人的需要为宗旨,要求符合生活需要,如一些少数民族就要求服装方便骑马射箭,如希腊就需要服装适合海上生活[1]。
(二)宇宙观不同的影响
《易经》的宇宙观是中方民族服饰宇宙观的来源,“五行学说”是服装设计文化中的观点之一,服饰审美在于能否做到天人合一,需要立足于整体的感觉来将服饰比例进行确认,西方自我为中心的观点较为突出,因此,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西方服饰都有着对人体优美体态进行反映,也就使得西方传统服饰在设计中使得服装各个结构部位比例与三维空间塑造的精确度更为重视,利用一些技术来让人体美得到强调和夸张。
(三)文明系统不同的影响
依照张光直先生的“两个文明起源”假说,我们可以暂时认为,不同的文明系统对中西服饰文化造成了影响,在最初时期,中西方的服饰都是宽衣文化,但随着不断发展,封建礼教的延续让中原服饰文化在长时间内依然以宽衣为主,而西方在经过文化的不断变迁后,慢慢朝着窄衣文化发展。
二、丝绸之路的范围界定
在学术界,丝绸之路的主干线路可以理解为三条:(1)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此带路可以分成南北两条线路,北匈奴西迁促使了北道开拓,起于西伯利亚经过盟国高原到达东欧,南道东起辽海,经过燕山、阴山到西欧。(2)起于我国南部,经过东南亚、斯里兰卡以及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3)经过中亚大沙漠的绿洲丝绸之路,此条线路最为著名,起于长安,经过黄河流域、河西走廊,通往中亚,其商贸文化中心为敦煌,自张骞出塞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多条支线,交通网已较为完善,而在唐代之后,虽然还有变更,但基本格局没有变化。此线路绵延几千公里,涉及诸多民族、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政权变换十分频繁,商旅的交流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来形容。按广义来讲,西域既包含了新疆地区、青藏高原,也包含了中亚、西亚等地,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体现在饮食、娱乐风习以及服饰等多个方面。
三、丝绸之路引起的民族服饰变异
(一)中原的民族服饰变异
丝绸之路的开拓让中原和西域之间发生了生活习俗与生活文化的交流,而服饰文化的交流让民族服饰发生了变异。单从服装设计文化的角度来看,赵武灵王早在战国时期就将胡服引入了中原地区,此时引入的主要原因是战事的需要,“胡服以骑射”的战略得到了有力提倡,这也讓原本中原地区上衣下裳、宽袍大袖的设计文化得到了一定改变,转变为长裤皮靴和紧身窄袖,对于征战会更为方便,赵武灵王和军队将领均身着胡服。后汉灵帝对胡服、胡床等元素有着独特喜爱,这也就使得京城贵戚受到了充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后来发展中逐渐消失。在北齐时期,中原有北方游牧民族进入,胡汉的民族文化发生了融合,孝文帝对于汉文化非常推崇,在迁都洛阳之后,让鲜卑族人身着汉服,让西域服饰文化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同时,汉服也反受到了西域服饰的影响,因此,在《旧唐书·舆服志》中,说道“北朝的常服杂以戎夷之制”。
因为丝绸之路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原服饰文化在隋唐时期受到西域服饰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贞观期间,汉着胡帽、胡着汉帽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胡服在盛唐期间成为了当时的服装设计流行元素,故《宫词》中说“回鹘衣着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在深宫之中,原本属于西域的鹘装已经在此流行,在民间,鹘装同样受到了喜爱。唐代服装中受到胡风影响最为典型的是胡帽与幞头,幞头的形式变化较多,如“英王样”、“武家样”等形制纷纷出现。胡帽的盛行让武则天时期的禁止露出面部向着大露面发生了转变,影响十分深远。对其设计文化的转变进行概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其设计文化分为三类,即初唐的自然清丽,盛唐的丰美华贵和中晚唐的绚丽怪诞,以女性服装为例,在初唐时期,诸如荷叶绿长裙等服装受到了喜爱,服饰构图的主要素材为花卉,受到先前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服装和隋朝基本相同,同样为窄袖襦裙;在盛唐时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和西域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唐朝社会整体的自信也更为充足,思想的开放服饰文化形成一种包容的态度,吸取西域文化,唐朝女性开始身着低矮胸领服装,融合本土的服装技术,服装面料十分轻薄,其色彩也要更为浓艳、华丽;在中晚唐时期,西域服饰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原服饰文化中,在经过发展之后,其变得夸张且怪诞,在法令禁止下,服饰设计的制作变得更为精致,有很多花鸟图案加入,边角装饰极其讲究。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吸取了西域文化,这让我国服饰文化在款式、色彩、工艺等方面更为丰富,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西域的民族服饰变异
丝绸之路的中外服饰文化交流同样对西域服饰设计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立足于时间的角度,从新疆、甘肃等地的考古发现来看,在公元4~5世纪,当地已经通过仿制中原的织棉而形成了平纹纬棉,其主要以棉线作为经纬,是破茧短纤维纺织而成的,团的骨架是云纹,其造型也有鸟兽。在《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中,记载到“绵经绵纬,长九尺五寸,广四尺五寸”,在公元5~6世纪,西域在织造织锦时已经采用了平直丝线,图案上既有波斯纹样也有汉锦纹样,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摹仿。而在罗布淖尔遗址中,也发现了汉代丝织品,在民风合葬墓中,一件锦袍之上更是有“万事如意”四个字,西域鬼兹、鄯善、莎车等地的民族都纷纷对汉族文化服饰进行效仿,但是这种效仿仅仅局限于贵族,普通百姓的衣着依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这主要是因为丝绸的昂贵造成的[2]。
以塔吉克人服饰为例,该地区在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地,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在此地发生交流与碰撞,在《塔吉克简史》中,曾记录伊朗中亚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在此地交汇。这也就使得塔吉克人服饰在此时可以代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特点,如帽子就和哈萨克人相同,丝绸与棉布又和中原地带一致,汉族、维吾尔族在让其服饰中具有刺绣元素。就西方国家而言,以罗马国为例,在公元5世纪时,罗马贵族穿着的主要为羊毛织成的长袍,后经过发展采用了帕留姆这一主要服饰,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罗马贵族在制作帕留姆长袍时会采用丝绸这一材料,且会效仿中原,进行刺绣装饰。丝绸被罗马人称为sericum[3],女性服装也同样,穿着丝绸已然成为当时罗马贵妇人的象征装扮。这也成为了区分贵族与平民的主要标志,此时罗马人对于我国丝绸的制作是全然不懂的,贸易也是不够平衡的,因此,丝绸、珠宝、香料已然成为最大的奢侈品。我国在古代是唯一一个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丝绸之路让丝质面料流通到西域各地,它代表了中国的服饰文化与文明文化,可以说,这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让中原民族服饰文化和西域民族服饰文化均发生了变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会让民族服饰发生变异,而正是这种变异才形成了古时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服饰设计文化的比较是艺术交流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希望本文能对艺术交流研究领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若诗.论唐代丝绸之路影响下的服饰新变——以唐代诗歌为研究视角[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1:84-88.
[2]万翔.丝绸之路与西方观念中的中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6:10-16.
[3]刘进宝.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04:64-71.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外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变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因为社会文化背景、宇宙观、文明系统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服饰设计文化也存在不同。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入,中国已经在服装的制作工艺等方面结合了西方技术,引入了西方的服饰,而西方服饰也融合了众多的中国元素,对中外民族服饰变异的研究可以让艺术交流的研究更为深入。
一、中西服饰设计文化比较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西服饰设计文化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中方的民族服饰设计和礼制是交融的,面料、款式都需要符合社会礼法,中方古典文化要比西方古典文化更能表现出人文特质。服饰消费行为决定了服饰的设计,而服饰消费行为会受到政治伦理的干预,汉代的“见其服而知贵贱”是对其的最好反映。而西方以人的需要为宗旨,要求符合生活需要,如一些少数民族就要求服装方便骑马射箭,如希腊就需要服装适合海上生活[1]。
(二)宇宙观不同的影响
《易经》的宇宙观是中方民族服饰宇宙观的来源,“五行学说”是服装设计文化中的观点之一,服饰审美在于能否做到天人合一,需要立足于整体的感觉来将服饰比例进行确认,西方自我为中心的观点较为突出,因此,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西方服饰都有着对人体优美体态进行反映,也就使得西方传统服饰在设计中使得服装各个结构部位比例与三维空间塑造的精确度更为重视,利用一些技术来让人体美得到强调和夸张。
(三)文明系统不同的影响
依照张光直先生的“两个文明起源”假说,我们可以暂时认为,不同的文明系统对中西服饰文化造成了影响,在最初时期,中西方的服饰都是宽衣文化,但随着不断发展,封建礼教的延续让中原服饰文化在长时间内依然以宽衣为主,而西方在经过文化的不断变迁后,慢慢朝着窄衣文化发展。
二、丝绸之路的范围界定
在学术界,丝绸之路的主干线路可以理解为三条:(1)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此带路可以分成南北两条线路,北匈奴西迁促使了北道开拓,起于西伯利亚经过盟国高原到达东欧,南道东起辽海,经过燕山、阴山到西欧。(2)起于我国南部,经过东南亚、斯里兰卡以及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3)经过中亚大沙漠的绿洲丝绸之路,此条线路最为著名,起于长安,经过黄河流域、河西走廊,通往中亚,其商贸文化中心为敦煌,自张骞出塞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多条支线,交通网已较为完善,而在唐代之后,虽然还有变更,但基本格局没有变化。此线路绵延几千公里,涉及诸多民族、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政权变换十分频繁,商旅的交流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来形容。按广义来讲,西域既包含了新疆地区、青藏高原,也包含了中亚、西亚等地,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体现在饮食、娱乐风习以及服饰等多个方面。
三、丝绸之路引起的民族服饰变异
(一)中原的民族服饰变异
丝绸之路的开拓让中原和西域之间发生了生活习俗与生活文化的交流,而服饰文化的交流让民族服饰发生了变异。单从服装设计文化的角度来看,赵武灵王早在战国时期就将胡服引入了中原地区,此时引入的主要原因是战事的需要,“胡服以骑射”的战略得到了有力提倡,这也讓原本中原地区上衣下裳、宽袍大袖的设计文化得到了一定改变,转变为长裤皮靴和紧身窄袖,对于征战会更为方便,赵武灵王和军队将领均身着胡服。后汉灵帝对胡服、胡床等元素有着独特喜爱,这也就使得京城贵戚受到了充分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后来发展中逐渐消失。在北齐时期,中原有北方游牧民族进入,胡汉的民族文化发生了融合,孝文帝对于汉文化非常推崇,在迁都洛阳之后,让鲜卑族人身着汉服,让西域服饰文化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同时,汉服也反受到了西域服饰的影响,因此,在《旧唐书·舆服志》中,说道“北朝的常服杂以戎夷之制”。
因为丝绸之路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原服饰文化在隋唐时期受到西域服饰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在贞观期间,汉着胡帽、胡着汉帽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胡服在盛唐期间成为了当时的服装设计流行元素,故《宫词》中说“回鹘衣着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在深宫之中,原本属于西域的鹘装已经在此流行,在民间,鹘装同样受到了喜爱。唐代服装中受到胡风影响最为典型的是胡帽与幞头,幞头的形式变化较多,如“英王样”、“武家样”等形制纷纷出现。胡帽的盛行让武则天时期的禁止露出面部向着大露面发生了转变,影响十分深远。对其设计文化的转变进行概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其设计文化分为三类,即初唐的自然清丽,盛唐的丰美华贵和中晚唐的绚丽怪诞,以女性服装为例,在初唐时期,诸如荷叶绿长裙等服装受到了喜爱,服饰构图的主要素材为花卉,受到先前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服装和隋朝基本相同,同样为窄袖襦裙;在盛唐时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和西域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唐朝社会整体的自信也更为充足,思想的开放服饰文化形成一种包容的态度,吸取西域文化,唐朝女性开始身着低矮胸领服装,融合本土的服装技术,服装面料十分轻薄,其色彩也要更为浓艳、华丽;在中晚唐时期,西域服饰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原服饰文化中,在经过发展之后,其变得夸张且怪诞,在法令禁止下,服饰设计的制作变得更为精致,有很多花鸟图案加入,边角装饰极其讲究。中原地区的服饰文化吸取了西域文化,这让我国服饰文化在款式、色彩、工艺等方面更为丰富,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西域的民族服饰变异
丝绸之路的中外服饰文化交流同样对西域服饰设计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立足于时间的角度,从新疆、甘肃等地的考古发现来看,在公元4~5世纪,当地已经通过仿制中原的织棉而形成了平纹纬棉,其主要以棉线作为经纬,是破茧短纤维纺织而成的,团的骨架是云纹,其造型也有鸟兽。在《北凉承平五年道人法安弟阿奴举锦券》中,记载到“绵经绵纬,长九尺五寸,广四尺五寸”,在公元5~6世纪,西域在织造织锦时已经采用了平直丝线,图案上既有波斯纹样也有汉锦纹样,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摹仿。而在罗布淖尔遗址中,也发现了汉代丝织品,在民风合葬墓中,一件锦袍之上更是有“万事如意”四个字,西域鬼兹、鄯善、莎车等地的民族都纷纷对汉族文化服饰进行效仿,但是这种效仿仅仅局限于贵族,普通百姓的衣着依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这主要是因为丝绸的昂贵造成的[2]。
以塔吉克人服饰为例,该地区在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地,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在此地发生交流与碰撞,在《塔吉克简史》中,曾记录伊朗中亚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在此地交汇。这也就使得塔吉克人服饰在此时可以代表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特点,如帽子就和哈萨克人相同,丝绸与棉布又和中原地带一致,汉族、维吾尔族在让其服饰中具有刺绣元素。就西方国家而言,以罗马国为例,在公元5世纪时,罗马贵族穿着的主要为羊毛织成的长袍,后经过发展采用了帕留姆这一主要服饰,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罗马贵族在制作帕留姆长袍时会采用丝绸这一材料,且会效仿中原,进行刺绣装饰。丝绸被罗马人称为sericum[3],女性服装也同样,穿着丝绸已然成为当时罗马贵妇人的象征装扮。这也成为了区分贵族与平民的主要标志,此时罗马人对于我国丝绸的制作是全然不懂的,贸易也是不够平衡的,因此,丝绸、珠宝、香料已然成为最大的奢侈品。我国在古代是唯一一个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丝绸之路让丝质面料流通到西域各地,它代表了中国的服饰文化与文明文化,可以说,这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丝绸之路让中原民族服饰文化和西域民族服饰文化均发生了变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会让民族服饰发生变异,而正是这种变异才形成了古时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服饰设计文化的比较是艺术交流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希望本文能对艺术交流研究领域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若诗.论唐代丝绸之路影响下的服饰新变——以唐代诗歌为研究视角[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01:84-88.
[2]万翔.丝绸之路与西方观念中的中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6:10-16.
[3]刘进宝.东方学视野下的“丝绸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04: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