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画像石是汉人在墓室、山崖、石阙等以石为地,用刀作笔雕刻的艺术品。这是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在石材上雕刻的画作。这种艺术形式多是古代一些有钱的人家为自己的墓室雕刻的,多半是墓室的主人和家属同画工们一同创作,前者提供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由后者完成雕刻等创作。汉制规定,皇帝和王侯被封后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建墓,可以用征租税收入的1/3建造墓室。墓室主人生前可以开始营建祠堂、墓室。其实,汉人对自己去世以后的居所是十分在意和重视的,从这点可以判断墓主很有可能也参与了汉画像石的设计,至少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尤其是作品中的历史故事和祥禽瑞兽很可能就是墓室主人自己拟定的。墓室主人及其家属在提出自己的目标后让画工以及石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来创作。画像石制作的流程是:石工预制石材—画工在制好的石板上绘好线条底稿—石工用刀、钻等按照画稿雕刻—画工彩绘。其中最能体现汉画像石艺术特点的则是匠师们复杂多变的雕刻手法。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汉画像石雕刻的技法多种多样,笼统地说有透雕、浮雕、线刻三种,具体又有变化,很多专家都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分类,但是因为分类方法依据不同,雕刻技法的名称也就不同,同一种雕刻技法的名称也会不同。有的过于集中概括,有的则太多余繁杂。对于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术最早研究的是日本的学者关野贞。滕崮先生于1937年将雕刻技法的研究提到了汉代画像石研究的第一位,他认为这是画像石的关键因素,并且将其分为拟绘画和拟浮雕两大类别,即认为一部分画像近乎绘画,一部分画像近于浮雕。信立祥先生在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分为线刻类和浮雕类。线刻类:分为阴线刻、凹面线刻和凸面线刻,这种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轮廓;浮雕类:有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这种技法表现的重点则是物象的质感。信立祥先生还对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进行分类,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等距散点透视构图,一种是焦点透视构图。由于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各有不一,因此,不同地区的画像石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宥先生分为绘画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四种。杨伯达先生将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范围其中,分别为:阳线刻、凹像刻、透突刻阳线刻、平凸刻和隐超刻;李发林先生则分为阳线刻、平面浅浮雕、凹入平面雕、凹入雕和阳线雕等九种;俞伟超先生分为四种:阳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和浮雕类技法。蒋英炬、杨爱国二位先生对山东汉代画像石头艺术进行了研究,将技法分为: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凹面线刻六种,并认为每种雕刻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这种分类方法是汉代画像石研究者们普遍采用的。
沂南的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更为复杂,在应用上也多事不同雕刻技法兼用,有在一块石头上使用两种的,也有使用多种的。多种雕刻技法的兼用,使一号墓的画像显得更加丰富。不同技法和建筑部位的贴合,使得整座墓室被装饰更加井然有序、富丽堂皇。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看,“沂南画像,代表从汉转变到南北朝的一种过渡形式,如羽人、怪兽,和六朝陵墓前石刻图像相近似,波形云草纹更显示出与六朝蔓草图案的继承关系。”[13]依据蒋英炬先生的分类原则,沂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分为五种: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减地平面线刻。
一、阴线刻
阴线刻这种技法是创作者先在石面上用阴线条把要画的图像先勾勒出来,图像和石面是在一个平面上的,物像的轮廓线、细部都是采用阴线条刻法。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用工具凿刻阴线来组成要画的图像,然后使用单线刀刻画人物和动物等条。这种刻法可以在光滑的平面上,也可以在粗糙的石头面上创作。物像全部都是使用阴刻线条来表现此种雕刻技法,实际上同壁画差不多。这是汉画像石最为基础的一种雕刻方法,同汉画像石的发展相终始。早期(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的阴线刻画像石,线条一般都粗深,而且图像稚拙。北寨墓群一号汉画像石墓的柱础及画像的边缘部分多用此种刻法。该墓室纯粹的阴线刻并不多,但线刻却是无处不在,各种画像的细部都以阴线刻画。沂南三山沟凤凰刻石是全国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汉画像石,二石均施阴线刻,线条粗、深。
二、减地平面线刻
先在光滑的石头面上用阴线刻刻好要画的物像,物像轮廓以外减地,也就是把画像外那空白部分铲去极薄的一层,使物象在石面上呈现凸起状态,同背景几乎融合的感觉。这种技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一种比同期的埃及石刻和希腊瓶画艺术水平还高的艺术作品”。沂南北寨一号画像石墓的四壁基本上使用的就是这种减地平面线刻,这种雕刻处理方法轻盈明快,好像当时作者在找到手法语言后展现的自由、酣畅之感。
三、浅浮雕
将物像轮廓外减地后使得物像略呈弧状凸起。物象轮廓线减地较深,通常为1~2厘米,使物像高于地,但事实上只是看起来高于地,其实还是在一个石平面上,物象内通过阴线刻使各部位有高低起伏的视觉感受,有一种浮雕的感觉。这种技法,可在汉画像石中比较常用,而且从西汉中期一直到东汉晚期三百年间都十分流行,可以说是汉画像石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技法。比如,北寨墓群一号的汉画像石墓中的墓门以及前室中的擎天柱就是应用的这种技法。沂南境内其他的汉代画像石也都是采用此种雕刻技法。
四、高浮雕
这种技法物象轮廓外减地较深,在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而且细部起伏比较明显,物象浮起高,有很强的立体感。有的高起达5~8厘米,最深的多达11厘米,物象内不同部位也呈弧状凸起,层次起伏明,有较强的主体感,物像细部也根据立体表现的原则用不同的高低起伏来表现。北寨墓群一号汉画像石墓后室东西两边的藻井、中室东边藻井南半部分的莲花便属此种。曹嵩冢画像石的画像亦为此种刻法。
五、透雕
在高浮雕的基礎上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其上加刻线纹。北寨墓群一号汉画像石墓的中室和后室两旁倒衔的双龙斗拱便属此种。曹嵩冢画像石的穿(孔)亦为透雕。 不同的雕刻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沂南汉画像石的雕刻,有其鲜明的特色,通常都是使用减地平面线刻,在物象轮廓外减地,还会在轮廓内有深浅不同的镌刻,并且使用阴线刻画细部,刻出的线条不仅细致圆润,而且飞动劲利,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墓门和前室的立柱上,这种画像一般是使用浅浮雕技法;而后室斗拱两旁的倒衔双龙是用一种结合的方式——浮雕同透雕结合。目的在于将它们突出,并增加墓的雄伟气概,“但对室内的雕刻,应该要使得墙面的平面感得以保持,用浅浮雕以及前面说道德阴线刻来刻十五,使得雕刻服从建筑,这是符合于建筑原理的。”“与山东的武氏祠相比较来说,沂南的画像石刻以及技法要比山东的武氏祠更成熟更多样。”“沂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样,比如墓门画像的浅浮雕,部分阴线刻的云气花纹等。绝大部分画像的主要雕刻技法,是与武氏祠画像石相同的减地平面线刻。两者所不同的是,武氏祠画像石减地后留下规则竖形的錾纹,沂南墓画像石减地后则留下不规则的铲印。从这两者的成型技术来讲,都是以刀代笔用线条刻成的,不过前者较后者又前进一步,沂南汉画像石刻画更为细致入微,而且线条更加成熟和流丽。”沂南画像石的刻法一般是先薄薄铲去背景使形象平面凸起,然后在平面凸起的形象上,施以细细的阴线刻;减地后留下的不规则铲印,则有闪烁流动感。这是介于武氏祠和“朱鲔词”之间的刻法。沂南汉画像石雕刻技术体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艺术极高的成就,是我国造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3]杨伯达.试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J].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4).
[4]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5]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7]蒋英炬.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序[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
[8]孔令伟.中国美术史——第二章秦汉三国时代的美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9]蒋英炬.临沂汉墓画像石·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宋维建(1975-),男,汉族,现为沂南县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馆员;王曉苓(1977-),女,汉族,现为沂南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中教一级。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
【中图分类号】K879.4 【文献标识码】A
汉画像石雕刻的技法多种多样,笼统地说有透雕、浮雕、线刻三种,具体又有变化,很多专家都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分类,但是因为分类方法依据不同,雕刻技法的名称也就不同,同一种雕刻技法的名称也会不同。有的过于集中概括,有的则太多余繁杂。对于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术最早研究的是日本的学者关野贞。滕崮先生于1937年将雕刻技法的研究提到了汉代画像石研究的第一位,他认为这是画像石的关键因素,并且将其分为拟绘画和拟浮雕两大类别,即认为一部分画像近乎绘画,一部分画像近于浮雕。信立祥先生在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提出将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分为线刻类和浮雕类。线刻类:分为阴线刻、凹面线刻和凸面线刻,这种技法表现的重点是物象轮廓;浮雕类:有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这种技法表现的重点则是物象的质感。信立祥先生还对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进行分类,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等距散点透视构图,一种是焦点透视构图。由于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各有不一,因此,不同地区的画像石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宥先生分为绘画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四种。杨伯达先生将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范围其中,分别为:阳线刻、凹像刻、透突刻阳线刻、平凸刻和隐超刻;李发林先生则分为阳线刻、平面浅浮雕、凹入平面雕、凹入雕和阳线雕等九种;俞伟超先生分为四种:阳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和浮雕类技法。蒋英炬、杨爱国二位先生对山东汉代画像石头艺术进行了研究,将技法分为: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凹面线刻六种,并认为每种雕刻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这种分类方法是汉代画像石研究者们普遍采用的。
沂南的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更为复杂,在应用上也多事不同雕刻技法兼用,有在一块石头上使用两种的,也有使用多种的。多种雕刻技法的兼用,使一号墓的画像显得更加丰富。不同技法和建筑部位的贴合,使得整座墓室被装饰更加井然有序、富丽堂皇。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看,“沂南画像,代表从汉转变到南北朝的一种过渡形式,如羽人、怪兽,和六朝陵墓前石刻图像相近似,波形云草纹更显示出与六朝蔓草图案的继承关系。”[13]依据蒋英炬先生的分类原则,沂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分为五种: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减地平面线刻。
一、阴线刻
阴线刻这种技法是创作者先在石面上用阴线条把要画的图像先勾勒出来,图像和石面是在一个平面上的,物像的轮廓线、细部都是采用阴线条刻法。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用工具凿刻阴线来组成要画的图像,然后使用单线刀刻画人物和动物等条。这种刻法可以在光滑的平面上,也可以在粗糙的石头面上创作。物像全部都是使用阴刻线条来表现此种雕刻技法,实际上同壁画差不多。这是汉画像石最为基础的一种雕刻方法,同汉画像石的发展相终始。早期(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的阴线刻画像石,线条一般都粗深,而且图像稚拙。北寨墓群一号汉画像石墓的柱础及画像的边缘部分多用此种刻法。该墓室纯粹的阴线刻并不多,但线刻却是无处不在,各种画像的细部都以阴线刻画。沂南三山沟凤凰刻石是全国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汉画像石,二石均施阴线刻,线条粗、深。
二、减地平面线刻
先在光滑的石头面上用阴线刻刻好要画的物像,物像轮廓以外减地,也就是把画像外那空白部分铲去极薄的一层,使物象在石面上呈现凸起状态,同背景几乎融合的感觉。这种技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一种比同期的埃及石刻和希腊瓶画艺术水平还高的艺术作品”。沂南北寨一号画像石墓的四壁基本上使用的就是这种减地平面线刻,这种雕刻处理方法轻盈明快,好像当时作者在找到手法语言后展现的自由、酣畅之感。
三、浅浮雕
将物像轮廓外减地后使得物像略呈弧状凸起。物象轮廓线减地较深,通常为1~2厘米,使物像高于地,但事实上只是看起来高于地,其实还是在一个石平面上,物象内通过阴线刻使各部位有高低起伏的视觉感受,有一种浮雕的感觉。这种技法,可在汉画像石中比较常用,而且从西汉中期一直到东汉晚期三百年间都十分流行,可以说是汉画像石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技法。比如,北寨墓群一号的汉画像石墓中的墓门以及前室中的擎天柱就是应用的这种技法。沂南境内其他的汉代画像石也都是采用此种雕刻技法。
四、高浮雕
这种技法物象轮廓外减地较深,在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而且细部起伏比较明显,物象浮起高,有很强的立体感。有的高起达5~8厘米,最深的多达11厘米,物象内不同部位也呈弧状凸起,层次起伏明,有较强的主体感,物像细部也根据立体表现的原则用不同的高低起伏来表现。北寨墓群一号汉画像石墓后室东西两边的藻井、中室东边藻井南半部分的莲花便属此种。曹嵩冢画像石的画像亦为此种刻法。
五、透雕
在高浮雕的基礎上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其上加刻线纹。北寨墓群一号汉画像石墓的中室和后室两旁倒衔的双龙斗拱便属此种。曹嵩冢画像石的穿(孔)亦为透雕。 不同的雕刻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沂南汉画像石的雕刻,有其鲜明的特色,通常都是使用减地平面线刻,在物象轮廓外减地,还会在轮廓内有深浅不同的镌刻,并且使用阴线刻画细部,刻出的线条不仅细致圆润,而且飞动劲利,有丰富的表现力;在墓门和前室的立柱上,这种画像一般是使用浅浮雕技法;而后室斗拱两旁的倒衔双龙是用一种结合的方式——浮雕同透雕结合。目的在于将它们突出,并增加墓的雄伟气概,“但对室内的雕刻,应该要使得墙面的平面感得以保持,用浅浮雕以及前面说道德阴线刻来刻十五,使得雕刻服从建筑,这是符合于建筑原理的。”“与山东的武氏祠相比较来说,沂南的画像石刻以及技法要比山东的武氏祠更成熟更多样。”“沂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样,比如墓门画像的浅浮雕,部分阴线刻的云气花纹等。绝大部分画像的主要雕刻技法,是与武氏祠画像石相同的减地平面线刻。两者所不同的是,武氏祠画像石减地后留下规则竖形的錾纹,沂南墓画像石减地后则留下不规则的铲印。从这两者的成型技术来讲,都是以刀代笔用线条刻成的,不过前者较后者又前进一步,沂南汉画像石刻画更为细致入微,而且线条更加成熟和流丽。”沂南画像石的刻法一般是先薄薄铲去背景使形象平面凸起,然后在平面凸起的形象上,施以细细的阴线刻;减地后留下的不规则铲印,则有闪烁流动感。这是介于武氏祠和“朱鲔词”之间的刻法。沂南汉画像石雕刻技术体现了当时绘画和雕刻艺术极高的成就,是我国造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俞伟超.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3]杨伯达.试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J].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4).
[4]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5]蒋英炬,杨爱国.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7]蒋英炬.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序[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1.
[8]孔令伟.中国美术史——第二章秦汉三国时代的美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9]蒋英炬.临沂汉墓画像石·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宋维建(1975-),男,汉族,现为沂南县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馆员;王曉苓(1977-),女,汉族,现为沂南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