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阐述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推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对策分析
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知识、能力、意志、情感、道德、信念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使大学生具有满腹专业学识的同时,兼具与之相协调的道德情操、法制精神、生活通理、文史常识以及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心性和人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部分高等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存在诸多问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基础知识贫乏。由于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匮乏,对文、史、哲等人文基础知识了解甚微,语言、文字功底较差,甚至于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
2.人文价值较模糊,法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只注重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化礼仪修养,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礼节,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表现出人文精神“缺失”。
3.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化过程长。理工科大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更显薄弱,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遇事容易走极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1.功利化社会思潮,影响学生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贡献及其外在展示效果,看不到人文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间接贡献及其内在的导向作用和支持作用,从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巨大价值。在这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主动性,导致人文精神弱化。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讲,长期文理分离的教育模式占用了至少从高中到大学的近7年的最佳教育期,造成其人文素质匮乏,不利于完整、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和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很难适应多变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在物质利益面前,极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偏离,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2.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忽视了人文素质的价值。
高校近些年的专业设置往往以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以就业前景为准绳,教育也就随着就业的指挥棒而旋转,这就催生了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即以经济效益来评价理工科大学人文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则易表现出重科学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重教育的经济功能,轻教育的非经济功能。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更多是将高等教育视为传授和灌输专业性知识的过程,人文知识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压缩了接收人文精神熏陶的空间,窒息了人文气息,加剧了人文精神的流失。
3.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游离。
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学科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受重视的程度不够,没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难以形成有实效性的教学体系,课程的开始几乎是走形式,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严重缺乏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渗透的条件。大多数理工科教师在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很少涉及诸如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方面的问题,或仅涉及专业科技本身及其经济价值利益。
三、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新大学教育理念。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我们要认识到成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要认识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提,要认识到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校应转化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的思想,将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之中,树立“均衡发展”的思想,并积极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同时应采取切实行动,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所占比重,围绕人文素质这个中心,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调整理工科学校课程体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
理工科大学应该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课程设置上,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注意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在人文教育中充分吸纳科学文明因子,使人文教育更富有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在理工科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可以依据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在科学技术教育中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细化内容,突出重点,方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领会知识精华。同时增加实践课程,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旨,使学生以不同的研究模式认识现象,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主力军。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决定教师以身示范的影响力和实施人文素质教学的水平。教师的人文素质高,才能真正在思想上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把握好人文教育的实施。要在各门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有机地把人文教育与之结合,没有人文素质高的专业课教师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一是通过修订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措施引导、激励广大教师明确肩负的人文教育重任,自觉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二是以加强人文素养为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跨学科进修、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工科院校的人文学术氛围。
利用各种文化阵地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长和传播人文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结合学校工作中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名言警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校园报刊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强化人文精神教育。
5.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律自强,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性。
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学专业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坐标。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帮助他们了解、认识社会。社会实践教育应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检查与评价机制。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引导、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实现人文意识和日常人文行为的统一,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6.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估工作。
人文素质对科学素质的方向、程度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素质所能达到的上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对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作出检验:一是通过评价理工科大学的制度建设情况,如文理科专业布局,学生培养方案中人文知识的比重,人文学科的资金扶持力度,是否有人文学科优秀教师的专项引进政策等方面,考核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通过考核课程开设数量、授课质量、学科门类评估人文课程建设情况。三是考察人文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讲座或报告开设情况,考察师资建设情况。四是考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五是考察校园环境是否和谐,人文环境是否浓厚等。
注: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542220)的成果之一。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对策分析
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知识、能力、意志、情感、道德、信念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使大学生具有满腹专业学识的同时,兼具与之相协调的道德情操、法制精神、生活通理、文史常识以及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心性和人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部分高等教育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存在诸多问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基础知识贫乏。由于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匮乏,对文、史、哲等人文基础知识了解甚微,语言、文字功底较差,甚至于写不好一份条理清楚的实验报告、一篇完整的科研论文。
2.人文价值较模糊,法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只注重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化礼仪修养,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礼节,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表现出人文精神“缺失”。
3.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化过程长。理工科大学生由于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意识更显薄弱,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于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有些学生性格孤僻,遇事容易走极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1.功利化社会思潮,影响学生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往往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贡献及其外在展示效果,看不到人文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间接贡献及其内在的导向作用和支持作用,从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巨大价值。在这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学习人文社科知识的主动性,导致人文精神弱化。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讲,长期文理分离的教育模式占用了至少从高中到大学的近7年的最佳教育期,造成其人文素质匮乏,不利于完整、健全人格的形成,由于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和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很难适应多变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在物质利益面前,极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偏离,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2.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忽视了人文素质的价值。
高校近些年的专业设置往往以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以就业前景为准绳,教育也就随着就业的指挥棒而旋转,这就催生了急功近利的大学教育,即以经济效益来评价理工科大学人文培养规格和教育质量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则易表现出重科学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重教育的经济功能,轻教育的非经济功能。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更多是将高等教育视为传授和灌输专业性知识的过程,人文知识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压缩了接收人文精神熏陶的空间,窒息了人文气息,加剧了人文精神的流失。
3.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游离。
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学科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受重视的程度不够,没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难以形成有实效性的教学体系,课程的开始几乎是走形式,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严重缺乏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渗透的条件。大多数理工科教师在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很少涉及诸如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人文方面的问题,或仅涉及专业科技本身及其经济价值利益。
三、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及措施
1.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新大学教育理念。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我们要认识到成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人类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要认识到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前提,要认识到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科技本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校应转化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的思想,将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之中,树立“均衡发展”的思想,并积极为人文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同时应采取切实行动,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所占比重,围绕人文素质这个中心,协调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调整理工科学校课程体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
理工科大学应该实施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课程设置上,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注意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在人文教育中充分吸纳科学文明因子,使人文教育更富有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在理工科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可以依据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在科学技术教育中突出对科学精神、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人文教育,细化内容,突出重点,方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领会知识精华。同时增加实践课程,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主旨,使学生以不同的研究模式认识现象,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是主力军。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决定教师以身示范的影响力和实施人文素质教学的水平。教师的人文素质高,才能真正在思想上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把握好人文教育的实施。要在各门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有机地把人文教育与之结合,没有人文素质高的专业课教师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一是通过修订管理制度和规范等措施引导、激励广大教师明确肩负的人文教育重任,自觉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二是以加强人文素养为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跨学科进修、培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工科院校的人文学术氛围。
利用各种文化阵地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长和传播人文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结合学校工作中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如:名言警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校园报刊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强化人文精神教育。
5.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律自强,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自觉性。
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学专业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坐标。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帮助他们了解、认识社会。社会实践教育应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检查与评价机制。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引导、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实现人文意识和日常人文行为的统一,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6.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估工作。
人文素质对科学素质的方向、程度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素质所能达到的上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对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作出检验:一是通过评价理工科大学的制度建设情况,如文理科专业布局,学生培养方案中人文知识的比重,人文学科的资金扶持力度,是否有人文学科优秀教师的专项引进政策等方面,考核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通过考核课程开设数量、授课质量、学科门类评估人文课程建设情况。三是考察人文类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讲座或报告开设情况,考察师资建设情况。四是考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及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五是考察校园环境是否和谐,人文环境是否浓厚等。
注: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542220)的成果之一。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