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每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朗读教学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应积极采取各种策略,指导学生朗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讀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加强指导;因材施教;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9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朱熹也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所以,朗读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占着重要的位置。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书声琅琅,弥漫着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然而实际教学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充分,学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学生往往是为了敷衍老师而读得心不在焉;三是朗读的面窄,老师来来回回都是让尖子生读,自然顾及不到那些差生;四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五是学生朗读多次,仍然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因此,加强语文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保证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1]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在读中获取知识,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情”。教师在学生读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如课前要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除了课本中的内容之外,教师还要尽量拓展学生的朗读范围,为学生的阅读量提供机会。如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成立经典诵读读书角等,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激励学生的阅读情趣,扩大学生朗读视野。
二、范读感染,媒体为辅[1]、[2]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范读中,学生不仅通过耳听教师亲切的声音、眼看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从而获取信息,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仔细聆听时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赞叹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那就无法表达出桂林山水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生也就厌倦朗读。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教学,应该以教师范读为主,录音、多媒体为辅,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如上《敕勒歌》这篇课文,在初读的时候,教者借助动听的音乐伴奏、生动形象的图片、激昂的感情基调,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草原的辽阔,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点拨方法,指导朗读[2]
1.重音。
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是突出语言意义和感情倾向是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列举事物时并列的词语要稍重些、比喻句中的喻体要稍重些、人名、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轻声音节前面的字音要重些。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一句时,要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才能读出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漠的态度。
2.停顿。
用“/”来表示短时停顿,“//、///”表示长时间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不单单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朗读时段与段、句与句、词语与词语之间出现的语气或声音的间隔。如:“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这样一停顿,读起来就有节奏感。
3.语调。
语调有四种类型:朗读叙述性或者较严肃的句子用平直调;朗读疑问、惊喜、命令等感情的句子多用高升调;降抑调多用于表示坚决、自信、祝愿、感叹等;曲折调常用于表示惊讶、幽默、讽刺等。如:“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这一句,得用曲折调才能读出铁罐对陶罐的轻蔑。
4.节奏。
一般来说,叙述、写景的地方,情绪平静、沉郁的句子语速较慢;在愉快、兴奋、慌乱的句子时节奏可以再快些。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整体的语速较慢,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悲痛的思想情感。
四、创设情境,说出韵味[1]
1.借想象创设情境。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些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味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把全诗通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通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我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丽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朗读时,自然就读出诗的韵味。 2.以插图感应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两幅精美的插图,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谁住顶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哪些动物?最后是谁住在顶楼?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加上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学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回答哪些动物想住顶楼?为什么?最后又是谁住顶楼?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使读书不再那么枯燥,更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后就能读出情,这也是活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的场景设置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为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方可动之以情,朗读时读出真情实感。如我在执教《毽子变乖了》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我利用体育课来教他们踢毽子,让他们明白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这样学生的亲身感受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读起来自然是朗朗上口,富于情感。
五、朗读评价,赞赏激励[3]
1.创设平等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朗读,多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当学生有了进步,给他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给他赞赏;当学生遇到困难,给他鼓励。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再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
总之,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指导计划,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各种策略,不斷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书声——关于朗读的思考与实践》陈光,中学教学参考,2011.4.
[2]《关于朗读的思考》禹利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8.
[3]《朗诵的重要性》徐国华,当代教育科学,1997.06.
【关键词】朗读教学;存在问题;加强指导;因材施教;评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9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朱熹也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所以,朗读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占着重要的位置。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书声琅琅,弥漫着一股浓厚的书香气息。然而实际教学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朗读的时间不充分,学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二是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学生往往是为了敷衍老师而读得心不在焉;三是朗读的面窄,老师来来回回都是让尖子生读,自然顾及不到那些差生;四是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五是学生朗读多次,仍然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因此,加强语文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保证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1]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在读中获取知识,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情”。教师在学生读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如课前要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除了课本中的内容之外,教师还要尽量拓展学生的朗读范围,为学生的阅读量提供机会。如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成立经典诵读读书角等,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激励学生的阅读情趣,扩大学生朗读视野。
二、范读感染,媒体为辅[1]、[2]
马卡连柯说过:“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范读中,学生不仅通过耳听教师亲切的声音、眼看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从而获取信息,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且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仔细聆听时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范读这篇课文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甚至赞叹不已。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那就无法表达出桂林山水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生也就厌倦朗读。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教学,应该以教师范读为主,录音、多媒体为辅,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如上《敕勒歌》这篇课文,在初读的时候,教者借助动听的音乐伴奏、生动形象的图片、激昂的感情基调,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草原的辽阔,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点拨方法,指导朗读[2]
1.重音。
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是突出语言意义和感情倾向是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列举事物时并列的词语要稍重些、比喻句中的喻体要稍重些、人名、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轻声音节前面的字音要重些。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一句时,要把“碰”字读得重,把“陶罐子”读得慢,才能读出铁罐对陶罐骄傲、冷漠的态度。
2.停顿。
用“/”来表示短时停顿,“//、///”表示长时间停顿。朗读中的停顿,不单单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朗读时段与段、句与句、词语与词语之间出现的语气或声音的间隔。如:“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这样一停顿,读起来就有节奏感。
3.语调。
语调有四种类型:朗读叙述性或者较严肃的句子用平直调;朗读疑问、惊喜、命令等感情的句子多用高升调;降抑调多用于表示坚决、自信、祝愿、感叹等;曲折调常用于表示惊讶、幽默、讽刺等。如:“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这一句,得用曲折调才能读出铁罐对陶罐的轻蔑。
4.节奏。
一般来说,叙述、写景的地方,情绪平静、沉郁的句子语速较慢;在愉快、兴奋、慌乱的句子时节奏可以再快些。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整体的语速较慢,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悲痛的思想情感。
四、创设情境,说出韵味[1]
1.借想象创设情境。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些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味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把全诗通读完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通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我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美丽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朗读时,自然就读出诗的韵味。 2.以插图感应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两幅精美的插图,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谁住顶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哪些动物?最后是谁住在顶楼?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了,加上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学生非常感兴趣,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回答哪些动物想住顶楼?为什么?最后又是谁住顶楼?为朗读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使读书不再那么枯燥,更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图文对照,感悟体验后就能读出情,这也是活用插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的场景设置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为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方可动之以情,朗读时读出真情实感。如我在执教《毽子变乖了》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我利用体育课来教他们踢毽子,让他们明白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这样学生的亲身感受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读起来自然是朗朗上口,富于情感。
五、朗读评价,赞赏激励[3]
1.创设平等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朗读,多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当学生有了进步,给他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给他赞赏;当学生遇到困难,给他鼓励。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指导学生互评不能简单的一句“他读得好吗?”教师评价就更不能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要以肯定鼓励、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读得好就说“棒极了!读得真好。”“你真行!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得一般要先指出优点,再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也不是就无法鼓励,教师可以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
总之,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好指导计划,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各种策略,不斷地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书声——关于朗读的思考与实践》陈光,中学教学参考,2011.4.
[2]《关于朗读的思考》禹利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8.
[3]《朗诵的重要性》徐国华,当代教育科学,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