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久前评出的全国道德模范中,18岁的张晓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这是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给张晓和其他10位孝老爱亲模范的致敬辞。在18岁的张晓身上,“至孝”和“勇气”,就在于“14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
1993年3月21日,对张晓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口子。就在这天,张晓的爸爸因为车祸去世。不到一个星期,妈妈曹雪宏因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在床。
一个完整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不得已,外公将张晓母子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甘肃平凉老家暂住。可老家亲戚也穷,张晓和妈妈逐渐成了众人眼中的包袱。不久。母子俩被迫搬进一位好心大妈腾出来的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柄身。
生活的艰难,让当时年仅4岁的张晓挑起了家庭的重担。“4岁的娃娃,还没灶台高,就踩着小板凳学做饭。第一次,熬了碗半生的粥,端到我面前。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妈妈回忆起14年前的情景,依旧感觉历历在目。可是张晓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妈妈流着泪在说,张晓含着笑在听。“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张晓学会了用微笑去面对。
虽然长年卧床不能动弹,可是妈妈的衣服、脸、身子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的。每隔一段时间,张晓就会替妈妈洗脚、剪指甲、擦洗全身。14年来,每天早晨,张晓都要帮妈妈穿衣服、洗漱,打扫完家里后,再去上学;中午,还要抽空回家做饭,一口一口喂给妈妈吃。到了晚上,做好晚饭,喂妈妈吃好,再做完家务,张晓才开始做功课。这样的生活,张晓14年如一日。
没有经济来源,母子俩吃得最多的,是别人扔掉的烂菜叶。因为付不起房租,张晓和妈妈在这个城市里居无定所,已经搬了:5次家。尽管这样,张晓还是乐观地面对这一切,他笑称自己是“随遇而安”。即使是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也打扫得一尘不染,收拾得整整齐齐。
“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反而激发了他要做命运强者的信心。尽管每天都要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但他的学业从来没落下。
无论冬夏,张晓总是5点多起床。为了省煤,起床后才赶紧生炉子,烧水做饭,给妈妈穿好衣服洗完脸,娘儿俩吃口馍。6点,张晓往学校赶,6点半到校。上午最后一节课,张晓常常人坐在教室里,心早飞回了家:妈怎样了?中午做啥饭?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路上用去一个小时,剩下的一个小时,张晓得尽快做饭洗碗收拾屋子。下午6点放学后更紧张,距离晚自习只有一个半小时。下了晚自习回到家,11点过了,张晓还得抓紧时间给妈妈烧水洗脚。
高三学习紧,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有一大堆衣服等着张晓洗,先洗妈妈的,自己的衣服实在顾不上了,“就从脏的里面挑件干净些的穿”。
从小学到初中,张晓年年得奖: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奖励的笔记本、文具盒到现在还没用完。
在张晓的记忆中,唯一一次被老师责备,还是他上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好几个月没交电费,电被掐断了,他只能点着煤油灯写作业。灯光昏暗,根本看不清作业本,张晓因没有完成作业挨了老师批评。
初中毕业后,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张晓决定退学,出去打工挣钱。他在附近找了份洗车的工作,每天从早干到晚,“日薪”5块钱。对他的这一举动,妈妈十分愤怒,“你这样靠出卖体力挣钱,能挣几个钱?你想过将来怎么办吗?难道让妈妈的病毁了你一生?如果你不上学,我就不活了……”在妈妈“逼迫”下,张晓跨入了高中。这一次,他把困难藏在心里,除了几个最好的朋友,绝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他家的情况。他说:“我要靠自己来处理好家事和学业的关系。”
2007年2月17日,除夕。屋外鞭炮声声,而张晓惦记的,却是房东一遍遍地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还没有着落……高考临近,每件事情都需要钱,可是他最缺的就是钱。左思右想,张晓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哭着对妈妈说:“妈,做儿的没能力,这日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背不动了……”这是张晓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向母亲诉苦。听了这话,曹雪宏泣不成声:“都是妈不好,是妈拖累了你呀。”在别人家热闹的爆竹声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哭泣,让张晓的情绪渐渐平复,他擦干眼泪,走进厨房,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短暂的脆弱,并没有击垮这个年轻人。
“你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6月14日,一路从平凉开往兰州,在红十字会救护车上,护士阿姨给我和母亲两瓶矿泉水。”
“6月18日,兰州商学院大二的小邵哥哥给我们200元,没有留下电话号码。”
张晓身边随时带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每一位好心人对他和母亲的帮助,已经记了100多条。
2000年,年仅11岁的张晓,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给时任甘肃省平凉市武警某部政委的刘春灏发出了第一封求助信。不久,刘政委就和夫人一起,带着30斤大米、6斤油,踏进了张晓的家。刘伯伯给张晓带来了命运的转机,年少的张晓曾在感谢信中写道:“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黑暗带进了光明,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饥饿、痛苦、失望中解救出来,你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也就是从这时起,在母亲的要求下,张晓开始记录每一位帮助他和母亲的人。
有人给他送过钱,有人帮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和低保,还有人决定全程资助张晓求学……母子俩生活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也为他们解决了一套30平方米的廉租房,租金全免,结束了他们居无定所的历史。
社会各界的关爱,张晓看在眼里,记存心上。翻开他的“恩人本”,一笔笔、一条条记得清清楚楚。张晓说,这上面记录的,只是捐助人的一部分,因为许多好心人没有留下名字。
在张晓看来,到目前为止,他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在高中阶段放松了自己的学业。“当时感觉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有钱读,还是要去打工,不如好好照顾妈妈。”可是现在,众多好心人的慷慨解囊,让张晓萌生了再考一次的念头,“我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关心和爱护我的人!”
责任编辑/薛拥祥
“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这是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给张晓和其他10位孝老爱亲模范的致敬辞。在18岁的张晓身上,“至孝”和“勇气”,就在于“14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
“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
1993年3月21日,对张晓来说,是一个噩梦般的口子。就在这天,张晓的爸爸因为车祸去世。不到一个星期,妈妈曹雪宏因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在床。
一个完整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不得已,外公将张晓母子从内蒙古额济纳旗接回甘肃平凉老家暂住。可老家亲戚也穷,张晓和妈妈逐渐成了众人眼中的包袱。不久。母子俩被迫搬进一位好心大妈腾出来的不足3平方米的小草房柄身。
生活的艰难,让当时年仅4岁的张晓挑起了家庭的重担。“4岁的娃娃,还没灶台高,就踩着小板凳学做饭。第一次,熬了碗半生的粥,端到我面前。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妈妈回忆起14年前的情景,依旧感觉历历在目。可是张晓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妈妈流着泪在说,张晓含着笑在听。“娘是我的全部,我是娘的全部。”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张晓学会了用微笑去面对。
虽然长年卧床不能动弹,可是妈妈的衣服、脸、身子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的。每隔一段时间,张晓就会替妈妈洗脚、剪指甲、擦洗全身。14年来,每天早晨,张晓都要帮妈妈穿衣服、洗漱,打扫完家里后,再去上学;中午,还要抽空回家做饭,一口一口喂给妈妈吃。到了晚上,做好晚饭,喂妈妈吃好,再做完家务,张晓才开始做功课。这样的生活,张晓14年如一日。
没有经济来源,母子俩吃得最多的,是别人扔掉的烂菜叶。因为付不起房租,张晓和妈妈在这个城市里居无定所,已经搬了:5次家。尽管这样,张晓还是乐观地面对这一切,他笑称自己是“随遇而安”。即使是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也打扫得一尘不染,收拾得整整齐齐。
“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反而激发了他要做命运强者的信心。尽管每天都要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但他的学业从来没落下。
无论冬夏,张晓总是5点多起床。为了省煤,起床后才赶紧生炉子,烧水做饭,给妈妈穿好衣服洗完脸,娘儿俩吃口馍。6点,张晓往学校赶,6点半到校。上午最后一节课,张晓常常人坐在教室里,心早飞回了家:妈怎样了?中午做啥饭?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路上用去一个小时,剩下的一个小时,张晓得尽快做饭洗碗收拾屋子。下午6点放学后更紧张,距离晚自习只有一个半小时。下了晚自习回到家,11点过了,张晓还得抓紧时间给妈妈烧水洗脚。
高三学习紧,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有一大堆衣服等着张晓洗,先洗妈妈的,自己的衣服实在顾不上了,“就从脏的里面挑件干净些的穿”。
从小学到初中,张晓年年得奖: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奖励的笔记本、文具盒到现在还没用完。
在张晓的记忆中,唯一一次被老师责备,还是他上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好几个月没交电费,电被掐断了,他只能点着煤油灯写作业。灯光昏暗,根本看不清作业本,张晓因没有完成作业挨了老师批评。
初中毕业后,面对家庭经济的压力,张晓决定退学,出去打工挣钱。他在附近找了份洗车的工作,每天从早干到晚,“日薪”5块钱。对他的这一举动,妈妈十分愤怒,“你这样靠出卖体力挣钱,能挣几个钱?你想过将来怎么办吗?难道让妈妈的病毁了你一生?如果你不上学,我就不活了……”在妈妈“逼迫”下,张晓跨入了高中。这一次,他把困难藏在心里,除了几个最好的朋友,绝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他家的情况。他说:“我要靠自己来处理好家事和学业的关系。”
2007年2月17日,除夕。屋外鞭炮声声,而张晓惦记的,却是房东一遍遍地催要房租,学校的110元补课费还没有着落……高考临近,每件事情都需要钱,可是他最缺的就是钱。左思右想,张晓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哭着对妈妈说:“妈,做儿的没能力,这日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背不动了……”这是张晓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也是第一次向母亲诉苦。听了这话,曹雪宏泣不成声:“都是妈不好,是妈拖累了你呀。”在别人家热闹的爆竹声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哭泣,让张晓的情绪渐渐平复,他擦干眼泪,走进厨房,为母亲做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短暂的脆弱,并没有击垮这个年轻人。
“你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6月14日,一路从平凉开往兰州,在红十字会救护车上,护士阿姨给我和母亲两瓶矿泉水。”
“6月18日,兰州商学院大二的小邵哥哥给我们200元,没有留下电话号码。”
张晓身边随时带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工工整整地记录着每一位好心人对他和母亲的帮助,已经记了100多条。
2000年,年仅11岁的张晓,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给时任甘肃省平凉市武警某部政委的刘春灏发出了第一封求助信。不久,刘政委就和夫人一起,带着30斤大米、6斤油,踏进了张晓的家。刘伯伯给张晓带来了命运的转机,年少的张晓曾在感谢信中写道:“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黑暗带进了光明,是你们把我和妈妈从饥饿、痛苦、失望中解救出来,你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也就是从这时起,在母亲的要求下,张晓开始记录每一位帮助他和母亲的人。
有人给他送过钱,有人帮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和低保,还有人决定全程资助张晓求学……母子俩生活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也为他们解决了一套30平方米的廉租房,租金全免,结束了他们居无定所的历史。
社会各界的关爱,张晓看在眼里,记存心上。翻开他的“恩人本”,一笔笔、一条条记得清清楚楚。张晓说,这上面记录的,只是捐助人的一部分,因为许多好心人没有留下名字。
在张晓看来,到目前为止,他做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在高中阶段放松了自己的学业。“当时感觉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有钱读,还是要去打工,不如好好照顾妈妈。”可是现在,众多好心人的慷慨解囊,让张晓萌生了再考一次的念头,“我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关心和爱护我的人!”
责任编辑/薛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