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传统法律正义价值比较研究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律公正作为人类社会始终向往的价值目标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法律正义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价值体现。法律公正也是中西方的共同价值追求,但双方的偏重点各有不同。本文将就这一课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传统法律正义价值;实体正义;程序正义;法律价值比较
  一、中国传统的法律正义追求:实体正义
  (1)夏商周的实体正义观念。习惯法是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的主要表现。在法律内容方面,法律合并,惩罚主要基于实体法。该程序没有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上,注重实体和轻视法律程序已成为默认习惯。“尚书·大禹”包含:“不是要杀人,而是要失去它。”这个想法是,它不会被谋杀处罚,也不会被误杀。为了追求结果正义的价值追求,你可以挣脱程序的束缚。在西周,基于分遏制和宗法制度的社会制度下,就出现了一种以“统治社会就等于统治秩序”的畸形社会结构。长此以往的自上而下的价值观念传递,导致人们普遍认为恪守实体正义的价值观念就是积极的正义,而这种普世价值又是古人所崇尚的传统实体正义的一种稳定社会局面的法律意识。这种法律意识的概念是在主观恶意事件上问责的,它将刑事责任划分为故意和过失犯罪,也对偶然犯罪和惯性犯罪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进行区别待遇的刑罚。这是体现实体正义的刑罚在传统社会的一种法律正义的表现。
  (2)春秋战国与秦朝的实体正义深化体现。由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传统社会的实体正义就开始改变过往的立法条文,思想观念更不同于之前朝代的浅层表现。既有著作《史记太史公序》对于立法的深化定义,无论谁犯罪,只要违法,就必须依法惩罚,打破奴隶制“不能判大夫”就体现了出对于实质正义的坚守观念。秦国时期,法制开始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内容体现,立法内容比过往更加详细。而关于量刑,人的意识形态更受关注。既开始以有无犯罪意识开始进行定案,又细化故意还是过失犯罪的内容。这些立法内容的细化和量刑都使实体正义进一步得到深化。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主宰世界,形成了礼法结合和主惩罚的基本原则。“忠诚”和“孝顺”是人们心中的“正气”。这完全体现在“彼此接近”的原则上。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整合一体化,运用审讯式的审判方式强迫囚犯认罪。“春秋决狱”则着重追求肇事者的动机,更有助于实现刑法的实质性和公正性。
  (3)隋唐实体正义的强化。在隋朝的《开皇律》用死刑取代了残酷的生命惩罚,刑罚制度逐渐成熟。与前一个朝代相比,实体法的文明程度和完整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在立法思想中,唐代确立了不逃避权力,无视亲疏关系。在法律内容方面,实体法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刑法方面,《唐律疏议》对现代刑法的一般规则和规则进行了区分,并加入了“几种犯罪的协商”和等原则。另外,还对可疑犯罪从轻作出了明确的划分。而民事经济条例则继承了通过审讯审判进行定罪的法律传统,同时也认可了对于严刑逼供的存在。而这种逐步深化的实体正义法律体系又通过唐朝的君主统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1]
  二、西方国家对程序正义的法律体现
  西方国家强调程序正义,认为法律正义应该按照人们能够检视得到的情况下实现。而这种法律价值在英国和美国的法律体系中可以看到非常全面的表现。
  (1)古希腊的法律正义思潮。古希腊的普世价值区别于中国的传统法律观念,人们认为秩序才是正义的根本。[2]例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判断,如果他们希望他们自己判决自己的案件,大多数人都是坏人。”他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案件的审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古希腊人的对于程序正义的法律正义体现。
  (2)古罗马的法律正义原则。古罗马时代的思想家西塞罗就曾经了有关程序正义的基本诉讼原则,对于未获得审判的定罪和处罚,调查犯罪的程序应合法,审判应公开等程序正义有关的法律诉讼原则。而在古罗马时期,人们的普世价值就是认为法律应通过诉讼和程序正义得以体现其价值。而关于程序正义当时最基本的两个原则是,不能自己作为案件的法官,而法官在作出裁判时应听取当事人双方的陈述。
  (3)欧洲中世纪的法律程序正义体现。在诉讼制度中,日耳曼的习惯法支配着整个欧洲大陆的法律价值体现,它采取控诉形式进行。而同时在社会发展下,控诉形式却开始显现出其弊端,后来被审讯诉讼所取代。中世纪欧洲常用的疑问诉讼反映了人们对诉讼的基本概念,例如通过审判监禁和基于证据的裁判。审讯审判程序强调查明案件的真实性和确立对于西方大陆的法系国家现代刑事诉讼有直接影响的相应程序规则。[3]
  (4)程序正义在近代欧洲史的法律體现。程序正义在近代欧洲史上最直观的法律体现就是通过《大宪章》进一步深化,对于程序正义的概念进行详细的叙述,构建了程序正义的思想体系。当时大多数情况是在帮助刑事诉讼再阐释为主的。而随着欧洲的分裂与再和解,这种程序正义的概念又通过殖民地或者新国家得以传播推广。[4]
  三、中西方的法律正义价值对比
  (1)中国的实体法律正义优势劣势探讨。儒家传统思想对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运用这种主张来倡导世界统治,以实现实质正义,这也会令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要,而不侧重于程序。追求秩序和稳定始终是法律的内在使命和价值目标之一。[5]然而,通过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角度看来,这种实体正义又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中国传统社会在这种封建统治的环境下,实体正义并未能推进社会进一步发展,反而拖了后腿,阻碍了社会公义伸张。虽然传统的实体正义能够辅助农业发展,但这种以实体正义作为普世价值又严重阻碍了商业化社会的发展。同时,这种侧重实体正义,忽视程序正义的价值观又严重妨碍了法律的发展。传统中国强调人民在控制法律中的作用,注重人民的使用,不限制执法,不注重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因此,传统的法律和制度侧重体现实体正义而无视了程序正义的法律主张,这使得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得困难。
  (2)西方程序正义的优劣探讨。西方所追求的程序正义是法律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它对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指导法律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基于商业化社会发展的法律正义体现,能够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动社会长远发展。虽然程序正义是人类文明对于法律价值追求的进步表现,但其也有一定的局限阻碍。如果过于苛刻的程序合理,就会偏离正义价值的真正目的。在追求程序正义时,人们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踏入程序主义的旋涡。
  正如《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提到的观点,正义所具有的普罗透斯的特征。凯尔森就提出,正义的内容并不为理性所决定。理性研究并不能证明正义所应当服务社会目的的有效性。亚里士多德关于正义也有过论述,他在分配正义的概述中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即在一个社会中,凡达到一定年龄的人是否都应该被赋予选举和担任公职的权利?或者这些权利是否只应当留给某些特定等级的成员享有?人民是否应当被允许毫无限制的自由发表意见和集会?等等,这些例子中所提到的正义问题,通常是由享有立法性权利的当局来处理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要求越来越高,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各有其自身优势局限性,如果在法律追求的发展中寻求更好的价值平衡,相信会为未来的法律正义带来更好的追求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宗智.中国正义体系的三大传统与当前的民法典编纂[J].开放时代,2017(6):37.
  [2]刘怡珩.中西法律思想中法律与道德关系比较研究——兼论中国程序正义的理性选择[J].现代交际,2012(5):12-13.
  [3]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正义观研究[J].清华法学,2018,12(3):42-58.
  [4]王丹丹.论法律价值——以秩序与正义为视角[J].法制博览,2017(20).
  [5]孙锐.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冲突关系的质疑[J].政法论坛,2007,25(1):177-180.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在办理银行存款、住房公积金、证券账户等财产继承的过程中,存在着财产数额虽小但继承公证手续繁琐的情况。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及时取出被继承人存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产,真正落实减证便民的要求,中国公证协会制定了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的指导意见,地方公证协会结合本地实践也分别出台了小额遗产的配套规定。小额遗产继承公证程序虽简便亦不可忽视风险,故有必要深入分析该办证程序的实践问题。本文以广
期刊
摘 要:法不溯及既往是现代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在保障社会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纽伦堡审判的一开始就面临着法律溯及既往 (ex post facto law) 抗辩的困扰,在纽伦堡国际法庭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顺利实现了对战犯的审判,从而申张了正义,但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法不溯及既往制度本质的反思。正义是创立法不溯及既往制度的初衷,也是此制度的适用目的,从而,此制度的适用不能违背其初
期刊
摘 要:当前,在国企改革“1+N”的政策體系推动下,国企改革进入深化施工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作为改革重要手段,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升级、加速落地;平台公司作为特殊类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其他所有制经济来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更加有效推动平台公司转型发展,顺应国资国企改革和平台公司转型发展趋势。本文在梳理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政策要求和实现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
期刊
摘 要:竞价排名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上发展出的一种新兴商业推广模式,在法律上具有正当性,但实际运营中却往往涉及到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竞价排名的侵权主体主要包括推广商和搜索服务提供商两类;依据侵权行为对商标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显性使用和隐性使用。本文通过分析腾讯诉六间房“全民K歌”案,引入“售前混淆”和“间接侵权”理论,讨论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视野下,在竞价排名行为中对商标权人、搜索服务商和推广商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案例第18号,是第一个涉及劳动法领域的指导性案例,该案系因“末位淘汰制”引发的不能胜任解除劳动合同的纠纷,在司法实践中该类案件大量存在,但因立法中并没有关于该问题的规定,所以最高人民法院以“指导案例”的形式对此回应。该案例旨在明确用人单位不能仅因劳动者在考核中居于末位而认定劳动者不胜任工作,但对于如何判定不能胜任、“末位淘汰”与“不能胜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未作出回答,而这
期刊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国内首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案进行了宣判,这是人民法院首次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正面回应。本文从“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构成作品”和“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归属”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裁判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可以将符合“独创性”标准的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著作权法中“作品”的范畴,
期刊
摘 要:村务监督委员会自建立以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运行中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的主动性、氛围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唯有从制度、效率及生态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探头”作用,有效减少和遏制基层腐败的空间。  关键词: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自治;“探头”作用  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指由广大村民选举代表,用以监督管理农村事务的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兼会)和村党
期刊
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是通过规范证券公司金融产品的销售行为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的一个原则。2019年3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本交易特别规定》第二章第三条规定:“(一般规定)科创板股票交易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一特别规定的出台使得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那么从法經济学的角度来看,投资适当性管理是否存在原理的支撑?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本交易特别规定》文本进
期刊
摘 要:福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学家,其研究与著述跨越学科藩篱,对法学问题的论述角度多元,思辨复杂。因此,研究福柯对法学问题的论证思路宜从细节入手,剖析其切入领域、逻辑纹路、分析方法、语义研究等方面的特征。《规训与惩罚》是福柯创作的一部法律制度史,运用谱系学的历史方法书写而成,清晰、成熟地展现了福柯的法学问题研究思路,通过对该书进行上述角度的分析,可以较有代表性地梳理出福柯如何达成其针对法学问题的研
期刊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提出了“定期金赔偿方式”,但是由于只是规定了“因非高压电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可以参照”处理,致使这一体现公平的赔偿方式未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相应的采用。理论界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未来损失的赔偿支付方式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其原因在于对定期金支付方式的目的和性质认识模糊、界定不清。  关键词:定期金赔偿;人身损害;支付方式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