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养成教育的尝试和体会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一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总的体会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进入高中之前,大多已基本定型,到了高中要想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相当难,这就要求我们用满满的爱心包容他们感化他们、用足够的耐心教育他们培养他们。
  就拿我带的1211班的学生来说吧,这个班在进入高二时组建,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好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比如,老师们公认的智商较高的邓×,纪律观念不强,总是一副我行我素无所谓的模样;自告奋勇当体育委员的符×,带头违纪且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教育;身为学生会干部的冉×只能管束别的同学,却管不了自己,经常上课睡觉、讲话;还有很多学生如赵×、颜×等喜欢课间串班、大声喧哗;女生赵××还给了我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打群架!对于这样的一个班级,学校寄予的希望却很大。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强化养成教育是我唯一的办法。一年多以来,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来教育培养这个班的孩子们:
  一、充分了解学生及他们的生活环境,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教育——谓之“知彼”
  首先,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想、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习惯和爱好、了解家长的文化层次及家庭经济状况;向相关老师了解他们在高一时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然后细心观察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瞅准机会大加表扬,让他们在高兴得意之余羞于违纪。
  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感化教育——谓之施“软”
  “羞于违纪”,说明孩子们有基本的是非善恶之辨,有一定的自尊,但不等于“自觉守纪”,这就要老师再找机会捕捉他们的不良行为,并技巧性的借题发挥,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鼓励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约束自己,改正不良行為。上个学期的一天早晨,在我班教室附近的楼梯上我捡到用塑料袋装得好好的两个包子,这让我想到,在我们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才吃了两口就扔在地上的面包,学生食堂常有学生打的饭只吃了一半就倒掉的现象。现在很多孩子都不认为浪费粮食可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既浪费了粮食又影响了环境卫生。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改掉这些坏习惯呢?我想到了湖南卫视的“心得乐”节目,于是,我下载了部分反映苦孩子生活的视频,在班风点评的时候放映给他们看,我观察到,有好多学生边看边掉泪,视频看完了,还在擦眼睛,这时,我会抓住时机,联系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状况,讲珍惜生活、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必须珍惜生活,努力学习。
  三、 制定细致的班级纪律,严格执行,奖惩分明——谓之施“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只依靠“情”和“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纠正的,还必须要有确实可行的班级纪律来约束、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比如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备塑料袋装自己的垃圾并及时倒入垃圾站,教室里和走廊上绝对不允许丢垃圾,如果偶然见到有垃圾必须自觉捡起来放进自己的垃圾袋。就这一规定,随意丢垃圾成习惯的孩子们很长时间才适应。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适时提醒,对屡屡触犯者还要严加惩戒,逼着他们尽快适应进而自觉遵守。
  四、 不厌其烦的教授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谓之“言传”
  我经常进行短时间的“专题讲座”,教授什么是良好的学习品质,怎样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成功的学生为例,教孩子们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总结提升等,真可谓“面面俱到”。但即使是这样,也还有学生没有计划、不预习,或者自以为是不听讲。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就在他们的作业中和试卷上去挑他们的毛病,用他们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出现的必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贺×就是一个典型,起初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按自己的思路学习,上课完全不听讲,课后再去找老师问上课时老师强调过的知识,学习习惯相当差。我多次和他谈话,都不见效果,和家长联系后得知,他在初中时就这样,真是“恶习难改”。高三第二次质检,他的成绩从年级第10名下滑到第28名,我立即抓住时机,引导他逐科分析,让他自己得出结论:成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所致,从而主动的去改正,现在终于有所好转。
  五、 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吸引并教育学生——谓之“身教”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只有学高德高才能让学生信你服你,进而按你的要求去做。为此,我要求自己做到:
  第一,讲好课。学生只要喜欢你这个老师,就会接受你说的话,愿意听你讲的课。而要想学生喜欢你,首先得让他们信服你,最好的方法就是讲好课。我上课追求内容连贯,逻辑性强,注重分析引导,把那些难懂的知识浅显化,遇到有疑问的题,不搪塞,而是和学生共同探讨;
  第二,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我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习为乐,我就自然以教书为乐,以学习为趣。我常把自己学到的新观点、新知识与学生分享,从高考命题立意新动向,到“钓鱼岛真相”,《从大历史的角度看香港衰落之必然》,到放映视频李世默的演讲《中国的崛起与“元叙事”的终结》等,我们一同体会学习的乐趣,同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第三,多理解、多鼓励,少批评。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鼓励他们主动找我交流,然后,我们平等的交流、探讨,积极想办法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渐渐地,大多数孩子遇到生活上的或学习上的困难时都喜欢找我谈。
  第四,严于律己。要求学生有好的习惯,自己首先在各方面做好垂范:要求学生不染发不烫发不披头散发,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每天早到;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自己就先做到言而有信、以诚待人……。
  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的“软硬兼施”、“言传身教”,1211班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观,班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可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仍然时有发生,而且发生的时候都是那样的自然,每每让我有防不胜防的感觉。所以,我深切体会的是:养成教育需要长期坚持,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不仅需要热心、爱心、诚心、耐心、包容心、进取心,还要有充沛的精力、有超人的智慧。正所謂“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英语单词难记,记忆单词成为学好英语的一大难关。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来看,以往是对过去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抑制和消退;从教学角度来看,产生遗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已学过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应利用多次再现的办法,尽可能使在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不断强化,促使学生形成永久性记忆。如I, you , book, yes
一、中考阅读理解的考查方向rn阅读理解是中考的一个重要题型,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大、分值高. 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总结
在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气象要素如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气压、辐射的准确测量,实时数据处理是进行天气、环境分析预报的基础,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建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蔟,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开展数学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作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 实践活动;自主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
《茶小绿叶蝉发生趋势和虫口高峰始期预测办法的初步探讨》(本刊一九八○年第二、三期)一文,介绍了预测茶小绿叶蝉第一虫口高峰始期出现旬的直线回归预测式,(y=14.8567-0.32
【摘 要】如今的素質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在传统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在我调查的所有学生中,86%的同学认为,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由于枯燥无味,所以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前边认认真真的讲解,而学生却只是呆坐在椅子上,这样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沉闷,追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自己主导课堂。对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自主学习这种能力就是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假如学生在未进行学习活动
目的研究埃克替尼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EGFR、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埃克替尼、塞来昔布单独或联合干预细胞48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药物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的延展, 作业设计要体现出有效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如何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呢? 结合《散步》一文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rn一
微机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与转换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原理. Computer detection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vers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