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教学中若不注重过程与方法,学生就学不到知识,能力也无法提高,没有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表达,不注重价值观的无关培养,学生表达自然比较肤浅,其结果只是流于形势。这三个目标关系密切,可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况且,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各阶段的写作目标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实现这些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再加上现在语文测试中作文所占比分呈上长趋势,为此,我觉得语文教学这一过程中把好“写作能力培养”这一关尤其重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成了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七年级时期。这是初中阶段培养写作能力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与表达感受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写记叙文。题材涉及学生的成长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比如“我身边的_______”,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加上学生有写作记叙文的基础,所以他们乐意完成这个写作任务,但我提出了一个与平时不同的要求:在写作文之前,必须写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个要求以前只在口头上要求,现在落实到笔头上了),这个简单的要求却可以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写作方向,牢记取材服务于中心的训诫,这样做可以避免离题与半离题作文的出现。以下是我班岑明霞同学的习作:
知识的储备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我认为应该从阅读教学上去考虑,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摆正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因为现在考试不考文体知识,所以一些语文教师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淡化文体意识的误区,虽然口头上说要学生进行创意表达,但无规矩不成方圆,长此下去,就导致学生写出了四不像的作文。为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明确文体——把握要素——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过程。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主要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几类。一般说来,“三大文体”中阅读说明文较容易,议论文次之,记叙文较难;文学作品中小说、戏剧阅读难度略小,散文、诗歌难度较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了所读文章是“三大文体”或“四大文学体裁”中的哪一类。只有辨明文体,紧紧围绕该文体的“相关要素”去理解文章内容及其表达技巧,学生学习的收获才丰厚。比如,记叙文姓“记”,它的“家庭成员”是记叙的中心、记素的要素、记叙顺序、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等;说明文姓“说”,它的“家庭成员”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等。文体明确了,就能迅速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就能进入理解文章的“自由王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不忘记跟学生传授这些文体知识及其表达技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构建文体概念,增强文体意识,在写作时也就慢慢地迁移到文章中去。其次,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要总是按照分层次,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色的顺序进行,可让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欣赏、评价的角度去品析文章的美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以便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斯蒂芬·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品评其表达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合作研讨: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讨可以学生明白:(1)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达到人物刻画“形”“神”兼备的描写高度,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使文章韵味无穷。(2)作者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用互相衬托的手法,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明白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这样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在以后的作文中他就会运用这些技巧去进行创意表达,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的。第三,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告诉他们平时注意收集优美句段告诉他们,或者从书上或者电视、网络上搜集逆境中成功、无私奉献、孝敬父母、保护生态环境、舍生取义等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及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后写作文时可以化用或者引用,可以增加文采,充实内容,增添情趣。
七年级时期。这是初中阶段培养写作能力的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与表达感受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写记叙文。题材涉及学生的成长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比如“我身边的_______”,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加上学生有写作记叙文的基础,所以他们乐意完成这个写作任务,但我提出了一个与平时不同的要求:在写作文之前,必须写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个要求以前只在口头上要求,现在落实到笔头上了),这个简单的要求却可以让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写作方向,牢记取材服务于中心的训诫,这样做可以避免离题与半离题作文的出现。以下是我班岑明霞同学的习作:
知识的储备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我认为应该从阅读教学上去考虑,让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摆正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因为现在考试不考文体知识,所以一些语文教师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淡化文体意识的误区,虽然口头上说要学生进行创意表达,但无规矩不成方圆,长此下去,就导致学生写出了四不像的作文。为此,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遵循:明确文体——把握要素——整体感知——深入品味的过程。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主要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几类。一般说来,“三大文体”中阅读说明文较容易,议论文次之,记叙文较难;文学作品中小说、戏剧阅读难度略小,散文、诗歌难度较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了所读文章是“三大文体”或“四大文学体裁”中的哪一类。只有辨明文体,紧紧围绕该文体的“相关要素”去理解文章内容及其表达技巧,学生学习的收获才丰厚。比如,记叙文姓“记”,它的“家庭成员”是记叙的中心、记素的要素、记叙顺序、描写方法、修辞方法等;说明文姓“说”,它的“家庭成员”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等。文体明确了,就能迅速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就能进入理解文章的“自由王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不忘记跟学生传授这些文体知识及其表达技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构建文体概念,增强文体意识,在写作时也就慢慢地迁移到文章中去。其次,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要总是按照分层次,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色的顺序进行,可让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欣赏、评价的角度去品析文章的美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以便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斯蒂芬·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品评其表达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合作研讨: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探讨可以学生明白:(1)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达到人物刻画“形”“神”兼备的描写高度,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使文章韵味无穷。(2)作者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用互相衬托的手法,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明白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地表现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这样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在以后的作文中他就会运用这些技巧去进行创意表达,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的。第三,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告诉他们平时注意收集优美句段告诉他们,或者从书上或者电视、网络上搜集逆境中成功、无私奉献、孝敬父母、保护生态环境、舍生取义等方面的典型事例,以及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后写作文时可以化用或者引用,可以增加文采,充实内容,增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