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根基与源头,与一般村落相比,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拥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地位,承载了相当一部分的民族与传统文化,是我国华夏灿烂文明中珍贵的一个部分,具有相当的传承性与代表性。根据“中国传统村落网”数据显示,2012年收录了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2012年增加了915个,2014年增加了994个,2016年增加了1598个,2018年第五批又收录了2646个,截止目前共有6799个传统村落。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华夏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以及工业化的推进,传统村落衰落的情况日益加剧,加强对其的保护迫在眉睫。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还能够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混乱、利用率低等因素一方面降低了传统村落的生活质量,另外一方面制约了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速度与空间,因此,健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意义。
一、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协调性
1.制造安全隐患
传统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而山势地形的复杂决定了各传统村落间甚至单个传统村落内部都具有强烈的差异,难以完全准确地把握。而且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数百年来地形环境必然有所变化,过去留下的记录与数据现在不能够完全适用。以交通道路的建设为例,交通是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传统村落地形复杂,整体落差大,传统街巷建造年代久远,两旁建筑老旧且危险。一些地形并不适宜通行公路,但在建设时难以全面因地制宜和充分地调查考究地形特征,因此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水利、通信、电力设施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村民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享受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大量线路在引入时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和布置,线路交互错综复杂,甚至还有大量私拉电力线路的现象。传统村落住房大多保留原样,使用的材料以石、木为主,当火灾发生时无法有效防止火势蔓延,故线路的引入也埋下了众多安全隐患。
2.与传统村落文化信仰相冲突
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村落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个民族各不相同,而且同一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域也会形成具有差异的文化信仰。在文化信仰的形成过程中,古人所推崇的一些信仰规则在今天已经可以被科学所解释,但许多观念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已经深入人心且延续至今,且少数民族多崇拜大自然,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很难对每个地域的文化信仰完整把握,故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与文化信仰相冲突。
(二)建设混乱,缺乏完善管理制度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交通、农业、水利、电力等许多方面,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具有差异性,而资金、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决定了多项建设无法一次性完成,需要间隔投入,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的、长远的、和谐的投入规划与管理体系。
古代村落在建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水资源,因此修建了传统排水、用水系统。在现代化的今天,新的排水系统也被引入到传统村落中,但是由于传统排水设施结合了以往的地理条件与住房条件所建造,无法完全利用也难以完全拆除,故造成部分地區新系统难以高效引进、新旧设施并存等混乱局面。基础设施混乱从表面上影响了传统村落整体布局,从生活中引起了诸多不便,进而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三)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传统村落在悠久的的发展历程中,在农耕、畜牧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几百年的传统延续使得传统村落村民很难迅速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并且将其变更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基础设施无法实现恰好满足需要,难以避免闲置与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外,传统村落所在的地方政府通常财政有限,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改善难以一次到位,这使得其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利用率较低的局面。
(四)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
政府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中承担了最主要的角色,甚至是唯一角色,村民或者第三方机构很难参与到其中。然而传统村落的文化丰富且多样,仅仅依靠政府进行决策难以面面俱到,有时不仅改善乏力,而且易导致冲突与矛盾,村民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早已与传统村落融为一体,他们世代与田园相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与周围的每一处文化都根治在他们内心深处,因此政府不仅要收集村民的建议,让他们参与其中,更要在权衡发展与保护时充分尊重文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村民认为基础设施的管理完全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意主动建言献策,从客观角度来说村民的确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去修缮基础设施,但长此以往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同时这也增加了政府在执行时评估的困难程度,因此村民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健全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阐述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可以发现,管理机制从前期调查到后期管理都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健全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原因如下。
首先,健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可以减少现代与传统间的矛盾。传统村落的特殊性表现是由内至外的,不论是空间上还是功能上,都难以完全避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因此健全的体系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矛盾,使传统村落朝着正向的、积极地、和谐的方向发展。
其次,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传统基础设施的遗留、现有基础设施的不适应、错误的投入决策等等都造成了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要想解决该问题必须完善管理体系,科学地决策出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有多少以及如何做,在监督机构的第三方督促下,齐心协力地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利用。 最后,能够实现传统村落的和谐发展。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仅仅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其发展的主题,和谐发展才是其发展的首要目标。和谐发展首先要求对传统村落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文化要予以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明,才能使得我们的文明不断延续,在华夏文明书卷上增添绚丽的一笔,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三、健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增强前期调查管理投入机制
因地制宜是实现基础设施高效利用、管理的重要保障与前提。传统村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比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因此前期的调查投入必须加大力度,从历史文化、地理条件等方面全面且综合地考察评估。在互联网与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布局规划、科学协调等工作,确保分级实施、精准保护、充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丰富调查数据,而且最终做出的决策也有据可循。
传统村落的村民是村落得以继承发展的根本源泉与动力,故要多访问当地传统居民,从他们的诉求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调查数据,明确当前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看做一个整体,科学完善前期考察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相关调查数据收集后,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资金的充足度、与环境是否协调、居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改善、监督管理措施是否到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科学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实行的方方面面,对此进行评估,然后一一制定解决办法,以此保证后续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例如就环境协调度来说,一些传统老宅年久失修,村民在修缮过程对原貌的破坏较大,与环境也不协调,但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些传统村落中,政府在为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修建新住房时,在建筑的结构特色和外墙粉刷等部分都保留了彝族特色,因此,不同村落之间对于同一个评价指标的结果是不同的,政府要根据实情评估再做出相应举措,让传统村落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三)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
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决定了无法将一般村落的成功管理模式照搬照抄,也不能顽固保持现有模式不作变更,而是要根据特点与变化完善科学的管理办法,使得基础设施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冲突。在根本上要把握整体统一和局部调整的方针,同一村落根据前期的考察特点划分不同的区域。例如在地势开阔平坦的区域可以注重完善交通道路及停車区域,因为机动车现在几乎已经完全代替了传统交通工具,使用人数日益增加,传统村落道路狭窄,房屋较密集已经无法满足行驶以及停车需求。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能只注重现代基础设施的引入,也要结合传统基础设施的科学再利用或者与现代基础设施科学结合,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基础设施与传统村落的适应性。
(四)建立监督机构,完善监督体系
完善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不代表着基础设施管理的成功,只有严肃认真地落实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管理办法也需要及时落实,因为时代的不断变化随时会使某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不再“科学”,也会无形中加大投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此外,也要加大力度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在一些古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建筑材料等会被不法分子偷窃用以谋取利益,但目前对于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或是遗址等缺乏完整的统计与监督,因此必须建立基础设施管理相关监督机构,监管和督促相关政策方法的实施,制定针对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条款,让保护得以落地。与此同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所谓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是否科学,并且监督的广度和力度都要足够。
四、结语
人类是文化的载体,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但一切的服务对象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奇异的自然风光与神秘的传统文化共同谱写了一部壮大的民族史诗,我们必须要重视且尊重文化与人类之间难以言喻的独特情感。尽管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但部分的村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也逐渐走向衰落,这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水平和管理体系是保护传统村落其中的一小步,但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现阶段要科学地、全面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质、避免不可挽回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损失,与此同时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该双赢的局面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美好目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协调性
1.制造安全隐患
传统村落大多依山傍水,而山势地形的复杂决定了各传统村落间甚至单个传统村落内部都具有强烈的差异,难以完全准确地把握。而且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数百年来地形环境必然有所变化,过去留下的记录与数据现在不能够完全适用。以交通道路的建设为例,交通是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传统村落地形复杂,整体落差大,传统街巷建造年代久远,两旁建筑老旧且危险。一些地形并不适宜通行公路,但在建设时难以全面因地制宜和充分地调查考究地形特征,因此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水利、通信、电力设施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村民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在享受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大量线路在引入时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和布置,线路交互错综复杂,甚至还有大量私拉电力线路的现象。传统村落住房大多保留原样,使用的材料以石、木为主,当火灾发生时无法有效防止火势蔓延,故线路的引入也埋下了众多安全隐患。
2.与传统村落文化信仰相冲突
传统村落区别于一般村落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个民族各不相同,而且同一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域也会形成具有差异的文化信仰。在文化信仰的形成过程中,古人所推崇的一些信仰规则在今天已经可以被科学所解释,但许多观念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已经深入人心且延续至今,且少数民族多崇拜大自然,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很难对每个地域的文化信仰完整把握,故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与文化信仰相冲突。
(二)建设混乱,缺乏完善管理制度
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交通、农业、水利、电力等许多方面,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具有差异性,而资金、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决定了多项建设无法一次性完成,需要间隔投入,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的、长远的、和谐的投入规划与管理体系。
古代村落在建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尤其是水资源,因此修建了传统排水、用水系统。在现代化的今天,新的排水系统也被引入到传统村落中,但是由于传统排水设施结合了以往的地理条件与住房条件所建造,无法完全利用也难以完全拆除,故造成部分地區新系统难以高效引进、新旧设施并存等混乱局面。基础设施混乱从表面上影响了传统村落整体布局,从生活中引起了诸多不便,进而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三)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传统村落在悠久的的发展历程中,在农耕、畜牧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几百年的传统延续使得传统村落村民很难迅速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并且将其变更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基础设施无法实现恰好满足需要,难以避免闲置与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外,传统村落所在的地方政府通常财政有限,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改善难以一次到位,这使得其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利用率较低的局面。
(四)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
政府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中承担了最主要的角色,甚至是唯一角色,村民或者第三方机构很难参与到其中。然而传统村落的文化丰富且多样,仅仅依靠政府进行决策难以面面俱到,有时不仅改善乏力,而且易导致冲突与矛盾,村民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早已与传统村落融为一体,他们世代与田园相伴,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与周围的每一处文化都根治在他们内心深处,因此政府不仅要收集村民的建议,让他们参与其中,更要在权衡发展与保护时充分尊重文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况,村民认为基础设施的管理完全是政府的事情,不愿意主动建言献策,从客观角度来说村民的确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去修缮基础设施,但长此以往这也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同时这也增加了政府在执行时评估的困难程度,因此村民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健全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阐述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可以发现,管理机制从前期调查到后期管理都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健全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原因如下。
首先,健全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可以减少现代与传统间的矛盾。传统村落的特殊性表现是由内至外的,不论是空间上还是功能上,都难以完全避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因此健全的体系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矛盾,使传统村落朝着正向的、积极地、和谐的方向发展。
其次,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传统基础设施的遗留、现有基础设施的不适应、错误的投入决策等等都造成了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的问题,要想解决该问题必须完善管理体系,科学地决策出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有多少以及如何做,在监督机构的第三方督促下,齐心协力地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利用。 最后,能够实现传统村落的和谐发展。对于传统村落而言,仅仅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其发展的主题,和谐发展才是其发展的首要目标。和谐发展首先要求对传统村落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文化要予以保护,特别是历史文化的保护,只有保护好我们的文明,才能使得我们的文明不断延续,在华夏文明书卷上增添绚丽的一笔,让传统村落“活起来”。
三、健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增强前期调查管理投入机制
因地制宜是实现基础设施高效利用、管理的重要保障与前提。传统村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比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因此前期的调查投入必须加大力度,从历史文化、地理条件等方面全面且综合地考察评估。在互联网与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布局规划、科学协调等工作,确保分级实施、精准保护、充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丰富调查数据,而且最终做出的决策也有据可循。
传统村落的村民是村落得以继承发展的根本源泉与动力,故要多访问当地传统居民,从他们的诉求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调查数据,明确当前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看做一个整体,科学完善前期考察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相关调查数据收集后,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资金的充足度、与环境是否协调、居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改善、监督管理措施是否到位,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科学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实行的方方面面,对此进行评估,然后一一制定解决办法,以此保证后续工作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例如就环境协调度来说,一些传统老宅年久失修,村民在修缮过程对原貌的破坏较大,与环境也不协调,但是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些传统村落中,政府在为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修建新住房时,在建筑的结构特色和外墙粉刷等部分都保留了彝族特色,因此,不同村落之间对于同一个评价指标的结果是不同的,政府要根据实情评估再做出相应举措,让传统村落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三)完善科学的管理方法
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决定了无法将一般村落的成功管理模式照搬照抄,也不能顽固保持现有模式不作变更,而是要根据特点与变化完善科学的管理办法,使得基础设施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冲突。在根本上要把握整体统一和局部调整的方针,同一村落根据前期的考察特点划分不同的区域。例如在地势开阔平坦的区域可以注重完善交通道路及停車区域,因为机动车现在几乎已经完全代替了传统交通工具,使用人数日益增加,传统村落道路狭窄,房屋较密集已经无法满足行驶以及停车需求。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能只注重现代基础设施的引入,也要结合传统基础设施的科学再利用或者与现代基础设施科学结合,降低投入成本,提高基础设施与传统村落的适应性。
(四)建立监督机构,完善监督体系
完善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不代表着基础设施管理的成功,只有严肃认真地落实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管理办法也需要及时落实,因为时代的不断变化随时会使某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不再“科学”,也会无形中加大投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此外,也要加大力度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在一些古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建筑材料等会被不法分子偷窃用以谋取利益,但目前对于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或是遗址等缺乏完整的统计与监督,因此必须建立基础设施管理相关监督机构,监管和督促相关政策方法的实施,制定针对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条款,让保护得以落地。与此同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所谓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是否科学,并且监督的广度和力度都要足够。
四、结语
人类是文化的载体,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但一切的服务对象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类,奇异的自然风光与神秘的传统文化共同谱写了一部壮大的民族史诗,我们必须要重视且尊重文化与人类之间难以言喻的独特情感。尽管我国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但部分的村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也逐渐走向衰落,这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水平和管理体系是保护传统村落其中的一小步,但也是最基础的一步,现阶段要科学地、全面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质、避免不可挽回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损失,与此同时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该双赢的局面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美好目标。(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