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但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开始显现。中国经济有韧性,政策托底或许能把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冲击降到最低。但是,中国经济身处其中的全球供应链,未来如何演变却不全然掌握在中国手中。这条供应链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会是中国经济更上层楼的重要抓手。打赢抗疫这场战役之后,如何维护全球供应链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将是中国面临的又一场硬仗。
在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增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会议指出,“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要做好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工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这是继2月2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之后,再次提到“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不可或缺
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首先是中国经济减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疫情暴发后,诸多国际机构纷纷下调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国际金融协会3月5日发布报告称,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很可能不到1%,大幅低于2019年的2.6%,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增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全年经济增速很可能降到4%。
中国经济的体量,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中国GDP世界占比已经从4%增加到如今的16%。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近20年来中国经济深深地嵌入到了全球供应链中,并扮演着事实上的枢纽角色。正因为如此,因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能在全球供应链中产生连锁反应。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这种角色,使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超出了本身经济的体量。
以疫情重灾区湖北、武汉为例。武汉、襄阳、十堰形成了完成的汽车产业链,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的龙头车企在湖北都有布局。武汉有1500多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其中也包括欧美大型医药企业,是继汽车、电子等行业之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也是湖北、武汉遭疫情冲击能产生“世界震撼”的重要原因。美国CNN网站2月24日的文章写道,滞销的龙虾和不见了的婚纱,新冠肺炎疫情每天都在提醒着人们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200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仅为6.8%,2017年上升到23.9%。东亚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之一,而中国则是其中核心。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四个制造业主力,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高达40%,而中国一国的比例即为30%。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测算,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每减少100亿美元,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就被拉低67亿美元。
不可或缺还有另一个理解维度,即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日经新闻网去年8月的报道称,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估算,以中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2018年达到34个(2007年仅为13个),几乎与以美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36个)并驾齐驱。即使不是最大出口目的地,但中国进入出口目的地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也达到约70个。全世界约200个的国家和地区中,超过三分之一把中国作为“主要客户”。
美国CNN网站2月24日的文章写道,滞销的龙虾和不见了的婚纱,新冠肺炎疫情每天都在提醒着人们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麦肯锡咨询公司2019年7月一份题为《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的报告,深入研究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在逐步降低,但世界经济对中国的依赖度却在增加。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在一篇分析疫情影响的文章中写道,“由于2008年以来中国为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7%,而且没有其他经济体能填补这个空缺,所以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很可能出现全面衰退。”
疫后反思
不可或缺的另一面,是高度依赖的风险。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上海美国商会2月中旬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09家在华制造业企业中,近半数企业表示工厂停工影响全球供应链,三分之一企业考虑将有关业务转移至中国境外。根据欧洲商会2月27日公布的一项调查,90%的欧洲在华企业表示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其中近一半认为企业经营业绩将大幅下滑。中国需要为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可能“超預期”做准备。
世界银行在2013年一份关于传染病大流行的报告中,认为恶性病毒全球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堪比一场全球战争,可能造成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该报告分析称,传染病大流行对经济的影响不止于经济活动受阻或中断,“背后的驱动因素不是病毒本身,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企业公司以及政府的回应”。从公司企业层面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将极大地凸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生产的专业化与供应链的碎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在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驱动下,目前的全球供应链呈现链条越来越长、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现状。这样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家企业不可能了解自身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供货商,甚至不知道与自己长期合作的供货商是不是唯一来源。美国咨询公司“供应链视野”创始人罗拉·赛切尔2月13日在福布斯杂志上透露的数据显示,跨国企业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有应急预案,其他三分之二的企业不清楚自己的二级和三级供应商在何处。
新冠肺炎疫情能对世界经济造成连锁反应,与全球供应链的这种现状不无关系。《经济学人》2月13日的文章写道,“即时生产”模式(主要方式是确保原材料和制成品低库存)没有给延误生产留下回旋空间,很多企业不能追踪所有的供应商,使它们很难预测中国停工停产对其生产的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历史没有为这样的供应链中断提供应对蓝本,因为世界经济以供应链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时间并不长”。 对全球供应链的反思,毫无疑问将成为企业经营者的重要考虑。换句话说,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突出特征的全球供应链,未来的演化方向中必将加入“安全”这个因素。从企业生产经营角度看,生产的中断影响的不只是当下的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还有未来的订单。对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很可能就意味着未来的“生存”问题。至少从意愿上看,不少受疫情影响的企业会考虑分散风险、寻找替代供应商。
《经济学人》2月15日的文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持久的影響。该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未能严肃看待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失策。首先,长期以来降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策略,把跨国公司暴露在供应链中断风险之中;其次,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更加依赖于中国生产,暴露了跨国公司的脆弱性。该文章甚至预测,长远来看,这次疫情可能给跨国公司与中国之间的“恋情”降温。
这样的预判或许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的是,重估全球供应链肯定是这次疫情后全球制造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罗拉·赛切尔认为现在供应链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复杂,“下一步企业需要组建团队,摸清一级、二级和三级供应商的情况”。美国经济学者罗斯玛丽·科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应该被视为一个警告,敦促企业在世界不同地区寻找替代供应商。“虽然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事件不可预测,但企业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政治气候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可能“超预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政治气候。具体地说,西方跨国公司对供应链安全的需求,与某些政治势力以国家安全为由搅动全球供应链并弱化中国在其中的角色的意图,可能出现某种“合流”。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动向尤为值得关注。
曾撰写《中国处方:美国医药对中国依赖的风险》一书的罗兹玛丽·吉布森,日前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一家工厂停产即导致全球短缺,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全球生产中的重心角色。“这次疫情是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警告,如果你的供应链集中在单一国家,无论是哪个国家,那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尽管目前中国的疫情还没有导致美国医药短缺,也没人会相信美国疫情蔓延后中国会趁机“断供”,但如果这些猜测中加入政治因素,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突出特征的全球供应链,未来的演化方向中必将加入“安全”这个因素。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去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对美国在医药与医疗器械上过度依赖中国的情况提出警告,称其已经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同月,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苏珊·柯林斯向国会提交了《缓解紧急药物短缺法案》,主张推动医疗行业国产化。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2月14日撰文称,如果美国的决策者不采取行动,我们在医药上对中国的依赖,将继续把美国人的安危置于危险之中。
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美国政府的动作不太可能只局限于医疗行业。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关于“中国疫情有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表态,转化为美国政府政策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客观上增加了美国“政治操弄”的筹码。或许如哈佛大学学者杰弗里·弗兰克尔所言,新冠肺炎疫情不是中美经济脱钩的原因,但却可能加速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朝着这条路径走。
无论美国如何“政治操弄”,全球供应链不可能因这次疫情而瓦解。但对中国来说,这次疫情的确是一次压力测试。中国的抗压力,不仅来自迅速遏制疫情蔓延进而较快地复工复产,更重要的依托还是中国经济本身。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达200多种。中国经济增长的自给能力,以及制造业与全球市场的双重角色,都会在全球供应链中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而且,政治气候也需要辩证地看。美国摩根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分析师写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扬言要对来自众多贸易伙伴的商品加征关税这一事实意味着,在这个保护主义色彩日益浓厚的世界里,几乎找不到安全的避风港。“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这种讨论更加紧迫,但中国应该会继续在全球制造业中发挥主导作用。”“现在,中国本国消费市场在不断增长。因此,继续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生产地点仍是明智的。保持与中国客户的密切关系,是继续在中国生产的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