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加强,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革新,创新性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我国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课程教育理念向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關键词] 教学手段;学具;教学理念;课堂效率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的,他们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获取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借用学具推进教学活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利用学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感知事物的直观形象,从而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以有效地进行数形结合,积极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表象的学习获取抽象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获取知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理念的概述
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知识学得是否扎实,考试成绩是否优异,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活动非常枯燥,学生学习动力低下,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数学思想更多地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数学理念的实质就是“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索发现掌握规律,获取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最终获取数学知识。
二、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学具的使用意义
1.利用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并且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出科学合理的学具实践操作活动,就给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变枯燥的数学数字学习为有趣的操作活动。这样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多根木棍,让学生自己搭建多个三角形,并且比较搭建成功的三根木棍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找到三根不能搭建成三角形的木棍。引导学生思考搭建成功的木棍的长度关系,跟搭建不成三角形的木棍长度关系有何不同。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修改原来不能搭建成三角形的木棍长度就能够使其搭建成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发现其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都大于第三边。这样就把学生的外显操作和内隐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的特性提高了他们的思考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剪、拼、测、画等操作,对教学的重点进行掌握,对难点加以突破,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如在学习圆锥体积这一知识时,向学生提供圆柱体、圆锥体、沙子、水等学具,让学生分组实验来证明V=1/3sh这一公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实验获取知识,树立利用实验获取知识的数学思想。对于操作失败的小组,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找出操作错误的步骤,鼓励他们继续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3.利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在原先的知识上进一步探求、获取新的知识。创新需要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创新的契机,也是学生积极创设条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儿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契机,最大程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更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操作结合起来,让操作成为打开思维的钥匙。学生通过操作对知识进行重构、再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学具开发的措施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受教学思维的限制,我国很多学校的教师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具,加之有些学校的学具资源相对匮乏,在课堂上学具的使用也往往是教师在前面摆放,学生在台下观看,这就失去了学具使用的原本意义。所以,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数学学具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
1.利用绘画制作学具
画画是小孩子的天性,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画图展现出来。比如在复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画一画生活中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第二天的作业展示中,同学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加减法画图学具:有的同学画出了同学在吃糖果,有的同学画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画了上下公交车的人物,每一幅连环画就是一道生活应用题。学生们都沉浸在“画中学,学中画”的乐趣当中。
2.利用游戏制作学具
小学生都喜欢做一种叫作“抓子”的游戏,工具就是一堆大小差不多的石子,灵活的小手抛起一把石子,用手背接住一个,然后再陆续把地上的石子抓到手里,一次要尽最大努力抓起多个石子,这就形成一道加减法的应用题。在课堂上利用这个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计算每一次手里的石子数量。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游戏都蕴含着数学计算,只要教师用心观察,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作为教学用具,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生活实物引出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农副产品进行观察,寻找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数学概念。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雷笋、去叶的莴笋、小辣椒等农产品以后,问同学们这些东西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学们一开始就回答说:“都是蔬菜,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那么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农产品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尖尖头。再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钉子和绳子把这个尖尖的头做出来,这样就做出了一个活动的角,进而引出了角的概念。讲完角的概念以后,再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寻找角。这样每一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和学习当中,了解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培养十分有益。
总之,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下,根据儿童的思维阶段特征,广大教师要善于运用学具来帮助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进行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科学地运用学具优化课堂,有利于创设轻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 慧
[關键词] 教学手段;学具;教学理念;课堂效率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的,他们从事物的表面现象获取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借用学具推进教学活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利用学具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感知事物的直观形象,从而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科学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以有效地进行数形结合,积极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表象的学习获取抽象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形成获取知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理念的概述
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要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知识学得是否扎实,考试成绩是否优异,而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活动非常枯燥,学生学习动力低下,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数学思想更多地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数学理念的实质就是“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索发现掌握规律,获取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最终获取数学知识。
二、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学具的使用意义
1.利用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并且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出科学合理的学具实践操作活动,就给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变枯燥的数学数字学习为有趣的操作活动。这样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多根木棍,让学生自己搭建多个三角形,并且比较搭建成功的三根木棍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找到三根不能搭建成三角形的木棍。引导学生思考搭建成功的木棍的长度关系,跟搭建不成三角形的木棍长度关系有何不同。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修改原来不能搭建成三角形的木棍长度就能够使其搭建成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发现其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都大于第三边。这样就把学生的外显操作和内隐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的特性提高了他们的思考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剪、拼、测、画等操作,对教学的重点进行掌握,对难点加以突破,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如在学习圆锥体积这一知识时,向学生提供圆柱体、圆锥体、沙子、水等学具,让学生分组实验来证明V=1/3sh这一公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实验获取知识,树立利用实验获取知识的数学思想。对于操作失败的小组,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找出操作错误的步骤,鼓励他们继续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3.利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在原先的知识上进一步探求、获取新的知识。创新需要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创新的契机,也是学生积极创设条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儿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契机,最大程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够更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和操作结合起来,让操作成为打开思维的钥匙。学生通过操作对知识进行重构、再发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学具开发的措施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教育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受教学思维的限制,我国很多学校的教师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具,加之有些学校的学具资源相对匮乏,在课堂上学具的使用也往往是教师在前面摆放,学生在台下观看,这就失去了学具使用的原本意义。所以,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数学学具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
1.利用绘画制作学具
画画是小孩子的天性,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画图展现出来。比如在复习加减法的时候,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画一画生活中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第二天的作业展示中,同学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加减法画图学具:有的同学画出了同学在吃糖果,有的同学画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画了上下公交车的人物,每一幅连环画就是一道生活应用题。学生们都沉浸在“画中学,学中画”的乐趣当中。
2.利用游戏制作学具
小学生都喜欢做一种叫作“抓子”的游戏,工具就是一堆大小差不多的石子,灵活的小手抛起一把石子,用手背接住一个,然后再陆续把地上的石子抓到手里,一次要尽最大努力抓起多个石子,这就形成一道加减法的应用题。在课堂上利用这个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计算每一次手里的石子数量。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游戏都蕴含着数学计算,只要教师用心观察,都可以利用简单的工具作为教学用具,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生活实物引出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农副产品进行观察,寻找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数学概念。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向同学展示雷笋、去叶的莴笋、小辣椒等农产品以后,问同学们这些东西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同学们一开始就回答说:“都是蔬菜,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那么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农产品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尖尖头。再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钉子和绳子把这个尖尖的头做出来,这样就做出了一个活动的角,进而引出了角的概念。讲完角的概念以后,再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寻找角。这样每一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和学习当中,了解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培养十分有益。
总之,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下,根据儿童的思维阶段特征,广大教师要善于运用学具来帮助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进行思维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科学地运用学具优化课堂,有利于创设轻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