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 对2014年以前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显示, 尽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渐规范化。但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研究中的结论存在一些矛盾,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要明确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 准确把握全国留守儿童总体状况, 制定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指标体系, 以便准确地掌握情况、了解问题,为制定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人;户籍改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90-02
一、开展研究综述的背景
2013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2.89亿,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比2010年增加2400万人。据全国最新妇联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留守兒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1]。留守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制度、心理健康等领域。
二、 留守儿童相关研究进展
1.留守儿童研究文献概况
在中文文献中,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 90年代初期, 当时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出国留学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 与当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并不相同。当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概念出现在 90年代后期。而留守儿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则是进入 21世纪以后的事情。这一点从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变从1994年到 2000年, 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报道仅仅只有 5篇,2002年以后逐步增多, 进入2004年以后, 相关研究和报道则大幅度增加。在研究人员方面叶敬忠、段成荣等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于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的研究,关于留守儿童的期刊文章也迅速增加,仅2013年已经高达4000多篇,留守儿童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留守儿童产生原因
继1951我国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出台后,1958年1月全国人大员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然而由于户口限制他们却无法解决孩子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在陌生的城市,家长们要忙于挣钱,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3];有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留在农村陪伴留守的老人们,所以很多孩子被留在了农村。
3.留守儿童的监护状态
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留守儿童分类方法是把留守儿童按监护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单亲(母亲或父亲)监护、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哥哥姐姐)监护。
4.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林宏在其文章中提到:留守儿童因亲子分离、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干扰等原因较一般的孩子有明显的厌学、逃学倾向[4]。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在家的儿童的成绩并没有明显差异,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的成绩也无明显影响[5]。
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性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而且迟到的现象增多,但同时留守儿童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比较好[6]。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父母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再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每人监管,自己无法克服爱玩、懒惰的天性因而发生迟到等现象。
5.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思想观念必定发生改变,如果他们不能正确把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处理他们与城市的一些矛盾,他们的观点必将给留守儿童们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外出打工快速赚钱和投入长时间、高额费用读书之间,很多学生初中毕业便辍学外出打工。这种过于经济性、片面性、短期性的思维决策是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的[7-9],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些外出务工的青年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最后很容易有沦为社会的最底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我国初中便辍学外出打工的青年高达140万(国家统计局2010,转引自牛建林[10])。牛建林等还发现农村外出打工对在校学生辍学有吸引和示范功能。段成荣等发现进入初中阶段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1],而且初中辍学者更有可能外出务工[12]。如此庞大数量的辍学青年流入城市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吕利丹等通过分析地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各年龄段的在校比例均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13],留守儿童是辍学的高风险群体。
6.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于父母长期的感情缺位、代管人监护不里,不少孩子在孤独、寂寞中迷恋上了电视。长时间的看电视不仅会造成近视,还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焦率、冲动倾向等问题[14]。宋月萍等通过分析我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原始数据发现留守儿童相比与非留守儿童更易患病 [15],主要是由于家庭照顾的缺位造成的,特别是对于隔代监护的儿童。仅母亲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患病风险最高、 就诊率最低, 处于最为不利的境地。
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使其情感和人格上产生偏差,使孩子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刘正奎等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且母亲作为监护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16]。
党云皓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7]。通过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而且监护人的年龄越年轻留守儿童的问题检出率越低,留守儿童中男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如女童[18],同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留守儿童文化的重要因素[19] 8.留守儿童的问題建议和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我过过去的户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但其更深层的原因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2014年7月30日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将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它只是为经一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制度基础,只要城乡发展以依然还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仍需要社会各界不懈的努力。
政府部门应该继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定化程度,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为留守儿童打造成长乐园[20]。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机构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应定期为留守儿童家长开办知识讲座,强化农村家长教育责任感。对于在校留守儿童学校应该加强其思想教育,让留守儿童们了解到辍学打工的过度功利性,短暂性和被动性,尽量降低留守儿童辍学率。各村委会应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1] 通过建立“代理家长”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感情的缺位;各高校每年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时也应该多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不让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是不现实的,但要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最好让母亲留在家中陪伴孩子成长
三、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1、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应先于社会导向,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媒体的曝光下才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
2、应该建立长期的跟踪性的研究,研究包括留守儿童的形成初期到部分留守儿童辍学后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工作状况等方面。
3.国内留守儿童侧重于父母到城市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忽略了移民留守儿童。在一些方面应该区别对待这两个群体以求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最新资讯-中国农村研究网[EB/OL]. [2014/8/18]
[2]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回眸_要闻_新闻_中国政府网[EB/OL]. [2014/9/1].
[3] 段成荣, 杨舸, 王莹. 关於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 学海, 2005(第6期):25-29.
[4] 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132-135.
[5] 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教育科学, 2002(04):21-24.
[6] 曹述蓉.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刘成斌. 农村青少年辍学打工及其原因[J]. 人口研究,38(2):102-112.
[8]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EB/OL]. [2014/8/18].
[9] JINGZHONG Y, LU P. Differentiated childhoods: impacts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J].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1,38:355-377.
[10] 牛建. 农村地区外出务工潮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04):103-110.
[11] 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01):29-36.
[12] 牛建林. 农村地区外出务工潮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4):11.
[13] 吕利丹.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 人口研究, 2014,38(1):37-50.
[14] 谢斌, 冯玲玉, 甄宗武, 等. 甘肃省天水市360名留守儿童电视观看情况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24(2):159-160.
[15] 宋月萍, 张耀光.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研究杂志, 2009(第6期):57-66.
[16] 陈玲丽.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12.
[17] 党云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C].
[18] 陈绍红, 廖珠根, 汪时华, 等. 江西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1):95-97.
[19] 王玮, 肇恒伟, 郭颖, 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06):994-996.
[20] CHANG H, DONG X, MACPHAIL F. Labor migration and time use pattern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elderly in rural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1,39:2199-2210.
[21] 青海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编织“爱网”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EB/OL]. [2014/8/17].
[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人;户籍改革;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90-02
一、开展研究综述的背景
2013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为2.89亿,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比2010年增加2400万人。据全国最新妇联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留守兒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1]。留守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制度、心理健康等领域。
二、 留守儿童相关研究进展
1.留守儿童研究文献概况
在中文文献中,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 90年代初期, 当时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出国留学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 与当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并不相同。当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概念出现在 90年代后期。而留守儿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 则是进入 21世纪以后的事情。这一点从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变从1994年到 2000年, 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报道仅仅只有 5篇,2002年以后逐步增多, 进入2004年以后, 相关研究和报道则大幅度增加。在研究人员方面叶敬忠、段成荣等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章;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于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的研究,关于留守儿童的期刊文章也迅速增加,仅2013年已经高达4000多篇,留守儿童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留守儿童产生原因
继1951我国第一部户口管理条例出台后,1958年1月全国人大员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然而由于户口限制他们却无法解决孩子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在陌生的城市,家长们要忙于挣钱,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3];有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留在农村陪伴留守的老人们,所以很多孩子被留在了农村。
3.留守儿童的监护状态
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留守儿童分类方法是把留守儿童按监护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单亲(母亲或父亲)监护、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哥哥姐姐)监护。
4.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林宏在其文章中提到:留守儿童因亲子分离、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干扰等原因较一般的孩子有明显的厌学、逃学倾向[4]。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在家的儿童的成绩并没有明显差异,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的成绩也无明显影响[5]。
有学者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性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而且迟到的现象增多,但同时留守儿童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比较好[6]。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父母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再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每人监管,自己无法克服爱玩、懒惰的天性因而发生迟到等现象。
5.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思想观念必定发生改变,如果他们不能正确把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处理他们与城市的一些矛盾,他们的观点必将给留守儿童们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外出打工快速赚钱和投入长时间、高额费用读书之间,很多学生初中毕业便辍学外出打工。这种过于经济性、片面性、短期性的思维决策是缺乏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的[7-9],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些外出务工的青年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最后很容易有沦为社会的最底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我国初中便辍学外出打工的青年高达140万(国家统计局2010,转引自牛建林[10])。牛建林等还发现农村外出打工对在校学生辍学有吸引和示范功能。段成荣等发现进入初中阶段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1],而且初中辍学者更有可能外出务工[12]。如此庞大数量的辍学青年流入城市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吕利丹等通过分析地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各年龄段的在校比例均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13],留守儿童是辍学的高风险群体。
6.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于父母长期的感情缺位、代管人监护不里,不少孩子在孤独、寂寞中迷恋上了电视。长时间的看电视不仅会造成近视,还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带来焦率、冲动倾向等问题[14]。宋月萍等通过分析我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原始数据发现留守儿童相比与非留守儿童更易患病 [15],主要是由于家庭照顾的缺位造成的,特别是对于隔代监护的儿童。仅母亲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患病风险最高、 就诊率最低, 处于最为不利的境地。
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使其情感和人格上产生偏差,使孩子更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刘正奎等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而且母亲作为监护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16]。
党云皓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7]。通过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而且监护人的年龄越年轻留守儿童的问题检出率越低,留守儿童中男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如女童[18],同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留守儿童文化的重要因素[19] 8.留守儿童的问題建议和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我过过去的户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但其更深层的原因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2014年7月30日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将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它只是为经一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制度基础,只要城乡发展以依然还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仍需要社会各界不懈的努力。
政府部门应该继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定化程度,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为留守儿童打造成长乐园[20]。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机构并且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应定期为留守儿童家长开办知识讲座,强化农村家长教育责任感。对于在校留守儿童学校应该加强其思想教育,让留守儿童们了解到辍学打工的过度功利性,短暂性和被动性,尽量降低留守儿童辍学率。各村委会应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1] 通过建立“代理家长”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感情的缺位;各高校每年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时也应该多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不让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是不现实的,但要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最好让母亲留在家中陪伴孩子成长
三、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1、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应先于社会导向,关于留守儿童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媒体的曝光下才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预见性。
2、应该建立长期的跟踪性的研究,研究包括留守儿童的形成初期到部分留守儿童辍学后进入社会后的生活工作状况等方面。
3.国内留守儿童侧重于父母到城市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忽略了移民留守儿童。在一些方面应该区别对待这两个群体以求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最新资讯-中国农村研究网[EB/OL]. [2014/8/18]
[2]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史回眸_要闻_新闻_中国政府网[EB/OL]. [2014/9/1].
[3] 段成荣, 杨舸, 王莹. 关於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 学海, 2005(第6期):25-29.
[4] 林宏.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132-135.
[5] 朱科蓉, 李春景, 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教育科学, 2002(04):21-24.
[6] 曹述蓉.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刘成斌. 农村青少年辍学打工及其原因[J]. 人口研究,38(2):102-112.
[8]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EB/OL]. [2014/8/18].
[9] JINGZHONG Y, LU P. Differentiated childhoods: impacts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J].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1,38:355-377.
[10] 牛建. 农村地区外出务工潮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04):103-110.
[11] 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01):29-36.
[12] 牛建林. 农村地区外出务工潮对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4):11.
[13] 吕利丹. 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 人口研究, 2014,38(1):37-50.
[14] 谢斌, 冯玲玉, 甄宗武, 等. 甘肃省天水市360名留守儿童电视观看情况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0,24(2):159-160.
[15] 宋月萍, 张耀光.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研究杂志, 2009(第6期):57-66.
[16] 陈玲丽.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及其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12.
[17] 党云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C].
[18] 陈绍红, 廖珠根, 汪时华, 等. 江西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1):95-97.
[19] 王玮, 肇恒伟, 郭颖, 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06):994-996.
[20] CHANG H, DONG X, MACPHAIL F. Labor migration and time use pattern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elderly in rural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1,39:2199-2210.
[21] 青海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编织“爱网”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EB/OL]. [201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