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关系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加强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重视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死板,停留在教师读、学生听的阶段,教师的阅读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没有阅读的体会,无法真实地掌握课本内容,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整体的学习成绩不好。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种观点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发挥主导的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通过自我阅读过程的建构,形成阅读能力。
1.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多读。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但是不注意读的指导,可能就会失去读的效果。讲读一篇课文时,在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使他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的遣词造句,文章的结构,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实践证明,有些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读某些句子、段落,老师简单点拨,要比讲的效果好得多。读不能让学生无目的、无要求地读,不能像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盲目阅读,而是要带负荷地读——带着老师留的问题去读。读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读之前要给予适当的诱导和质疑,让学生自觉地在读中思考、分析,达到自然理解文意,掌握新知的目的。
2.读写结合。写是阅读的提升,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如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写作的手法等,长期的积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信息,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就避免了遗忘知识,能够手到擒来,及时复习巩固。
二、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当,“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段课文是全文的最精彩段落,从学校的静动两个方面正面侧面的角度来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民族校园的景象。在教学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示安静的词句,“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这种情景可以以情景再现的形式想象表演出来理解课文。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重视读写例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写例语安排在“导读”、“课文”之后,“积累运用”之前,它介于认识和实践之间,对学生的读写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指导侧重训练“读”的例话方面,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明确例话在阅读方面讲了哪些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学习后的体会。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则例话,首先让学生自学明理,即明确例话告诉我们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再指导学生阅读实践,加强阅读练习。如《开国大典》就是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艳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便会同作者一样,对新中国的保卫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
四、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从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教师的朗读要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的学生是喜欢听教师范读的,教师的示范发挥得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朗读中要流利读下来,不能间断,不连贯,要读得流畅、速度适中。这样才能把握语调和节奏感。再次,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维探究。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描写了什么特点等,这样勤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联想,注意知识前后字、词、句、段落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去读。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只有努力研究阅读方法,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识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读”字,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死板,停留在教师读、学生听的阶段,教师的阅读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没有阅读的体会,无法真实地掌握课本内容,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整体的学习成绩不好。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种观点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发挥主导的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通过自我阅读过程的建构,形成阅读能力。
1.教师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多读。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但是不注意读的指导,可能就会失去读的效果。讲读一篇课文时,在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使他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的遣词造句,文章的结构,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实践证明,有些课文内容,让学生反复读某些句子、段落,老师简单点拨,要比讲的效果好得多。读不能让学生无目的、无要求地读,不能像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盲目阅读,而是要带负荷地读——带着老师留的问题去读。读的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读之前要给予适当的诱导和质疑,让学生自觉地在读中思考、分析,达到自然理解文意,掌握新知的目的。
2.读写结合。写是阅读的提升,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如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写作的手法等,长期的积累,能丰富学生的写作信息,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就避免了遗忘知识,能够手到擒来,及时复习巩固。
二、创设情境,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当,“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段课文是全文的最精彩段落,从学校的静动两个方面正面侧面的角度来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民族校园的景象。在教学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示安静的词句,“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这种情景可以以情景再现的形式想象表演出来理解课文。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重视读写例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写例语安排在“导读”、“课文”之后,“积累运用”之前,它介于认识和实践之间,对学生的读写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指导侧重训练“读”的例话方面,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明确例话在阅读方面讲了哪些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学习后的体会。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则例话,首先让学生自学明理,即明确例话告诉我们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再指导学生阅读实践,加强阅读练习。如《开国大典》就是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艳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当读到对阅兵式的描写时,便会同作者一样,对新中国的保卫工作者发出由衷的赞美。
在阅读教学中,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
四、重视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从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教师的朗读要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的学生是喜欢听教师范读的,教师的示范发挥得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朗读中要流利读下来,不能间断,不连贯,要读得流畅、速度适中。这样才能把握语调和节奏感。再次,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维探究。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楚,课文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描写了什么特点等,这样勤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联想,注意知识前后字、词、句、段落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去读。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只有努力研究阅读方法,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