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乙肝大国,而现在的孩子又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把乙肝病毒传给孩子危害很大,社会问题也会增多,因此需要积极预防,争取别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预防方法,希望大家能从本文中有所收获。
  阻断乙肝病毒向新生儿的传播,途径有二:一是阻断来源,即做好妊娠前和妊娠期间的药物预防;二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去路。
  妊娠前或妊娠期药物预防
  先来说如何阻断乙肝病毒来源。
  对于妈妈血液内乙肝病毒量较高者,最好是在妊娠前或妊娠期进行药物预防,即在病毒进入胎儿体内即进行预防。以前曾有人提出在妊娠后3个月给妈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如今,此种方法基本上已经被否定。现在比较肯定的是用抗病毒药物来进行预防。如《2012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南》指出:“为了防止母婴传播,对于HBV DNA(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 2×106 IU/mL(107拷贝/ml)的妇女在妊娠晚期可以用替比夫定治疗,替诺福韦也可作为选择之一。”
  妊娠用药必须确保安全
  《2012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南》中只提“妊娠后期开始给药”,而不提“妊娠前即开始给药”,这也主要是出于“慎重”的原因。因为严重的新生儿畸形主要发生于妊娠头3个月(即妊娠早期)。至妊娠后期(后3个月),胎儿的发育已基本完成,这时再发生畸形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因此这时给药是最安全的时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孕早期用药还是相当安全的。
  《2010中国乙肝防治指南》也指出, “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续。妊娠中出现乙型肝炎发作者,视病情程度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
  国内的《指南》中特别强调,“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正常妊娠的新生儿中也有2%左右会有畸形,也就是说,孕妇不论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其新生儿也会有2%左右的概率出现畸形,而一旦出现畸形,医生就很被动。
  3种预防药物各有优劣
  既然乙肝妈妈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那么,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三种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药物中,哪一种效果最好?又该如何选呢?
  拉米夫定 其优点是价格最便宜,效果也还不错,缺点是其较易耐药,而一旦耐药就比较麻烦,故国外已较少应用,这次亚太地区《指南》中没有提它,就是这个原因。
  替诺福韦 抗病毒效果很好,也基本不引起胎儿畸形,而且其他抗病毒药物耐药时,它都有效。但它的缺点是有可能影响骨骼。最近有国外报告指出,有研究发现,应用此药的妈妈,其新生儿出生时和正常新生儿一样,但到1岁时,其身高及头围均稍低于正常小儿。
  替比夫定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胎儿及新生儿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它应当是首选。
  服药时间对预防效果有影响
  药物预防乙肝传播的效果取决于2个因素——
  一是妈妈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如果妈妈血中的乙肝病毒量<105拷贝/ml,不对妈妈进行预防,仅仅出生后给新生儿预防,一般也不会感染新生儿。
  但如果妈妈血中病毒量非常高,那么即使在妊娠后期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也可有40%~50%的感染率。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妈妈服药开始的时间。如前所述,病毒量非常高时,妊娠后期(妊娠后3个月)开始预防,仍有50%左右的感染率;但如果在妊娠前即开始服药,至妈妈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转阴后再受孕,那就有可能实现百分百预防。现在,无论是用拉米夫定预防的患者,还是用替比夫定预防的患者,都有这方面的报告。
  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无论母亲血液内乙肝病毒量大还是量小,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给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也是这里要讲的阻断乙肝病毒向新生儿传播的第二步——阻断去路。
  如今,我国已经普遍这样做,效果很好,可以有90%以上的预防效果。这一步的关键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是新生儿一出生就马上注射。因为刚出生时,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体内,马上注射,就可以及时中和掉体内的乙肝病毒。
  而如注射时间晚,病毒已经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内,再注射球蛋白就没用了,因为球蛋白是不能进入肝细胞内的。
  遗憾的是,即便做到这一步,每个新生儿的预防效果,也要根据妈妈血液内乙肝病毒的量来判断:量少的几乎可百分百预防;若妊娠后期,妈妈乙肝病毒检测出来的量很大(>109 拷贝/ml),那说明胎儿在子宫内感染乙肝的可能性会增大。这时,通常只有50%~60%左右的新生儿乙肝可以预防。
其他文献
我们常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一般来说,它常出现在饥饿的人身上,也是不太有礼貌的一种行为。但在部分人看来,狼吞虎咽不啻为一种幸福,因为进食对他们而言困难重重,狼吞虎咽更是幻想。而要让他们恢复正常进食,找准病因是关键。  如出现吞咽困难,最先可能想到的便是食管癌,但可引起该症状的并不只有这一种疾病。下面,我们就一步步地从症状表现来分析可能出现的病症——  >> 就诊指南  科室选择
天气预报中,除了防晒指数、晾晒指数等我们熟悉的这些指数之外,又多了个“洗鼻指数”!这一新名词出现在一向走在全国前沿的上海。上海市气象局试行发布了几日“鼻腔清洗指数”这一全国首创的健康气象指数,这一举措,让不少人觉得新鲜。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只听说过清洗牙齿等身体部位,还是头一次听说鼻腔也要清洗。  其实鼻腔清洗在国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洗鼻器已有二三十年的使用历史,不少人将洗鼻当成和刷牙一样的日常
健身,并不一定要到健身房运动汗流浃背才算,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便捷的健身方式,比如拍打健身法。拍打运动不但可以通经活络、强筋壮骨、发达肌肉、活动关节,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由于其操作简单易行而受到大众的欢迎。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套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拍打保健法。  拍打头颈部  站立或坐在椅子上,双目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沉肩坠肘,然后举起双臂拍打头颈部。左手拍打左侧,右手
年过7旬的李奶奶,因不慎摔倒造成第3腰椎压缩性骨折,受伤后遵医嘱睡硬板床休息了两个月,正当她准备起床活动时突然感到右侧腰部剧烈绞痛,经B超检查被诊断为肾结石。患者及其家属疑惑不解:受伤前的体检并未发现肾结石,受伤后为什么会发生结石?这种结石能避免吗?  长期卧床,老人易患结石  据报道,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卧床老人泌尿系结石的患病率明显增加,8%~35%的长期卧床患者会诱发尿石症。  究其原因有:
我今年75岁,患前列腺病,夜尿频多。每1~1.5小时就尿1次,夜里口渴必喝水,喝了水5分钟后就想尿尿,烦燥、疲乏、心中不安、失眠。医生诊断为"尿崩症"。痛苦难耐,经很多
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美国科学家帕维兹研制出了一种新式隐形眼镜,可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之前,也有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可监测佩戴者是否有患青光眼迹象的智能眼镜。智能隐
73岁的王大妈前几天外出时地面有些不平,她一脚踩下去没站稳,身子一歪就用手扶了一下地,当时感觉手腕很痛,去附近医院就诊。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腕部疼痛的原因是桡骨远端骨折。
说到“红眼病”一词,作为生活俗语,人们并不陌生,大抵指的是为利益所驱对他物表现出的欲望,商潮中则更形象地概括为“见钱眼红”。追本溯源,这一词其实来自医学所称的红眼病,狭义上指的是常在夏秋高发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从广义上讲,则泛指眼白(球结膜)充血的一切眼病。  然而,说到“白眼病”,恐怕不少人会感到陌生,尽管这一词目前在生活中尚无明确释义,但在医学上则是相对于“红眼病”而言,泛指一切眼白不充血的
如今不少人开始吃补品,认为这对身体有益。但在服用时仍存在疑惑,比如是否应该补充多种维生素、钙片、鱼油之类的保健品?维生素摄入太多对人体有无害处?维生素如何补充最好?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知名营养学专家,看看他们的选择是什么。    王兴国(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  维生素AD胶丸(鱼肝油制剂)  近些年,我经常会吃一些维生素AD胶丸(鱼肝油制剂)。有朋友不解,不是说药补不如食补吗?营养师不
著名演员闫怀礼,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沙僧,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闫怀礼壮壮的,看起来身体很好,却因肺纤维化于2009年4月1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3岁。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7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慢性肺病,因病死亡患者中,45%死于肺纤维化。  肺纤维化并非一种独立疾病  实际上, 肺纤维化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各种慢性肺病——老慢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