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乙肝大国,而现在的孩子又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把乙肝病毒传给孩子危害很大,社会问题也会增多,因此需要积极预防,争取别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孩子。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预防方法,希望大家能从本文中有所收获。
阻断乙肝病毒向新生儿的传播,途径有二:一是阻断来源,即做好妊娠前和妊娠期间的药物预防;二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去路。
妊娠前或妊娠期药物预防
先来说如何阻断乙肝病毒来源。
对于妈妈血液内乙肝病毒量较高者,最好是在妊娠前或妊娠期进行药物预防,即在病毒进入胎儿体内即进行预防。以前曾有人提出在妊娠后3个月给妈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如今,此种方法基本上已经被否定。现在比较肯定的是用抗病毒药物来进行预防。如《2012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南》指出:“为了防止母婴传播,对于HBV DNA(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 2×106 IU/mL(107拷贝/ml)的妇女在妊娠晚期可以用替比夫定治疗,替诺福韦也可作为选择之一。”
妊娠用药必须确保安全
《2012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南》中只提“妊娠后期开始给药”,而不提“妊娠前即开始给药”,这也主要是出于“慎重”的原因。因为严重的新生儿畸形主要发生于妊娠头3个月(即妊娠早期)。至妊娠后期(后3个月),胎儿的发育已基本完成,这时再发生畸形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因此这时给药是最安全的时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孕早期用药还是相当安全的。
《2010中国乙肝防治指南》也指出, “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续。妊娠中出现乙型肝炎发作者,视病情程度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
国内的《指南》中特别强调,“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正常妊娠的新生儿中也有2%左右会有畸形,也就是说,孕妇不论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其新生儿也会有2%左右的概率出现畸形,而一旦出现畸形,医生就很被动。
3种预防药物各有优劣
既然乙肝妈妈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那么,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三种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药物中,哪一种效果最好?又该如何选呢?
拉米夫定 其优点是价格最便宜,效果也还不错,缺点是其较易耐药,而一旦耐药就比较麻烦,故国外已较少应用,这次亚太地区《指南》中没有提它,就是这个原因。
替诺福韦 抗病毒效果很好,也基本不引起胎儿畸形,而且其他抗病毒药物耐药时,它都有效。但它的缺点是有可能影响骨骼。最近有国外报告指出,有研究发现,应用此药的妈妈,其新生儿出生时和正常新生儿一样,但到1岁时,其身高及头围均稍低于正常小儿。
替比夫定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胎儿及新生儿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它应当是首选。
服药时间对预防效果有影响
药物预防乙肝传播的效果取决于2个因素——
一是妈妈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如果妈妈血中的乙肝病毒量<105拷贝/ml,不对妈妈进行预防,仅仅出生后给新生儿预防,一般也不会感染新生儿。
但如果妈妈血中病毒量非常高,那么即使在妊娠后期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也可有40%~50%的感染率。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妈妈服药开始的时间。如前所述,病毒量非常高时,妊娠后期(妊娠后3个月)开始预防,仍有50%左右的感染率;但如果在妊娠前即开始服药,至妈妈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转阴后再受孕,那就有可能实现百分百预防。现在,无论是用拉米夫定预防的患者,还是用替比夫定预防的患者,都有这方面的报告。
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无论母亲血液内乙肝病毒量大还是量小,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给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也是这里要讲的阻断乙肝病毒向新生儿传播的第二步——阻断去路。
如今,我国已经普遍这样做,效果很好,可以有90%以上的预防效果。这一步的关键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是新生儿一出生就马上注射。因为刚出生时,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体内,马上注射,就可以及时中和掉体内的乙肝病毒。
而如注射时间晚,病毒已经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内,再注射球蛋白就没用了,因为球蛋白是不能进入肝细胞内的。
遗憾的是,即便做到这一步,每个新生儿的预防效果,也要根据妈妈血液内乙肝病毒的量来判断:量少的几乎可百分百预防;若妊娠后期,妈妈乙肝病毒检测出来的量很大(>109 拷贝/ml),那说明胎儿在子宫内感染乙肝的可能性会增大。这时,通常只有50%~60%左右的新生儿乙肝可以预防。
阻断乙肝病毒向新生儿的传播,途径有二:一是阻断来源,即做好妊娠前和妊娠期间的药物预防;二是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去路。
妊娠前或妊娠期药物预防
先来说如何阻断乙肝病毒来源。
对于妈妈血液内乙肝病毒量较高者,最好是在妊娠前或妊娠期进行药物预防,即在病毒进入胎儿体内即进行预防。以前曾有人提出在妊娠后3个月给妈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如今,此种方法基本上已经被否定。现在比较肯定的是用抗病毒药物来进行预防。如《2012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南》指出:“为了防止母婴传播,对于HBV DNA(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 2×106 IU/mL(107拷贝/ml)的妇女在妊娠晚期可以用替比夫定治疗,替诺福韦也可作为选择之一。”
妊娠用药必须确保安全
《2012亚太地区乙肝治疗指南》中只提“妊娠后期开始给药”,而不提“妊娠前即开始给药”,这也主要是出于“慎重”的原因。因为严重的新生儿畸形主要发生于妊娠头3个月(即妊娠早期)。至妊娠后期(后3个月),胎儿的发育已基本完成,这时再发生畸形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因此这时给药是最安全的时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孕早期用药还是相当安全的。
《2010中国乙肝防治指南》也指出, “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妊娠的患者,若应用的是拉米夫定或其他妊娠B级药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治疗可继续。妊娠中出现乙型肝炎发作者,视病情程度决定是否给予抗病毒治疗,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
国内的《指南》中特别强调,“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正常妊娠的新生儿中也有2%左右会有畸形,也就是说,孕妇不论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其新生儿也会有2%左右的概率出现畸形,而一旦出现畸形,医生就很被动。
3种预防药物各有优劣
既然乙肝妈妈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那么,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三种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药物中,哪一种效果最好?又该如何选呢?
拉米夫定 其优点是价格最便宜,效果也还不错,缺点是其较易耐药,而一旦耐药就比较麻烦,故国外已较少应用,这次亚太地区《指南》中没有提它,就是这个原因。
替诺福韦 抗病毒效果很好,也基本不引起胎儿畸形,而且其他抗病毒药物耐药时,它都有效。但它的缺点是有可能影响骨骼。最近有国外报告指出,有研究发现,应用此药的妈妈,其新生儿出生时和正常新生儿一样,但到1岁时,其身高及头围均稍低于正常小儿。
替比夫定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胎儿及新生儿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它应当是首选。
服药时间对预防效果有影响
药物预防乙肝传播的效果取决于2个因素——
一是妈妈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如果妈妈血中的乙肝病毒量<105拷贝/ml,不对妈妈进行预防,仅仅出生后给新生儿预防,一般也不会感染新生儿。
但如果妈妈血中病毒量非常高,那么即使在妊娠后期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也可有40%~50%的感染率。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妈妈服药开始的时间。如前所述,病毒量非常高时,妊娠后期(妊娠后3个月)开始预防,仍有50%左右的感染率;但如果在妊娠前即开始服药,至妈妈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转阴后再受孕,那就有可能实现百分百预防。现在,无论是用拉米夫定预防的患者,还是用替比夫定预防的患者,都有这方面的报告。
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无论母亲血液内乙肝病毒量大还是量小,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给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也是这里要讲的阻断乙肝病毒向新生儿传播的第二步——阻断去路。
如今,我国已经普遍这样做,效果很好,可以有90%以上的预防效果。这一步的关键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是新生儿一出生就马上注射。因为刚出生时,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体内,马上注射,就可以及时中和掉体内的乙肝病毒。
而如注射时间晚,病毒已经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内,再注射球蛋白就没用了,因为球蛋白是不能进入肝细胞内的。
遗憾的是,即便做到这一步,每个新生儿的预防效果,也要根据妈妈血液内乙肝病毒的量来判断:量少的几乎可百分百预防;若妊娠后期,妈妈乙肝病毒检测出来的量很大(>109 拷贝/ml),那说明胎儿在子宫内感染乙肝的可能性会增大。这时,通常只有50%~60%左右的新生儿乙肝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