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素养;新课标
课堂是教改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形势推动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这一主环节入手。而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
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型又该如何导入呢?笔者想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联系相关教学实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 找准入口,切题导入,解题激趣
文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每每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时,那些生动风趣的文章常常是学生流连阅读的对象。教者如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便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
二、 设置生动情境,营造浓厚氛围,激活学生创造潜能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了一定的口语交际题,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题时,我便通过有意识的设置交际需要,营造交际环境来导入教学内容的。课前,我嘱咐学生小A和我配合一下。上课时,我手无一物,走上讲台,学生很是诧异,面對这种状态,我装作回过神来,对学生说:“对不起,老师忘带教科书了,谁帮老师去取一下。”学生一听,都想表现自己,我便请小A去取,当他将语文书拿到教室时,我面怒愠色对他说:“这节课我们评讲试卷,试卷呢?怎么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学生从未见过我这样子和他们说话,有胆大的学生便对我“批判”起来,说我不应这样和小A同学讲话,我未对小A说明要求,责任不在小A而在我。听罢此言,我一方面为学生的大胆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达到预期的情境效果而高兴。兴致所至,我打出投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来训练的就是如何在适合的场景下与人交流。学生恍然大悟,小A和我相视一笑,走向课桌,开始新课的学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学生若对所学课文有愉悦之感,在乐学的主导思想指挥下,还能提不起精神接受新知吗?但生活往往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领悟文章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一节课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迭起,往往能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住,能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把发现留给学生”,但学生还未能形成独立的发现意识时,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些问题,用问题去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再次发现的过程,前阶段是学生发现答案,后阶段是学生发现新问题,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设疑、解疑、质疑、释疑。
四、 琴棋书画相联,拓宽课堂容量,提升课堂内涵
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如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字需要学生去体验。
五、 温故知新,点面互动,新旧结合,多维思考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学习梁衡的《夏》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走过多姿多彩的春,越过清冷萧瑟的秋,趟过小雪滋润的冬,我们走向炎热的夏,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几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几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图示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图画导入、游戏导入、作业导入等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成为语文课堂的“敲门砖”。它能优化知识结构,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潜能的沃土,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我们的母语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映斌.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的设计[J].文学教育(下),2015,(01).
[2]董晓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议职高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3]蔡俊燕.怎样让导入语更加精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6).
作者简介:
赵怀巧,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素养;新课标
课堂是教改的主阵地。在新课改的形势推动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这一主环节入手。而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巧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
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型又该如何导入呢?笔者想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教学,联系相关教学实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 找准入口,切题导入,解题激趣
文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每每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时,那些生动风趣的文章常常是学生流连阅读的对象。教者如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因势利导,便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
二、 设置生动情境,营造浓厚氛围,激活学生创造潜能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了一定的口语交际题,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题时,我便通过有意识的设置交际需要,营造交际环境来导入教学内容的。课前,我嘱咐学生小A和我配合一下。上课时,我手无一物,走上讲台,学生很是诧异,面對这种状态,我装作回过神来,对学生说:“对不起,老师忘带教科书了,谁帮老师去取一下。”学生一听,都想表现自己,我便请小A去取,当他将语文书拿到教室时,我面怒愠色对他说:“这节课我们评讲试卷,试卷呢?怎么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学生从未见过我这样子和他们说话,有胆大的学生便对我“批判”起来,说我不应这样和小A同学讲话,我未对小A说明要求,责任不在小A而在我。听罢此言,我一方面为学生的大胆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达到预期的情境效果而高兴。兴致所至,我打出投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来训练的就是如何在适合的场景下与人交流。学生恍然大悟,小A和我相视一笑,走向课桌,开始新课的学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学生若对所学课文有愉悦之感,在乐学的主导思想指挥下,还能提不起精神接受新知吗?但生活往往和课文中描绘的情境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领悟文章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一节课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迭起,往往能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住,能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把发现留给学生”,但学生还未能形成独立的发现意识时,我们能否给学生一些问题,用问题去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再次发现的过程,前阶段是学生发现答案,后阶段是学生发现新问题,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设疑、解疑、质疑、释疑。
四、 琴棋书画相联,拓宽课堂容量,提升课堂内涵
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如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字需要学生去体验。
五、 温故知新,点面互动,新旧结合,多维思考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学习梁衡的《夏》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走过多姿多彩的春,越过清冷萧瑟的秋,趟过小雪滋润的冬,我们走向炎热的夏,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几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几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实质上,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几点外,还有图示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图画导入、游戏导入、作业导入等等,但不同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一方面教者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践去精心设计,使之符合思维规律,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新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利先机。只要教师导入时注意导入方式的科学性、新颖性、灵活性、简明性、生动性,就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成为语文课堂的“敲门砖”。它能优化知识结构,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潜能的沃土,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语文——我们的母语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映斌.语文教学中的导入语的设计[J].文学教育(下),2015,(01).
[2]董晓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议职高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7).
[3]蔡俊燕.怎样让导入语更加精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6).
作者简介:
赵怀巧,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