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家物语》作为一部军记物语,讲述了平安王朝末年平氏家族的盛衰历程。作品中,佛家的无常观、因果观贯穿始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基调,给予了读者关于人性、社会发展、战争等方面的诸多启示,展现了在佛法衰微、社会动荡的末世中挣扎的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以及感人真情,具有丰富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平家物语》;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96-03
【本文著录格式】王雨嫣.《平家物语》的悲剧意蕴[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96-198.
前言
《平家物语》是一部讲述日本平安王朝末年平氏一族兴衰的军记物语。它以平氏的盛衰为中心,向人们再现了平安王朝末年混乱的社会图景,展现了在佛法衰微、王权衰落的悲剧历史时期中挣扎求生的人们的悲惨命运。目前,关于《平家物语》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艺术特色、武士精神等方面。《平家物语》作为一部悲剧作品,对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蕴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将从悲剧中所蕴含的无常观、因果观、人性思考、战争思考、社会发展的启示、人物的悲剧精神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一、无常观与因果观
(一)无常观
《平家物语》以一首小诗开篇:“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强横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作者在这里以古印度名刹祇园的响钟和传说中的释迦涅槃时周边的两株沙罗树盛开的花变色来说明“盛者必衰,世事无常”的道理,暗示了平家盛极而衰的命运:平氏一家青云直上之后骄纵奢华的日子,会如同春夜一梦、过眼云烟,不会长久。
作品首先讲了平忠盛的故事。平忠盛因遵照鸟羽上皇的宏愿,建造了得长寿寺,上皇大喜,嘉獎平忠盛建寺之功,允其递补国司的缺额并恩准登殿,这就是平家走向辉煌巅峰的开端。之后,平忠盛之子平清盛在数次大战役中击败敌手源氏一家,屡建战功,其妹妹也受鸟羽院的宠幸生下了皇子,其女儿成为高仓天皇的中宫,尊号建礼门院并于1178 年生下了安德皇子,从此,平清盛获得了鸟羽院的信任,官位升至太政大臣。平氏一家飞黄腾达,压倒旧贵族的势力,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实权,权力达到了顶盛。在这种情形下,平家异常骄纵,专制独裁,平清盛挑选了十四五六岁的少年三百人,叫他们在京都各处行走警戒,偶然遇见有说平氏坏话的人,就立刻通知同伙,闯入他的家里,没收资产家具,抓住那人,扭送到六波罗府里去。这是平家暴行的初现。之后,随意囚禁流放宫中官员,冲撞并报复殿下卤薄等一系列破坏佛法、乱五常、背信弃义的恶行数不胜数。而一直保持新兴武士阶级本色的源赖朝为首的源氏势力,趁平家与皇室之间因权力之争而产生矛盾之机,全国举兵讨伐平氏,最后决战获得全胜,最终导致平家子孙彻底绝灭。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平家没落与消亡。平家见大势已去,如丧家之犬匆忙出逃,逃亡途中,族人或被斩杀,或绝望自尽。平清盛的女儿,地位曾显赫无比的建礼门院最终出家,隐居山林,“房屋年久失修,庭院杂草丛生,檐下萱草繁茂,帘帷残破,闺房敞露,难避风雨。往昔在琼楼金殿中,座铺锦褥,何等荣华,如今在柴庵草舍内,路人见之亦觉悲怆。尽管繁花争芳斗妍,只惜花开无主,从前晏居于雕栏玉砌,绫罗锦绣之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抛离一切亲人,栖身于朽陋室,心中的哀怨可想而知了。”作品通过将平家全盛时期的荣华和失势时的凄惨做对比,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
综上,可以总结出平家的盛极而衰是由于自身的堕落腐朽,对于这种无常,作品流露出了一种无奈、同情、惋惜之情。但是《平家物语》的卷首提出了盛极必衰的观点,在这种基调下,作品中所揭示出的无常观,似乎更倾向于表达平家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生命本身就是无常的。此外,日本文学受佛教影响很大,而佛教中的无常观就认为:生命本身是无常的,只有远离尘世,才能逃脱“无常”带来的各种灾难,寻求来世的幸福。
(二)因果观
《平家物语》宣扬了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见其现在因”。平重衡在平家衰败之后被源氏俘虏,源氏将他囚禁在小车里游街示众,京中人看到之后都认为这是他焚毁南都佛寺所受到的报应。就连平重衡自己也认为焚毁奈良寺院虽不是自己的主意,但是罪责应归于自己,“想我遭遇如此,必是生前的报应吧!”平家的人承认自己现世的罪孽,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神佛的怜悯和帮助,使自己死后能前往极乐净土。平重衡在万念俱灰之际,想要出家入道,然而,法皇没有立刻准许,于是,请来黑谷的法然坊,忏悔平生的罪孽,祈求修行佛法,免受地府冥司火血刀杖之报,早日归依净土。
二、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作品在肯定“诸行无常”的基础上,表现了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不仅在于结局的悲伤,更在于悲剧人物在面对不幸与困难时所展示出的悲剧精神。平家武士濑尾太郎被金井四郎追击,决定和儿子一起战死,在金井四郎追上来的时候,用最后的七八支箭射死了五六个人之后,先将儿子的头砍下,然后冲入敌阵之中奋力杀敌,英勇就义。就连木曾义仲也赞叹:“啊,真英勇,够得上以一当千的勇士!太可惜了,该饶了他们才是。”在当时的情形下,濑尾亲手杀死儿子的心痛可想而知。此外,他明知自己必死无疑,仍奋力战斗,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人物增添了悲壮感;萨摩守忠度在逃离京都前,将自己所作的和歌交给学者俊成,希望自己的和歌可以被选入和歌集。后来,时势平定,俊成编撰《千载集》时选取了一首萨摩守忠度的和歌《故乡花》编入了和歌集中,但是因为忠度是钦案追究之人,没能披露姓名。忠度虽然早逝,却也通过这种方式使生命超越了肉体实现了永恒的价值。在混乱动荡的社会之中,其他人都疲于奔命的时候,萨摩守忠度想到的却是去实现生命的超越;斋藤实盛几年前出征东国的时候,曾和自己的军队一同溃退,对此他一直感到羞愧,因此,篠原之战时做好了必死的决心,在自己的军兵已经逃散的情况下,孤独奋战,直至战死。这位年过七旬的武士将已经全白的须发染黑之后奔赴战场,因为他不希望在战场上被看作年迈的武士。他的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效忠自己的主人平家,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平家物语》中的这些令人钦佩的武士们,在生死关头都以自己的方式勇敢的面对不幸,他们的死是充满悲剧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却始终鼓舞着后人。 三、悲剧之下所蕴含的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启示
社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人们应该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否则就会坠入毁灭的深渊。《平家物语》所处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的是“佛法衰微,王法不在”,武家势力兴起的社会状况。以藤原氏贵族和僧侣为代表的旧势力虽然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当时的平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在表面的稳定繁荣之下蕴藏的是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政治上,贵族和天皇掌权,统治僵化,无法推动社会发展;思想上,在“王朝风”的影响下,忧郁而柔美的文化风气使人们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宗教上,佛教寺院为争夺权力而时常给世俗政权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旧势力的灭亡已是必然趋势,而以平氏和源氏为代表的新兴武家力量则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旧势力的代表新大纳言成亲卿等人密谋反抗平家的失败,表面上看是由于有人告密导致事情败露从而败于平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则是旧势力企图逆流而动,不敌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最终走向毁灭的必然命运。可见,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永远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平家物语》展现了“盛极必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作者将内容的重点放在平氏一族的没落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平家盛势时的荣耀和失势之后的惨状进行对比,突出平家衰落之后的凄惨,揭示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平家在向权力顶峰攀爬的过程中,因自身的骄奢淫逸和贪图享乐,积累了大大小小的矛盾,越接近顶峰,蕴藏的矛盾也就越深,当平家终于到达盛势的时候,积聚的矛盾也就爆发了。平家在矛盾的爆发中走向衰微、最终灭亡的过程,使人们体会到了“盛极必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四、悲剧中蕴含的人性与温情
作品描写了在动荡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悲剧人物之间的父子情、夫妻情、主仆情,这些真情故事虽然结局各异,但都体现了人身上所普遍存在的人性与温情,作者通过对温情的描写来反映人性的善恶。平家失势之后,全家逃亡西国,大多数人都选择带妻儿一起走,可平维盛考虑到一路的艰难险阻,决心保护妻儿,让妻儿留下,并告诉妻子如果听到自己遇害的消息,要另外找人婚配,这世上总会遇到钟情的人,而他的妻子则绝不再嫁,可谓伉俪情深。除了亲情,书中对主仆之情也有细致的描写。平通盛的妻子小宰相身边有一位乳母,在全家出逃西国之时,乳母撇下自己的孩子和年迈的双亲,陪伴在小宰相身边给予宽慰。小宰相得知通盛的死讯之后,悲痛欲绝,投海自尽,乳母悲伤不能自已,想要追随小宰相而去,被众人阻拦才没有投海自尽,从中可以想见主仆之间深厚的情谊。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父子之情。在一之谷之战中,大将熊谷直实面对和自己儿子年纪差不多大的平敦盛,抛却了敌我观念,动了恻隐之心。看着刀下这个俊美的少年,熊谷直实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位父亲,他感同身受的想到“自家的小次郎受了轻伤,我就心里难受;倘若杀了他,他父母该多么悲伤呀!算了,放他走吧。”可是这时,源氏军兵已经赶了上来,熊谷直实只能割下平敦盛的首级。熊谷直实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的正是智勇双全却又不失人性温情的武士精神,这种温情是超越敌我的。通过对残酷环境中的人性与温情的描写,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那些残酷冷血之人的人性缺失。如源赖朝对平家子孙斩尽杀绝,就连有恩于自己的小松公的后代也不放过,后来又对曾帮助自己建立源氏政权的义仲、义经做出了兔死狗烹的行为。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鄙夷。
此外,平重盛和平维盛在出家入道之后都没有抛弃世俗真情,“情”始终是他们通往极乐净土的羁绊,可见,日本化的佛教并没有吸收佛教的寡欲思想。
《平家物语》作为一部军记物语,具有宏大的历史格局,反映了佛法衰微時代混乱的社会状况,与此同时,又有真情点缀其间,刚柔并济,在重现平安王朝末期的社会状况的同时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五、悲剧所引发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佛教三法印思想中的“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都是个别的,刹那即逝的元素的组合,在因缘中不断生灭,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恒定主宰”。同样,《平家物语》中的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善人或恶人,人物的行动是随心境、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人物的不同行动又决定了同一个人物可以具有不同的本质。一之谷之战中,熊谷直实追击平敦盛至海边,想要取下平敦盛的首级,在掀掉敦盛的头盔时,看到敦盛是一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少年,动了恻隐之心,想要放走敦盛,可以看出,熊谷直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但是,当时源氏的大队军兵已经赶上来了,在那时的情境之下熊谷直实只能残忍的割下敦盛的首级。可见,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一个人物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人物的善恶本质取决于人物对行动的选择,所以,人要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力保持善的本质。
平知盛的儿子知章为救父亲战死,而作为父亲的平知盛却丢下儿子逃走。侥幸从战场逃脱后,平知盛向自己的哥哥诉说心中的不安:“眼看儿子遇害,未加救助就逃脱了。如别人这样,我会加指责的。至今我才明白,事到临头,自己却也如此惜命。”通过平知盛的这番自白,说明在人性的最深处还是隐藏着私心的。在生死关头对生的执着和死的恐惧使平知盛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可以见死不救,可见隐藏于人性深处的私心一旦显现,会相当可怕,即使明白不应该这么做,但是行动还是会背弃良心,走向可怕的深渊。
六、悲剧所引发的关于战争的思考
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受伤害最深的是女性。在混乱的战争年代,男人们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处于弱势的女性了。《平家物语》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在战争中,她们有的成为权力角逐下的牺牲品,有的颠沛流离,有的殉情而死,有的出家入道。作品的悲剧女主角建礼门院平德子是平清盛的女儿,在平家鼎盛时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作为高仓天皇的皇后,安德天皇的母亲,在当时无疑是最尊贵的女人。在坛之浦战役中,平氏一族被灭,建礼门院怀抱安德天皇投海,后来被源氏军队俘虏送回京城,之后出家隐居,与青灯古佛相伴,生活凄凉窘迫,孤独病逝。在她所处的时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无奈的接受战争带给她的人生的悲剧。
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胜者和败者各有各的不幸。熊谷直实不得不杀死敦盛时,感到非常痛苦:“唉,身为武士是最可憾的了,假如不是生于勇武之家,何至落得如此下场!”说完,痛哭了好久。如果不是生于勇武之家,熊谷就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杀死自己最不想杀的人,让自己如此痛苦,最后入道出家。敦盛的死是不幸的,可熊谷直实作为胜利的一方也面临着许多的无可奈何,向人们传达着战争本身的悲剧性。
军记物语中对战争场面的出色描写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但是其目的绝不是鼓励战争。在呈现出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作品还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苦痛挣扎和悲剧命运,所以,军记物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什么,启发人们思考在战争中应该怎样生存。
与《源氏物语》并列为日本古典文学双璧的《平家物语》,以其巧妙的构思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日本平安王朝宏大的历史画卷。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悲剧意蕴促使人们对个人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做出深刻思考。即使跨越了近千年,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面对困难和死亡时无所畏惧、看淡生死的悲剧精神仍旧震撼人心,作品中所蕴含的启示和道理在如今仍旧具有思考价值,整部作品散发着经久不灭的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平家物语[M].周启明,申非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闵芊.乱世的哀歌——《平家物语》的悲剧美学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3]杨贺慧.《平家物语》中的父子情[J].青年文学家,2015(5):87.
[4]日下力.《平家物语》的历史意蕴[J].日本研究,2005(2):64-68.
[5]陈磊,姜洪会.从《平家物语》看日本女性的无奈与曲折[J].青年文学家,2015(11):76.
作者简介:王雨嫣(1994-),女,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日本文学方向)。
【关键词】《平家物语》;悲剧意蕴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96-03
【本文著录格式】王雨嫣.《平家物语》的悲剧意蕴[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96-198.
前言
《平家物语》是一部讲述日本平安王朝末年平氏一族兴衰的军记物语。它以平氏的盛衰为中心,向人们再现了平安王朝末年混乱的社会图景,展现了在佛法衰微、王权衰落的悲剧历史时期中挣扎求生的人们的悲惨命运。目前,关于《平家物语》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联、艺术特色、武士精神等方面。《平家物语》作为一部悲剧作品,对其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蕴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将从悲剧中所蕴含的无常观、因果观、人性思考、战争思考、社会发展的启示、人物的悲剧精神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中的悲剧意蕴。
一、无常观与因果观
(一)无常观
《平家物语》以一首小诗开篇:“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强横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作者在这里以古印度名刹祇园的响钟和传说中的释迦涅槃时周边的两株沙罗树盛开的花变色来说明“盛者必衰,世事无常”的道理,暗示了平家盛极而衰的命运:平氏一家青云直上之后骄纵奢华的日子,会如同春夜一梦、过眼云烟,不会长久。
作品首先讲了平忠盛的故事。平忠盛因遵照鸟羽上皇的宏愿,建造了得长寿寺,上皇大喜,嘉獎平忠盛建寺之功,允其递补国司的缺额并恩准登殿,这就是平家走向辉煌巅峰的开端。之后,平忠盛之子平清盛在数次大战役中击败敌手源氏一家,屡建战功,其妹妹也受鸟羽院的宠幸生下了皇子,其女儿成为高仓天皇的中宫,尊号建礼门院并于1178 年生下了安德皇子,从此,平清盛获得了鸟羽院的信任,官位升至太政大臣。平氏一家飞黄腾达,压倒旧贵族的势力,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实权,权力达到了顶盛。在这种情形下,平家异常骄纵,专制独裁,平清盛挑选了十四五六岁的少年三百人,叫他们在京都各处行走警戒,偶然遇见有说平氏坏话的人,就立刻通知同伙,闯入他的家里,没收资产家具,抓住那人,扭送到六波罗府里去。这是平家暴行的初现。之后,随意囚禁流放宫中官员,冲撞并报复殿下卤薄等一系列破坏佛法、乱五常、背信弃义的恶行数不胜数。而一直保持新兴武士阶级本色的源赖朝为首的源氏势力,趁平家与皇室之间因权力之争而产生矛盾之机,全国举兵讨伐平氏,最后决战获得全胜,最终导致平家子孙彻底绝灭。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平家没落与消亡。平家见大势已去,如丧家之犬匆忙出逃,逃亡途中,族人或被斩杀,或绝望自尽。平清盛的女儿,地位曾显赫无比的建礼门院最终出家,隐居山林,“房屋年久失修,庭院杂草丛生,檐下萱草繁茂,帘帷残破,闺房敞露,难避风雨。往昔在琼楼金殿中,座铺锦褥,何等荣华,如今在柴庵草舍内,路人见之亦觉悲怆。尽管繁花争芳斗妍,只惜花开无主,从前晏居于雕栏玉砌,绫罗锦绣之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抛离一切亲人,栖身于朽陋室,心中的哀怨可想而知了。”作品通过将平家全盛时期的荣华和失势时的凄惨做对比,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
综上,可以总结出平家的盛极而衰是由于自身的堕落腐朽,对于这种无常,作品流露出了一种无奈、同情、惋惜之情。但是《平家物语》的卷首提出了盛极必衰的观点,在这种基调下,作品中所揭示出的无常观,似乎更倾向于表达平家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生命本身就是无常的。此外,日本文学受佛教影响很大,而佛教中的无常观就认为:生命本身是无常的,只有远离尘世,才能逃脱“无常”带来的各种灾难,寻求来世的幸福。
(二)因果观
《平家物语》宣扬了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欲知过去因,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见其现在因”。平重衡在平家衰败之后被源氏俘虏,源氏将他囚禁在小车里游街示众,京中人看到之后都认为这是他焚毁南都佛寺所受到的报应。就连平重衡自己也认为焚毁奈良寺院虽不是自己的主意,但是罪责应归于自己,“想我遭遇如此,必是生前的报应吧!”平家的人承认自己现世的罪孽,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神佛的怜悯和帮助,使自己死后能前往极乐净土。平重衡在万念俱灰之际,想要出家入道,然而,法皇没有立刻准许,于是,请来黑谷的法然坊,忏悔平生的罪孽,祈求修行佛法,免受地府冥司火血刀杖之报,早日归依净土。
二、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
作品在肯定“诸行无常”的基础上,表现了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不仅在于结局的悲伤,更在于悲剧人物在面对不幸与困难时所展示出的悲剧精神。平家武士濑尾太郎被金井四郎追击,决定和儿子一起战死,在金井四郎追上来的时候,用最后的七八支箭射死了五六个人之后,先将儿子的头砍下,然后冲入敌阵之中奋力杀敌,英勇就义。就连木曾义仲也赞叹:“啊,真英勇,够得上以一当千的勇士!太可惜了,该饶了他们才是。”在当时的情形下,濑尾亲手杀死儿子的心痛可想而知。此外,他明知自己必死无疑,仍奋力战斗,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人物增添了悲壮感;萨摩守忠度在逃离京都前,将自己所作的和歌交给学者俊成,希望自己的和歌可以被选入和歌集。后来,时势平定,俊成编撰《千载集》时选取了一首萨摩守忠度的和歌《故乡花》编入了和歌集中,但是因为忠度是钦案追究之人,没能披露姓名。忠度虽然早逝,却也通过这种方式使生命超越了肉体实现了永恒的价值。在混乱动荡的社会之中,其他人都疲于奔命的时候,萨摩守忠度想到的却是去实现生命的超越;斋藤实盛几年前出征东国的时候,曾和自己的军队一同溃退,对此他一直感到羞愧,因此,篠原之战时做好了必死的决心,在自己的军兵已经逃散的情况下,孤独奋战,直至战死。这位年过七旬的武士将已经全白的须发染黑之后奔赴战场,因为他不希望在战场上被看作年迈的武士。他的死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效忠自己的主人平家,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平家物语》中的这些令人钦佩的武士们,在生死关头都以自己的方式勇敢的面对不幸,他们的死是充满悲剧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却始终鼓舞着后人。 三、悲剧之下所蕴含的有关于社会发展的启示
社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人们应该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否则就会坠入毁灭的深渊。《平家物语》所处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的是“佛法衰微,王法不在”,武家势力兴起的社会状况。以藤原氏贵族和僧侣为代表的旧势力虽然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当时的平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在表面的稳定繁荣之下蕴藏的是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政治上,贵族和天皇掌权,统治僵化,无法推动社会发展;思想上,在“王朝风”的影响下,忧郁而柔美的文化风气使人们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宗教上,佛教寺院为争夺权力而时常给世俗政权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旧势力的灭亡已是必然趋势,而以平氏和源氏为代表的新兴武家力量则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旧势力的代表新大纳言成亲卿等人密谋反抗平家的失败,表面上看是由于有人告密导致事情败露从而败于平家,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则是旧势力企图逆流而动,不敌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最终走向毁灭的必然命运。可见,人作为社会中的人,永远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平家物语》展现了“盛极必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作者将内容的重点放在平氏一族的没落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平家盛势时的荣耀和失势之后的惨状进行对比,突出平家衰落之后的凄惨,揭示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平家在向权力顶峰攀爬的过程中,因自身的骄奢淫逸和贪图享乐,积累了大大小小的矛盾,越接近顶峰,蕴藏的矛盾也就越深,当平家终于到达盛势的时候,积聚的矛盾也就爆发了。平家在矛盾的爆发中走向衰微、最终灭亡的过程,使人们体会到了“盛极必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四、悲剧中蕴含的人性与温情
作品描写了在动荡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悲剧人物之间的父子情、夫妻情、主仆情,这些真情故事虽然结局各异,但都体现了人身上所普遍存在的人性与温情,作者通过对温情的描写来反映人性的善恶。平家失势之后,全家逃亡西国,大多数人都选择带妻儿一起走,可平维盛考虑到一路的艰难险阻,决心保护妻儿,让妻儿留下,并告诉妻子如果听到自己遇害的消息,要另外找人婚配,这世上总会遇到钟情的人,而他的妻子则绝不再嫁,可谓伉俪情深。除了亲情,书中对主仆之情也有细致的描写。平通盛的妻子小宰相身边有一位乳母,在全家出逃西国之时,乳母撇下自己的孩子和年迈的双亲,陪伴在小宰相身边给予宽慰。小宰相得知通盛的死讯之后,悲痛欲绝,投海自尽,乳母悲伤不能自已,想要追随小宰相而去,被众人阻拦才没有投海自尽,从中可以想见主仆之间深厚的情谊。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父子之情。在一之谷之战中,大将熊谷直实面对和自己儿子年纪差不多大的平敦盛,抛却了敌我观念,动了恻隐之心。看着刀下这个俊美的少年,熊谷直实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位父亲,他感同身受的想到“自家的小次郎受了轻伤,我就心里难受;倘若杀了他,他父母该多么悲伤呀!算了,放他走吧。”可是这时,源氏军兵已经赶了上来,熊谷直实只能割下平敦盛的首级。熊谷直实这一人物形象身上所蕴含的正是智勇双全却又不失人性温情的武士精神,这种温情是超越敌我的。通过对残酷环境中的人性与温情的描写,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那些残酷冷血之人的人性缺失。如源赖朝对平家子孙斩尽杀绝,就连有恩于自己的小松公的后代也不放过,后来又对曾帮助自己建立源氏政权的义仲、义经做出了兔死狗烹的行为。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鄙夷。
此外,平重盛和平维盛在出家入道之后都没有抛弃世俗真情,“情”始终是他们通往极乐净土的羁绊,可见,日本化的佛教并没有吸收佛教的寡欲思想。
《平家物语》作为一部军记物语,具有宏大的历史格局,反映了佛法衰微時代混乱的社会状况,与此同时,又有真情点缀其间,刚柔并济,在重现平安王朝末期的社会状况的同时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激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五、悲剧所引发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佛教三法印思想中的“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都是个别的,刹那即逝的元素的组合,在因缘中不断生灭,所以一切事物都没有恒定主宰”。同样,《平家物语》中的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善人或恶人,人物的行动是随心境、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人物的不同行动又决定了同一个人物可以具有不同的本质。一之谷之战中,熊谷直实追击平敦盛至海边,想要取下平敦盛的首级,在掀掉敦盛的头盔时,看到敦盛是一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少年,动了恻隐之心,想要放走敦盛,可以看出,熊谷直实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但是,当时源氏的大队军兵已经赶上来了,在那时的情境之下熊谷直实只能残忍的割下敦盛的首级。可见,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一个人物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人物的善恶本质取决于人物对行动的选择,所以,人要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力保持善的本质。
平知盛的儿子知章为救父亲战死,而作为父亲的平知盛却丢下儿子逃走。侥幸从战场逃脱后,平知盛向自己的哥哥诉说心中的不安:“眼看儿子遇害,未加救助就逃脱了。如别人这样,我会加指责的。至今我才明白,事到临头,自己却也如此惜命。”通过平知盛的这番自白,说明在人性的最深处还是隐藏着私心的。在生死关头对生的执着和死的恐惧使平知盛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可以见死不救,可见隐藏于人性深处的私心一旦显现,会相当可怕,即使明白不应该这么做,但是行动还是会背弃良心,走向可怕的深渊。
六、悲剧所引发的关于战争的思考
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受伤害最深的是女性。在混乱的战争年代,男人们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处于弱势的女性了。《平家物语》中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在战争中,她们有的成为权力角逐下的牺牲品,有的颠沛流离,有的殉情而死,有的出家入道。作品的悲剧女主角建礼门院平德子是平清盛的女儿,在平家鼎盛时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作为高仓天皇的皇后,安德天皇的母亲,在当时无疑是最尊贵的女人。在坛之浦战役中,平氏一族被灭,建礼门院怀抱安德天皇投海,后来被源氏军队俘虏送回京城,之后出家隐居,与青灯古佛相伴,生活凄凉窘迫,孤独病逝。在她所处的时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无奈的接受战争带给她的人生的悲剧。
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胜者和败者各有各的不幸。熊谷直实不得不杀死敦盛时,感到非常痛苦:“唉,身为武士是最可憾的了,假如不是生于勇武之家,何至落得如此下场!”说完,痛哭了好久。如果不是生于勇武之家,熊谷就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杀死自己最不想杀的人,让自己如此痛苦,最后入道出家。敦盛的死是不幸的,可熊谷直实作为胜利的一方也面临着许多的无可奈何,向人们传达着战争本身的悲剧性。
军记物语中对战争场面的出色描写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但是其目的绝不是鼓励战争。在呈现出宏大的战争场面的同时,作品还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的苦痛挣扎和悲剧命运,所以,军记物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什么,启发人们思考在战争中应该怎样生存。
与《源氏物语》并列为日本古典文学双璧的《平家物语》,以其巧妙的构思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日本平安王朝宏大的历史画卷。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悲剧意蕴促使人们对个人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做出深刻思考。即使跨越了近千年,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面对困难和死亡时无所畏惧、看淡生死的悲剧精神仍旧震撼人心,作品中所蕴含的启示和道理在如今仍旧具有思考价值,整部作品散发着经久不灭的思想光辉。
参考文献:
[1]平家物语[M].周启明,申非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闵芊.乱世的哀歌——《平家物语》的悲剧美学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3]杨贺慧.《平家物语》中的父子情[J].青年文学家,2015(5):87.
[4]日下力.《平家物语》的历史意蕴[J].日本研究,2005(2):64-68.
[5]陈磊,姜洪会.从《平家物语》看日本女性的无奈与曲折[J].青年文学家,2015(11):76.
作者简介:王雨嫣(1994-),女,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日本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