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的提高,在高中教学阶段是整个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属于关键的组成部分。数学作为学生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遇到很多困惑。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探究性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起着指引作用。本文围绕探究性学习展开讨论,就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困惑做了分析,并阐述了相关对策,为中学数学的良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探究性学习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点也日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逐渐生成了创新意识,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己的风格[1]。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学回归了“思维化”,教师与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平台。此时的高中学生与教师不仅是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是在拓展自己的视野,还是在生成“做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探究式学习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及对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具体策略,以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1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困惑分析
1.1死板套用研究性学习程序
在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过分讲究形式化成为限制其实际效率提升的桎梏所在.学生的研究过程必然是一个颇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在应试思维左右下,教师很可能将整体教学的重心依然放在习题的讲练上面,这必然挤占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时间.这也导致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名无实,部分教师仅仅是以走流程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做一些教师预设好的工作,这样的活动框架下,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样下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也将丧失殆尽.研究性学习有着自成体系的探究程序,教师对研究的方法进行引导时,必然要对相关程序进行说明和点拨,为什么这样操作,相关操作的价值何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由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形成科学而规范的研究。
1.2学生畏难心理
由于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公式与概念,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这也使很多学生常常产生厌恶和畏难心理[2]。探究性学习较为侧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也使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尝试自主探究,严重影响了探究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良好渗透。与此同时,由于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延伸,这也造成学生在实际探究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难点与困惑。
1.3缺乏正确认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颇具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并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负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解读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精髓,过于重视数学教学的进度,常常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新知传授,严重限制了学生数学水平的良好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将探究性学习渗入与教学中时,往往过于突兀,没有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有序性、步骤性及科学性,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极大阻碍,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
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策略阐述
2.1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只有在深刻认知,并体悟到其中内涵精髓之后,才会热情投入到自主活动或探究学习中,进而促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以快速构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提升他们的课堂体验感和参与感。此外,教师在注重理论性数学新知传授时,要注重学生自主认知、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学习数学新知的自主性,得以充分有效的调动,有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时,可为学生推导焦点在x轴的方程。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解析步骤进行独立推导。以此,提升学生数学新知应用的能力。通过自主的推导,不少学生会发现只需要将x、y进行互换,就能解析出焦点在x轴的方程,这会让他们更深刻体悟本节数学新知的内涵精髓。同时,教师讲授到双曲线方程的知识点时,可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椭圆方程旧知。然后,在尝试推导双曲线方程,让学生能独立获取本节新知。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同探究,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2注重习惯培养
教师在将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进行联系融合时,常常会遇到收效甚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干预过度,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点拨与指引依赖较大,没有形成自主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引,切忌直接告诉学生思路与结果,要让学生自主和有序的进行数学问题探索,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授立体几何中正方体截面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运用橡皮泥等实物,去观察截面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观察经验和探究看法。接着,教师可提问:“怎么做才能截出正三角形?”“所选的截点与正方体棱有什么关系?”“如何解除正六边形?”“正方体截面的情況有多少种?”等等。教师通过这些数学设问,让学生进行操作、分析,并引导他们有序找到答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探究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2.3完善知识结构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指引学生进行新知与旧知的融合,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联系和相对关系,进而促使其正确建立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平面几何知识中,角的概念是两条从同一点射出线段的图型,属于静止和二维的范畴。而在立体几何中,其概念则成为线和面的角、不同面上直线之间的角,这属于动态和立体范畴。教师通过这样的思维指引,让学生的平面与立体知识结构逐渐完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设问,激起学生提问意识。教师在设问时,让学生不但要回答结果,还要回答解析过程,当学生无法正确阐释或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夸赞和委婉的指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探索和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解疑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并穿插设问,让学生能够体悟到解题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热情和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中。
2.4利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研究性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开放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知识体系间形成较为强烈的冲突,这可以增强问题的研究性,而且也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示更有深度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切实而有效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高中数学教师竭尽全力地让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真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深入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实现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远航.试论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下),2019(6):230-231.
[2] 周树清.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106-10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探究性学习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点也日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逐渐生成了创新意识,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己的风格[1]。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学回归了“思维化”,教师与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平台。此时的高中学生与教师不仅是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是在拓展自己的视野,还是在生成“做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探究式学习具有极大的价值。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及对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经验,提出了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具体策略,以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1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困惑分析
1.1死板套用研究性学习程序
在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过分讲究形式化成为限制其实际效率提升的桎梏所在.学生的研究过程必然是一个颇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在应试思维左右下,教师很可能将整体教学的重心依然放在习题的讲练上面,这必然挤占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时间.这也导致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名无实,部分教师仅仅是以走流程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做一些教师预设好的工作,这样的活动框架下,学生毫无自主性可言.这样下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也将丧失殆尽.研究性学习有着自成体系的探究程序,教师对研究的方法进行引导时,必然要对相关程序进行说明和点拨,为什么这样操作,相关操作的价值何在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由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形成科学而规范的研究。
1.2学生畏难心理
由于高中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理论性和抽象性的公式与概念,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这也使很多学生常常产生厌恶和畏难心理[2]。探究性学习较为侧重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也使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尝试自主探究,严重影响了探究式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良好渗透。与此同时,由于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延伸,这也造成学生在实际探究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难点与困惑。
1.3缺乏正确认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颇具实效性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并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负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解读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精髓,过于重视数学教学的进度,常常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理论新知传授,严重限制了学生数学水平的良好提升。除此之外,教师在将探究性学习渗入与教学中时,往往过于突兀,没有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有序性、步骤性及科学性,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极大阻碍,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
2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策略阐述
2.1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只有在深刻认知,并体悟到其中内涵精髓之后,才会热情投入到自主活动或探究学习中,进而促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以快速构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提升他们的课堂体验感和参与感。此外,教师在注重理论性数学新知传授时,要注重学生自主认知、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学习数学新知的自主性,得以充分有效的调动,有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椭圆的标准方程”一课时,可为学生推导焦点在x轴的方程。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解析步骤进行独立推导。以此,提升学生数学新知应用的能力。通过自主的推导,不少学生会发现只需要将x、y进行互换,就能解析出焦点在x轴的方程,这会让他们更深刻体悟本节数学新知的内涵精髓。同时,教师讲授到双曲线方程的知识点时,可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椭圆方程旧知。然后,在尝试推导双曲线方程,让学生能独立获取本节新知。然后,教师再与学生一同探究,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2.2注重习惯培养
教师在将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进行联系融合时,常常会遇到收效甚微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干预过度,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点拨与指引依赖较大,没有形成自主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引,切忌直接告诉学生思路与结果,要让学生自主和有序的进行数学问题探索,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授立体几何中正方体截面知识点时,可让学生运用橡皮泥等实物,去观察截面是如何产生的。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观察经验和探究看法。接着,教师可提问:“怎么做才能截出正三角形?”“所选的截点与正方体棱有什么关系?”“如何解除正六边形?”“正方体截面的情況有多少种?”等等。教师通过这些数学设问,让学生进行操作、分析,并引导他们有序找到答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探究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2.3完善知识结构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指引学生进行新知与旧知的融合,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联系和相对关系,进而促使其正确建立自身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平面几何知识中,角的概念是两条从同一点射出线段的图型,属于静止和二维的范畴。而在立体几何中,其概念则成为线和面的角、不同面上直线之间的角,这属于动态和立体范畴。教师通过这样的思维指引,让学生的平面与立体知识结构逐渐完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设问,激起学生提问意识。教师在设问时,让学生不但要回答结果,还要回答解析过程,当学生无法正确阐释或回答错误时,教师要夸赞和委婉的指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探索和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解疑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并穿插设问,让学生能够体悟到解题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热情和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中。
2.4利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研究性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开放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知识体系间形成较为强烈的冲突,这可以增强问题的研究性,而且也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展示更有深度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切实而有效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高中数学教师竭尽全力地让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从中悟出学习的真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深入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实现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远航.试论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下),2019(6):230-231.
[2] 周树清.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