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了个性的最优发展。研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阅读。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时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喜悦。研究性阅读,让学生成为一颗闪亮的星!
一、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也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十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真正发展。研读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它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它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教师还权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能独立自主地去从事阅读活动,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要归学生所有。在研究性阅读中,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读书去研究,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享受学习权利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使自身释放出了最亮丽的光彩!
如教《猫》这一课时,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了“一只古怪的大猫是可爱的,一群淘气的小猫也是可爱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了研读专题: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来研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教师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地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这样,学生自然也就产生了更多的个性化的感受,课堂交流也就自然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时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使他完全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感觉。 研究性阅读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别致的想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学生“自由地呼吸”,充分地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时空。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实现了自身的充分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时空。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养成思维的惰性,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里,自主研读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生的思维时空得到了拓展。合作交流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智慧地闪在一旁,点拨引导,延缓评价,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环境,使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教师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思维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此时,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我们已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学生的思维在研读活动中自由地驰骋,充分地发挥了灵性和潜质,使其放射出了闪亮的光芒!
三、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研究性阅读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研读努力在学生中营造了一种“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注重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在重视个体状态下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创造、实践要素的培养,这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优化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在外部世界中获得的许多知识、经验和情感。阅读的这种“输入”与“输出”的交替化合,都在“研究”中有效地运行。有人说:“讲读性阅读(接受性)是有充分准备的老师去拷问一帮毫无准备的学生,而研究性阅读是一群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去请教一个毫无准备的老师。”当然这只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但“有准备地请教”确实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研究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在“准备”中,在展开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身其中,获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优化了语文综合素养,使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闪现出了晶莹透亮的光彩!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读《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准备”,然后展开多方交流。学生自然就研究得兴致勃勃。通过研究解决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四、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并且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是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研究性阅读给了学生很多机会,选择的机会、研究的机会、锻炼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成功激发了儿童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是一种强化物,它对后续学习行为发生了强化作用。学生积淀起了参与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读活动中,通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享受更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研究性阅读中,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时间和机会,设立开放性的研读专题,让学生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不寻常地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握时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充分享受了学习的快乐、探究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其良好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展示, 让学生成为一颗放射耀眼光芒的星!
于老师在带领学生研读古诗《草》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春风吹又生”的诗意,一位小朋友上来把春风画成了黄色。于老师笑着说:“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另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上来画出了绿色的春风。于老师又笑了,他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还有一位小朋友却认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上来把草画成了一边倒。于老师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画对,但对前两位小朋友,于老师不作否定,而从肯定的角度作出了激励性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验了创作成功的快乐。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必将促进学生走向更多的自主的创造的成功。
(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中心小学 312000)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促进了个性的最优发展。研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阅读。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时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学习成功的喜悦。研究性阅读,让学生成为一颗闪亮的星!
一、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也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十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真正发展。研读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它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它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教师还权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能独立自主地去从事阅读活动,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要归学生所有。在研究性阅读中,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读书去研究,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享受学习权利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我,展示了自我,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使自身释放出了最亮丽的光彩!
如教《猫》这一课时,教师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了“一只古怪的大猫是可爱的,一群淘气的小猫也是可爱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了研读专题: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来研究,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教师把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集中精力深入地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这样,学生自然也就产生了更多的个性化的感受,课堂交流也就自然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时空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使他完全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感觉。 研究性阅读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别致的想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学生“自由地呼吸”,充分地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时空。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实现了自身的充分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时空。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养成思维的惰性,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里,自主研读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生的思维时空得到了拓展。合作交流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智慧地闪在一旁,点拨引导,延缓评价,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环境,使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教师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思维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此时,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我们已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学生的思维在研读活动中自由地驰骋,充分地发挥了灵性和潜质,使其放射出了闪亮的光芒!
三、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研究性阅读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研读努力在学生中营造了一种“研究”“探索”“钻研”的氛围,注重个体自主阅读与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在重视个体状态下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创造、实践要素的培养,这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优化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习练语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在外部世界中获得的许多知识、经验和情感。阅读的这种“输入”与“输出”的交替化合,都在“研究”中有效地运行。有人说:“讲读性阅读(接受性)是有充分准备的老师去拷问一帮毫无准备的学生,而研究性阅读是一群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去请教一个毫无准备的老师。”当然这只是一种极为朴素的认识,但“有准备地请教”确实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研究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在“准备”中,在展开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身其中,获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优化了语文综合素养,使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闪现出了晶莹透亮的光彩!
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读《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准备”,然后展开多方交流。学生自然就研究得兴致勃勃。通过研究解决了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四、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并且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是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研究性阅读给了学生很多机会,选择的机会、研究的机会、锻炼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成功激发了儿童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是一种强化物,它对后续学习行为发生了强化作用。学生积淀起了参与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读活动中,通过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享受更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研究性阅读中,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时间和机会,设立开放性的研读专题,让学生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不寻常地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鼓励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握时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充分享受了学习的快乐、探究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最有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其良好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展示, 让学生成为一颗放射耀眼光芒的星!
于老师在带领学生研读古诗《草》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春风吹又生”的诗意,一位小朋友上来把春风画成了黄色。于老师笑着说:“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另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上来画出了绿色的春风。于老师又笑了,他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还有一位小朋友却认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上来把草画成了一边倒。于老师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画对,但对前两位小朋友,于老师不作否定,而从肯定的角度作出了激励性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体验了创作成功的快乐。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必将促进学生走向更多的自主的创造的成功。
(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中心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