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对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的目标定位和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建立的关键问题,包括创新管理体制、绩效评价体系和创新实践平台,为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高校的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进行新兴学科建设以及特色和优势学科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因此,建立完善的面向高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成为这些高校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界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断地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开始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特色,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更加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用于注重理论性知识教学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更为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思想观念,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各方面改革中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突破学科和学校管理体制障碍与壁垒,积极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激活高校的创新活力,实现具有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科交叉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特点体现在“突出理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实践技能、突出技术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自然科学问题的复杂性,都难以通过单一学科研究以获得的创新方法和成果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提供的创新思路和创造性方法,才是解决当代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用型大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需要完善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的支撑。反之,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建设必然要求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特点开展。具体而言,建立一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要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理
所谓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在多个学科间或同一学科内进行的概念移植、理论渗透、方法借用等的跨学科活动从而形成的新的科学问题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体现出跨学科性和综合创造性导向。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了不同学科间或同一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学科间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耦合作用,为实践教学活动奠定知识基础;综合创造性则通过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边界,激发更多应用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意识和思维活力。在以区域性、地方性和行业性的人才需求为指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交叉融合作用下实现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的交叉和融合,获得多学科视野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从而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创新思维与意识。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1.创新学科管理体制破解学科间壁垒。创新学科管理体制的中心内容是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模糊学科界限,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以实践教学为纽带,以地方性、区域性和行业性服务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体制,充分整合多学科知识激发创新实践和技术应用的活力,从而构建起应用型大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
2.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学校及教师的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与意愿。改革单纯以科研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度和贡献度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建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动因、前景和方向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校与教师的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意识与意愿。
3.以创新实践平台为中心协调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機制必须依托于创新实践平台这个中心,一方面打破学校与地方或行业创新主体间的体制管理障碍与壁垒,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学科交叉融合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成为各学科和校内外创新主体之间紧密连接的纽带,形成多方合作、协调联动、互为促进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曹苏群,张虹.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129-130
[2]李涛,宗士增,徐建成,李鹏飞.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3]王红梅,邹燕,王吉华.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育人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3-25
[4]宋继华,方兆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289-290
[5]熊勇清,刘霞.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促进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1):6-1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高校的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进行新兴学科建设以及特色和优势学科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因此,建立完善的面向高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成为这些高校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界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断地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诸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开始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特色,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更加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用于注重理论性知识教学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更为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思想观念,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目标要求,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各方面改革中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突破学科和学校管理体制障碍与壁垒,积极探索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激活高校的创新活力,实现具有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科交叉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特点体现在“突出理论基础、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实践技能、突出技术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自然科学问题的复杂性,都难以通过单一学科研究以获得的创新方法和成果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提供的创新思路和创造性方法,才是解决当代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用型大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需要完善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的支撑。反之,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建设必然要求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特点开展。具体而言,建立一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要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
二、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理
所谓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在多个学科间或同一学科内进行的概念移植、理论渗透、方法借用等的跨学科活动从而形成的新的科学问题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体现出跨学科性和综合创造性导向。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了不同学科间或同一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学科间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耦合作用,为实践教学活动奠定知识基础;综合创造性则通过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边界,激发更多应用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意识和思维活力。在以区域性、地方性和行业性的人才需求为指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交叉融合作用下实现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技术应用的交叉和融合,获得多学科视野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从而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创新思维与意识。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1.创新学科管理体制破解学科间壁垒。创新学科管理体制的中心内容是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模糊学科界限,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以实践教学为纽带,以地方性、区域性和行业性服务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体制,充分整合多学科知识激发创新实践和技术应用的活力,从而构建起应用型大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长效机制”。
2.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学校及教师的学科交叉融合意识与意愿。改革单纯以科研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度和贡献度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建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动因、前景和方向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校与教师的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意识与意愿。
3.以创新实践平台为中心协调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石。因此,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機制必须依托于创新实践平台这个中心,一方面打破学校与地方或行业创新主体间的体制管理障碍与壁垒,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学科交叉融合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成为各学科和校内外创新主体之间紧密连接的纽带,形成多方合作、协调联动、互为促进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曹苏群,张虹.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129-130
[2]李涛,宗士增,徐建成,李鹏飞.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3]王红梅,邹燕,王吉华.多学科交叉创新实践育人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3-25
[4]宋继华,方兆琦.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289-290
[5]熊勇清,刘霞.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促进机制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