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上至诗词歌赋,下到散文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语言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感悟。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语文的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等语言技巧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其内容所散发的语言魅力以及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入体会。那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如何彰显语文魅力呢?
扎实的语言素质是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性愈发被教学工作者所重视,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专业的语言素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素质,进而才能够带领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着其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正如教材中《师说》一文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须知“道”、明“业”,方可“解惑”。语文的魅力之处,一方面在于语言本身的优美,另一方面则在于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而对高中生来说,后者的重要性更甚前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由内到外有详尽细致的了解,然后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将其展示给学生,从而才能够引导学生们更细致地感受语文内容所散发的魅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统一编撰的,但不同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重组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是凸显语文课堂魅力的教学改进重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利用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好地贴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但在笔者看来,其更能彰显语文之魅力。以《项脊轩志》为例,全篇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但通俗自然之中却蕴含着多层的情感。本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注重词语的释义外,更强调其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的探究。如描写母亲时,通过其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将慈母对儿女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跃然于眼前。而文章末尾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寄情于“枇杷树”,表达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感伤。可见,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激活其内蕴思想和情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创设语言情境,丰富真实体验 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其深入到语文内容的思考与探究中去。情境教学法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教法,它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真实化的语言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由交流,从自身的角度与作者产生思想上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对语言魅力的深入感知。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营造的语言情境也愈加变得生动而又真实。利用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去品味语言内容的特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基调和情感走向,另一方面则借助网络上的图片、绘画等,营造出真实化的文学情境,进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以感悟文章的景和情。
强化专题联系,促进整体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不同专题题材来进行编撰的,比如“吟咏青春”“体悟人生”等,而每个专题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和不同的语言,却表达出了相似的主题,而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语文的魅力之一。语文课堂学习除了要对每篇文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外,还要善于对比和总结,以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手法下语文的内涵和深意是如何表现的。
语言的实践运用是保证
高中语文的教学并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促进其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触类旁通,将教材与课外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们对语文魅力的深刻理解。笔者所在班级的语文教学秉承“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理念,即是在课内感知语言魅力的同时,将语言的技巧、方法运用到课外内容的实践上去,并通过语文教学中正面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向真、向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发掘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课堂内的所学学以致用,逐渐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质。此外,语文教学更肩负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与不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这些文人志士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为人处事,为他们的人格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高中语文课堂内,教师要从自身的语言素质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挖掘语文课程的内在美感,努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
扎实的语言素质是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性愈发被教学工作者所重视,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专业的语言素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素质,进而才能够带领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直接决定着其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正如教材中《师说》一文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者,须知“道”、明“业”,方可“解惑”。语文的魅力之处,一方面在于语言本身的优美,另一方面则在于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而对高中生来说,后者的重要性更甚前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由内到外有详尽细致的了解,然后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将其展示给学生,从而才能够引导学生们更细致地感受语文内容所散发的魅力。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统一编撰的,但不同环境下的教学要求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重组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是凸显语文课堂魅力的教学改进重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利用教师本身的语言素质,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以便更好地贴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但在笔者看来,其更能彰显语文之魅力。以《项脊轩志》为例,全篇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但通俗自然之中却蕴含着多层的情感。本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注重词语的释义外,更强调其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的探究。如描写母亲时,通过其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将慈母对儿女衣食无微不至的关怀跃然于眼前。而文章末尾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寄情于“枇杷树”,表达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感伤。可见,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处理,激活其内蕴思想和情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创设语言情境,丰富真实体验 现代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其深入到语文内容的思考与探究中去。情境教学法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教法,它是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真实化的语言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由交流,从自身的角度与作者产生思想上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对语言魅力的深入感知。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营造的语言情境也愈加变得生动而又真实。利用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地去品味语言内容的特点,一方面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基调和情感走向,另一方面则借助网络上的图片、绘画等,营造出真实化的文学情境,进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以感悟文章的景和情。
强化专题联系,促进整体探究 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不同专题题材来进行编撰的,比如“吟咏青春”“体悟人生”等,而每个专题下,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章和不同的语言,却表达出了相似的主题,而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语文的魅力之一。语文课堂学习除了要对每篇文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外,还要善于对比和总结,以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手法下语文的内涵和深意是如何表现的。
语言的实践运用是保证
高中语文的教学并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促进其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基础,触类旁通,将教材与课外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们对语文魅力的深刻理解。笔者所在班级的语文教学秉承“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理念,即是在课内感知语言魅力的同时,将语言的技巧、方法运用到课外内容的实践上去,并通过语文教学中正面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向真、向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发掘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课堂内的所学学以致用,逐渐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质。此外,语文教学更肩负了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与不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这些文人志士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为人处事,为他们的人格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高中语文课堂内,教师要从自身的语言素质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挖掘语文课程的内在美感,努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