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今医学仍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正确诊断,误诊无法避免地影响着疗效.误诊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临床思维的偏差,因此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能有效降低误诊概率.《伤寒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其中蕴含大量的临床思维.通过梳理《伤寒论》中“误下”的原因和结果,文章总结张仲景规避误诊思维在于把握“随证治之”和“顾护脾胃”两大关键治则,并重视“诊、辨、治”统一、阴性症状的鉴别和治疗过程中的医患配合.
【机 构】
: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350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医学仍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正确诊断,误诊无法避免地影响着疗效.误诊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临床思维的偏差,因此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能有效降低误诊概率.《伤寒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其中蕴含大量的临床思维.通过梳理《伤寒论》中“误下”的原因和结果,文章总结张仲景规避误诊思维在于把握“随证治之”和“顾护脾胃”两大关键治则,并重视“诊、辨、治”统一、阴性症状的鉴别和治疗过程中的医患配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大鼠灌胃吴茱萸、黄连水煎液前后体表不同部位的红外热效应变化趋势.方法:用红外热像检测平台测量大鼠灌胃前后背部、腹部热效应变化的温度数值,采用体表温度均值作为客观表征指标,并分析中药寒热属性的主要影响区域.结果: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随灌胃次数增加,吴茱萸组较正常组体表温度呈升高趋势,黄连组较正常组体表温度呈降低趋势.结论:吴茱萸和黄连对大鼠体表热效应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吴茱萸能明显升高大鼠体表温度,黄连能明显降低大鼠体表温度,结果符合传统药性对吴茱萸热性、黄连寒性的认识.
中医学通过“气”阐释生命构成,通过“气化”认识生命过程.气化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从“物质”到“功能”建构了中医特色的生命观.中医气化理论源起《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从阴阳交感认识气化现象,并从气化视角研究天地自然活动、人体生命活动、脏腑功能以及疾病病理活动.研究《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是揭示中医之于“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主题的关键,也是继承和创新中医理论的有效途径.
筋是《黄帝内经》“皮、脉、肉、筋、骨”中的主要组成层次,是经筋病治疗中“以痛为输”的解剖结构.层次多维性是筋的基本特征,是治疗经筋病时针刺深度的重要考究依据.从筋层多维性的角度出发,论述筋层在阴阳属性、组织结构、形态特征、病变特点上的多维性,有利于剖析、丰富、完善经筋理论体系,在深浅刺法、影响因素、验证方法多个方面对经筋病痛点的针刺深度进行把控,可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拓宽思路.
目的:检测干眼模型兔泪腺组织中的p38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表达情况,初步探讨针刺对干眼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纯种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针刺组、针刺组、西药组、针药组,共6组,每组8只.于不同时间段观察各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CFS)、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IT)情况,用ELISA法检测各组泪腺中乙酰胆碱(ACh)及受体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泪腺中p38MAPK及p-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阿胶浆对亚健康气血亏虚型女性月经周期舌象图像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量表法、专家判读筛选亚健康状态气血亏虚型女大学生32例,于月经周期第8天服用补益气血剂复方阿胶浆21d,分别检测月经周期第3、7、14、21、28天舌象图像,进行舌象图像指标分析.结果:服药后不同时间点舌质、舌苔a、S值均较服药前明显增高,舌质I、L值显著降低;从趋势变化而言,与月经第3天比较,舌质、舌苔a、S值于月经周期第14、21天增高较显著(P<0.05),舌质、舌苔b值在月经周期第14天增高较显著(P<0.05).
《黄帝内经》中“心”的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是元整体观,而不是合整体观.因此在元整体观的3个基本层次关系下,文章从形质、文化、藏象、情志、五行、经络6个方面解析《黄帝内经》中“心”的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不同内涵的心是以形质之心为基础,是在藏象、五行和经络的联系下形成的元整体,并由此建立了心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黄帝内经》之所以称为“经”,就是因为其理论是一个以脏、象对应,完整、系统、科学的脏象学说信息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纲领是脏象学说,脏象学说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困扰现代中医理论的最大问题,是后世对《黄帝内经》中天地、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确的告诉后人:脏象学说中的“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上古运用天地阴阳五行学说,就像现代医学理论中应用物理、化学理论,只能运用其原理而不能代替医学的道理.所以,以《易经》中天地阴阳五行
合邪发病观为《黄帝内经》所论重要发病观之一,通过“因加而发”“外内合邪”“两感于寒”“风寒湿三气杂至”等内容体现出来.文章分析了合邪发病的各种类型,总结出其具有感邪不确定性,一邪主导性,正虚必然性和病机复杂性四方面的规律.提示临床须辨明发病主因与次因,以决定治疗的主次先后,时时重视固护正气以防止疾病过程中的次生病因的侵袭;同时针对合邪发病的不确定性及病机复杂性,全面慎护养生.
五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其所蕴含的推理是中医思维的灵魂.伴随认知科学的脚步,五行学说的研究发生了认知转向.然而累累之研究硕果,尚未涉及五行推理的大脑认知神经机制.文章提出一个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五行推理研究的新动态,并为之提出了一个工作假说:五行推理分为同行归类推理和五行生克推理,其本质是“推类”,其认知过程是“个别-普遍-特殊”,包含复杂的分类机制和类比机制.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测试大脑进行各类五行推理任务时产生的神经生理活
文章基于许叔微相关著作研究,发现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多有实践发挥,从六气角度阐释《伤寒论》六经顺序,运用运气理论分析病因病机、推判病情预后、确立治则治法、指导临床用药,并根据运气学说司天、在泉三阴三阳属性灵活使用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