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开展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带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引导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对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 高职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开始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需求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在当今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开设,发展态势较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观念也进一步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新一轮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正在经受市场检验[1]。我们也应该对该专业的发展、改革进行思考。艺术设计属创意产业,目前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而目前我国从事艺术设计产业的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创新型社会的要求[2]。因此,与行业密切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关系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新需求[3]。深入开展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带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是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意义。
1 创意与技能并重,培养高素质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今天,创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为国际性教学改革的焦点。创意能力的培养以突破性、独创性、开放性的特点,向传统教学模式发出挑战。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要确立“创意与技能并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的办学理念,形成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突出学生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以及综合职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技能,做到创意与技能并重,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4]。
2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形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针对不同职业岗位具体实践要求,组织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编写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最新的优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拓展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空间,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优化设置,减少传统课程教学的课时数,精选专业基础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比例,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5]。
3 建立以课程模块为内容的教学平台
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引入教学中,把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企业人员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真项目真做的实践训练,真正实现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对应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所需知识与技能,及一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以程序模块为内容建立的。
4 形成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
(1)课堂课本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已有教材为基本依据,并以学生周边的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将学生组织为个人与小组讨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探究讨论的形式,用自己的所闻所见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2)同时将专业实践逐步引入课堂设计。专业实践能力是检验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设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请专家来讲学,也可以请高级技师现场授课,技师手把手教学生操作,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课程内容更加透彻,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际性还可以融入作业练习中,适当采用真实与虚拟课题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应用思考,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目标立足于行业、地方,结合地方的文化特点,从地方特有资源中学习民间艺术与工艺,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来发展和传播地方文化。
(3)高校长期以来沿用素描、色彩的技巧与经验的提升,但设计需要创意与实践,与绘画的意识有一定的区别。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加大改革,例如,调子素描改为设计素描,静物色彩改为风景色彩,三个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改为构成基础,这样基础课之间有机联系形成系统[7]。同时,课程设置应强调针对性,突出各阶段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早期课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学生较早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强化施工操作过程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能力。
(4)课程注重学科内部交叉融合。艺术设计专业内部的交叉是指专业课与其他艺术设计学科,基础绘画学科设计理论学科的交叉,如设计中景观设计与雕塑,基础课程的素描、色彩、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都体现设计风格、流派、表现之间的融合。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的更新,是不断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如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空间设计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展设计思维。这种综合涉及一定的文化、宗教、政治、名族、风俗、地域,联系地理、历史、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不能只局限于设计创造思维或设计基础等常规内容[8]。
5 优化教师结构,整合师资力量
目前,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严重缺乏。艺术设计专业是复合型学科,这就要求从事设计专业的教师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品德优秀素质较高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巨大,教学质量也明显提升。教师要积极进行专业领域教学研究,对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知识结构有区分。
不同研究能力的教师科研水平不同,教师在结构上应该调整为老、中、青的专业研究团队,使教学水平稳定进步。大多数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中级职称为主,对外交流机会较少,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因此应加强年轻教师业务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各院校之间组织定期的交流活动,加强院校内部与外部教师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聘期客座教授、跨学科的高级教育人才,进行师生的专业交流展览,鼓励高职称教师走进课堂,从而实现最大范围的教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尹定帮.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张绮曼.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R].1997国际设计大会.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4]高光.高职环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顾卫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006.
[6]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漆德琰.现代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艺术设计 高职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开始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需求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在当今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中开设,发展态势较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观念也进一步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新一轮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正在经受市场检验[1]。我们也应该对该专业的发展、改革进行思考。艺术设计属创意产业,目前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传统服务业快两倍,比制造业快4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而目前我国从事艺术设计产业的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满足创新型社会的要求[2]。因此,与行业密切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关系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新需求[3]。深入开展以工学结合为主导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能带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是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意义。
1 创意与技能并重,培养高素质技能艺术设计人才
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今天,创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为国际性教学改革的焦点。创意能力的培养以突破性、独创性、开放性的特点,向传统教学模式发出挑战。高职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要确立“创意与技能并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的办学理念,形成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突出学生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以及综合职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技能,做到创意与技能并重,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4]。
2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形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针对不同职业岗位具体实践要求,组织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编写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最新的优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拓展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空间,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体现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优化设置,减少传统课程教学的课时数,精选专业基础课程,适当减少必修课门数,增加选修课比例,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5]。
3 建立以课程模块为内容的教学平台
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引入教学中,把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企业人员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真项目真做的实践训练,真正实现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方法,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对应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所需知识与技能,及一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以程序模块为内容建立的。
4 形成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
(1)课堂课本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已有教材为基本依据,并以学生周边的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将学生组织为个人与小组讨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探究讨论的形式,用自己的所闻所见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2)同时将专业实践逐步引入课堂设计。专业实践能力是检验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设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请专家来讲学,也可以请高级技师现场授课,技师手把手教学生操作,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课程内容更加透彻,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际性还可以融入作业练习中,适当采用真实与虚拟课题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应用思考,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目标立足于行业、地方,结合地方的文化特点,从地方特有资源中学习民间艺术与工艺,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来发展和传播地方文化。
(3)高校长期以来沿用素描、色彩的技巧与经验的提升,但设计需要创意与实践,与绘画的意识有一定的区别。艺术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加大改革,例如,调子素描改为设计素描,静物色彩改为风景色彩,三个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改为构成基础,这样基础课之间有机联系形成系统[7]。同时,课程设置应强调针对性,突出各阶段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早期课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学生较早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强化施工操作过程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能力。
(4)课程注重学科内部交叉融合。艺术设计专业内部的交叉是指专业课与其他艺术设计学科,基础绘画学科设计理论学科的交叉,如设计中景观设计与雕塑,基础课程的素描、色彩、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都体现设计风格、流派、表现之间的融合。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教学的更新,是不断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如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空间设计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展设计思维。这种综合涉及一定的文化、宗教、政治、名族、风俗、地域,联系地理、历史、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不能只局限于设计创造思维或设计基础等常规内容[8]。
5 优化教师结构,整合师资力量
目前,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严重缺乏。艺术设计专业是复合型学科,这就要求从事设计专业的教师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品德优秀素质较高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巨大,教学质量也明显提升。教师要积极进行专业领域教学研究,对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知识结构有区分。
不同研究能力的教师科研水平不同,教师在结构上应该调整为老、中、青的专业研究团队,使教学水平稳定进步。大多数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以中级职称为主,对外交流机会较少,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因此应加强年轻教师业务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各院校之间组织定期的交流活动,加强院校内部与外部教师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师资力量,聘期客座教授、跨学科的高级教育人才,进行师生的专业交流展览,鼓励高职称教师走进课堂,从而实现最大范围的教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尹定帮.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张绮曼.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R].1997国际设计大会.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
[4]高光.高职环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顾卫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文教资料,2006.
[6]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7]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漆德琰.现代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