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谈心的心得体会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刻体会到: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不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你有更多的信任感。为此,笔者认为和学生谈心也是一门学问,更是我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谈心方式和方法,下面谈谈我和学生谈心的一些方法。
  1 与“学困生”谈心,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学困生”常常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和对抗心理。教师在与这些学生谈心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真心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自信就是敢于面对,外在表现就是昂首挺胸,抬头走路。例如,笔者班上有位女生总感觉自己头脑很笨,学什么都不进斗,做什么事总感觉不顺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有次她上来问问题时,我帮她把问题解决之后,于是对她说:“其实你满勤奋的,但学习要注意方法,如果方法对头了,学起来可能会轻松很多,也就是事半功倍。”接下来通过与她的多次交流,也聊起我中学时期的学习故事。在交谈中,她的戒备心少了,人放松了许多,便开始向我讲述她家的事情,敢于袒露自己的心声,后来她敢直接问我,为什么生物就是学不好,有的东西就是记不住。我说:“你知道1+1为什么等于2不会被忘记,那是因为你经常用到它,同样,学知识,如果做得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知识点就记得牢固,知识需要及时整理。”后来这位女生的生物成绩提高了很多。
  2 与中等生谈心,应挖掘其“动力点”
  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不足,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可采取“触动式”的谈心方式,以“刚”克“刚”,促其猛醒。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触动”要掌握分寸,看准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内容激励他们,使他们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笔者所带班的班长,学习成绩很一般,每次交作业总有一大部分没能完成,于是把他找出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做不来。”我说:“不懂的可以问老师和同学,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会做作业的,不会做的,放在那里,日积月累,和其他同学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其实,你思维敏捷,有礼貌,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同学能互相帮助并关心他人。在班级活动中有卓越的带领作用,是班级建设的领头羊,瞧,老师一连串数出你这么多优点,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可是你有时仍贪玩,作业马虎,纪律松懈,也让老师失望。好孩子,你那么聪明,要是把更多的心用在学习上,谁也比不上你。努力吧,老师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讲完之后,他连声说谢谢老师,下次他会认真完成作业的。看得出,老师的肯定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这对他自信心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后来,这位班长再也没有出现完不成作业的情况,学习成绩提升很大。
  3 与优等生谈心,应找出其“自省点”
  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心,要运用“提醒式”,即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记得有位学习成绩还好的学生,上生物练习课时喜欢做数学题,当时我没有批评他,上晚自习时,我把他叫出来,给他讲述我高中上数学课时,发现老师讲课不怎么的,一道题用了一节课讲,而我却用了几分钟就解决了。于是我一上数学课,我就做其他数学题目,经常如此,结果数学从考满分,掉到不及格。后来意识到如此做可能出现问题,于是纠正。不久数学成绩又上来了。接着对他讲,没有老师的指引,自己学习就像无头苍蝇,没有目的,只会事倍功半。毕竟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后来这位学生上生物课时再也不做其他科的作业,而且课上能认真并积极回答生物问题。这样类似的事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外把自己看成学生的朋友谈谈心,我想教学效果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好。
  4 注意谈话的场合和时间
  做学生思想工作,找学生谈话的时机,最好不要选择在学生刚犯错误时,因为此时双方的情绪都容易激动,尤其是意见不统一时,控制不好就容易发生顶撞。我找学生谈话的时机一般都安排在上晚自习,或者在学生问问题时,进一步和他们聊下去,有时放在放学的路上,我很少把他们放在办公室谈话,因为这样他们会紧张,甚至感觉你高高在上,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听腻了,效果不理想。一次成功的谈话,必须选择好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如果说,内容和方式是谈话成功的关键,那么时机和场合是谈话成功的前提,两者缺一不可。
  笔者注重平时的教学反思,在笔者所教的几个班,生物成绩比较理想,除了平时钻研生物教学,这和我找学生谈心是离不开的。教育学生是一项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无限的耐心,更需要讲究艺术与技巧。希望我的这些心得可以抛砖引玉,给老师们的工作带来一些思路。
其他文献
不知谁把遗言刮了,就是那句:一时的痛苦换来永恒的自由。一定是大人干的,大人们都恨死亡,恨死亡渐渐走近的威胁和气味。尽管他们也很艰难,大人们还是愿意活着,他们是大树,能默默抵抗雨雪风霜,能在每一阵普通的风里都找到快乐,因为他们长大了,走一条湍急的河到了对岸,变得有力而沉着。而宁歌只有十五岁,她是小树,树干苗条。风雨来袭,大树充其量弯弯腰再挺直身子,而小树却可能哗的一声被折断。这就是孩子和成人的区别,
期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甘露,滋润着一个又一个幼小的心灵,爱是教育灵魂的体现,没有爱教育就没有意义。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是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但爱并不意味着纵容,爱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地爱孩子,教师的爱才能散发出独特的光彩!对于小学班主任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抓好学生课内外的常规是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地抓好班集体的常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下面,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使用,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学习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还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
期刊
生活是数学的起点,是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而我们教育面临着一个困境:班额大,学生多,带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只能是教育者的一个美好梦想。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正好解决了我们的这一教学矛盾,之所以称现代教学工具为“媒”就是因为它为数学和生活架设了一架桥梁,具体来说有如下作用:
期刊
首先我们得了解幼儿的心灵。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并为幼儿所接受。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
期刊
现代社会,追求和谐,合作。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但是在课堂上,不管老师是滔滔不绝,循循善诱;还是口落悬河,声情并茂;亦或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总会有这样的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的学生一脸茫然,似懂非懂;有现的抠手剪指甲,更有甚者,倒头呼呼大睡。这些情况让人感到十分的尴尬、头疼。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学生慢慢就会变成差生,学困生。分析这种现象存在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
期刊
1 说教材  《桃林那间小木屋》具体编排在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本文是一篇主体课文,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主要写了作者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总是看见一个告示牌,激发了他的好奇心。按告示的指引,他来到了桃林里的小木屋,木桌上放着为摘桃子的人提供的篮子,桃子按篮计费,由顾客自己采摘,自己付款。作者感慨在这间小木屋中得到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 说目标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及本节
期刊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高科技的普及应用,电教媒体也进入了幼儿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幼儿传递信息,幼儿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幼儿的认知工具。它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及的优越性,它能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能更有效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现仅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重视朗读训练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