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4月,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接棒单霁翔执掌故宫博物院。这位52岁的学者型院长,是故宫博物院的第7任院长。
王旭东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19岁那年考入兰州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他到甘肃张掖地区的水电处当了一名技术员。
彼时敦煌研究院正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美国专家建议石窟保护应该去找地质工程专业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寻人”,兰州大学推荐了已毕业的王旭东。
1991年初,王旭东坐着长途车,从张掖一路颠簸到了敦煌。这次的敦煌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到敦煌的当晚,王旭东绕着莫高窟转了好几圈,万籁俱寂的敦煌让王旭东备感舒心。他与时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的李最雄聊了聊,很快就被敦煌的风土和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当年6月,曾立志当一名水利工程师的王旭东正式加入敦煌研究院。
初来乍到,王旭东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崖体稳定性研究。他很上心,几乎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
后来,王旭东又承担了洞窟的壁画修复工作。当时,一些洞窟的壁画出现表面开裂的情况。王旭东和美国专家一起研究,从环境监测到对壁画制作材料、工艺以及岩体内和壁画地仗层(壁画和岩壁之间的草泥或麻泥层)中盐分的分析,终于找到“病”因。王旭东从岩体结构和水盐运移规律入手,最终破解了这个难题。
起初,王旭东对敦煌壁画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回忆起对这些壁画的最初印象,他坦言“没有感觉,只觉得就是石头泥巴”。在莫高窟待得越久,王旭东的兴趣就越浓。不同时代的壁画风格、技艺以及反映出的风土人情慢慢让他感受到,壁画不仅仅是石头和泥巴,还有着精深的学问和长久的生命力。为深入了解壁画,在工作期间,王旭东抽空在兰州大学深造,并于36岁那年拿下地质工程博士学位。
在敦煌研究院的近30年间,王旭东学术成果颇丰。公开资料显示,除60多篇论文、3部专著外,他还曾获国家及省部级奖10项,技术专利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王旭东主持过3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壁画及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勘察设计和现场施工,承担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下达的文物保护重点研究项目20多项,并主持或参加与美国、日本、英国的国际合作4项。
2014年,王旭东升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自接任以来,“创新”成了他工作的关键词。
早期敦煌文化不为外人所了解,因此游人甚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敦煌莫高窟逐渐成为热门景点。
2 0 1 3年,为保护文物,莫高窟景区将全年的观展人数限制在200万人以内。有游客反映,限流后能看到的洞窟太少。
王旭东就任院长后,景区采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内的真实情景通过影像还原展示给观众。王旭东表示,这一举措可使更多对敦煌文化感兴趣的公众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
2017年12月4日,围绕“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以及文物领域专家在乌镇讨论了文化的包容互鉴和网上文化交流共享。王旭东在会上介绍,敦煌石窟已完成 18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网民只要点点鼠标,就能畅游敦煌石窟。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莫高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也已初步建成,工作人员可随时掌握自然因素对莫高窟壁画的影响。
近年來,各大博物馆纷纷发展文创产业,王旭东将目标精准锁定在了年轻人身上。在2018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高峰论坛暨创意大师工作坊”活动中,王旭东曾明确表示,敦煌的文创,年轻人是主体。
此前的2 0 1 7年3月8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幕。这一年,该展览先后进入西北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展览中不乏VR技术等现代科技,辅助观展者体验洞窟虚拟漫游,再次体现了王旭东的创新理念。
以“互联网+”玩转文物,打造智能文物研究院,同时注重开发年轻人的市场,王旭东的一系列理念都与近年来故宫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记者了解到,此前,“网红院长”单霁翔针对故宫的发展也曾表示:未来将打造5G故宫博物院。
这,或将成为王旭东接掌故宫后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