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减肥、吸烟等生活现象,简单分析了认知失调理论。介绍了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和缓解失调的方法,重点讨论了改变认知方法的不足,并提供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使用积极的方法调节认知失调的状况。
关键词:认知失调;失调缓解;自我概念
众所周知,女性非常注重自己的身材,经常抱怨“我肚子的赘肉又多了”,“我的腿又粗了”等等,似乎女性从未满意过自己的身体。但是每当她们决心满满地开始自己的减肥大计,可是事实往往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女同胞们在短短几天减肥之后便放弃了减肥计划,立了无数个flags。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也会看到,前两周还坚持减肥打卡的减肥妹子,第三周之后就画风大变,成了“谁说瘦下来就一定好看”、“告诉你怎么也吃不胖的美食”、“吃的多瘦的也多”等等,在第四周之后,朋友圈基本上就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图,还在分享美食的乐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产生了前后大相径庭的观点?为什么她们的观点转变地如此之快呢?在心理学中,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是Festinger提出的,Festinger認为认知失调是指如果个体产生了两个相互排斥的观点认知,那么就会失去平衡,产生失调感,个体会使用各种方式来降低失调感。比如,对于某些女性来说,既想要减肥变成好身材,又非常喜欢美食,两种态度冲突,想减肥又不能摆脱诱惑,所以这些人就是有了认知失调,表现为紧张焦虑、不舒服。Festinger提出了三种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第一种,改变行为,让行为与认知态度相一致,这样可以重新达到平衡。第二,改变认知和态度,如果行为不易改变,就使认知与行为相一致,也可以达成平衡。第三,加入新的元素去调节认知与行为的失衡。对于减肥来说,如果想减少认知失调感,可以改变行为,即坚持减肥行动,比如节食、运动,但是这种方式无疑很难达成。第二就是改变认知,这个就相对容易了,于是很多人开始搜集减肥没有那么重要的信息,开始全力找资源说服自己不减肥也很好。并且她们也会找一些新的元素来支持不减肥,比如品尝美食的愉悦感等。所以,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认知失调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广泛地研究,甚至改变了当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后来,Aronson对认知失调理论做进一步的完善,他将研究对象从态度转向自我概念。Aronson认为人们有保持一致自我概念的强烈驱力,当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认知失调很有可能出现,这种失调感会更加强烈。那些未能达到减肥目标的女性,由于未能实施自己的计划,所以自己是“守诚信、自律的人”的自我认知会受到威胁,因此产生了失调的痛苦。所以,大部分未达到目标的人起初会产生愧疚和自责,但是一段时间后便自己降低了目标的重要性,成功地减少了自己的负罪感,产生了“减肥不当更损害身体”这种信念。但是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短时间环节自我的焦虑和自卑,但是这种“找借口”的方式最终会在未来带给个体更大的心理负担,而且非常不利于积极的目标实现。
认知失调理论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想法。自己明明想要却没有办法得到的东西,我们之后经常会否定它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非常努力而得到一个东西,我们会试图找到证据证明它的价值,以此来巩固自我概念。比如我们高价钱买了一件商品,我们为了防止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购买后悔,我们会经常强调这件商品的好处,自动屏蔽它的负面信息,然后再通过不购买就会产生后悔来尽力安慰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戒烟问题。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就连烟盒上也标明“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可笑的是,很多烟民非常坚定地认为吸烟是有好处的,他们会告诉你吸烟可以放松自己,并且周围人都吸烟,自己吸烟可以巩固维持社交关系等等。并且他们会举出很多名人吸烟但是很长寿的例子,以及那些不吸烟就早早地患肺癌、肝癌的人们。我们也许很难理解他们的固执,但是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人们很难去完成戒烟这种行为,于是就通过各种信念告诉自己吸烟没有那么不好,就算你告诉他们80%的吸烟人会有患病的几率,但是他们仍然坚信自己就是那20%的人。
减少失调行为虽然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保护了我们的自尊,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拒绝积极改变,即使我们没有了认知失调,我们也将很难发展和成长。所以我们还应该做到多去反思,如果有失误就坦然地面对,而不是一味地自我防御和抵抗改变。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情做错并不能否定你的人格和能力,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能量去承担自己的失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Festinger,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Aronson E,Mills J.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J].Journal of Abnormal
关键词:认知失调;失调缓解;自我概念
众所周知,女性非常注重自己的身材,经常抱怨“我肚子的赘肉又多了”,“我的腿又粗了”等等,似乎女性从未满意过自己的身体。但是每当她们决心满满地开始自己的减肥大计,可是事实往往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女同胞们在短短几天减肥之后便放弃了减肥计划,立了无数个flags。在我们的朋友圈中也会看到,前两周还坚持减肥打卡的减肥妹子,第三周之后就画风大变,成了“谁说瘦下来就一定好看”、“告诉你怎么也吃不胖的美食”、“吃的多瘦的也多”等等,在第四周之后,朋友圈基本上就是各式各样的美食图,还在分享美食的乐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产生了前后大相径庭的观点?为什么她们的观点转变地如此之快呢?在心理学中,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认知失调理论是Festinger提出的,Festinger認为认知失调是指如果个体产生了两个相互排斥的观点认知,那么就会失去平衡,产生失调感,个体会使用各种方式来降低失调感。比如,对于某些女性来说,既想要减肥变成好身材,又非常喜欢美食,两种态度冲突,想减肥又不能摆脱诱惑,所以这些人就是有了认知失调,表现为紧张焦虑、不舒服。Festinger提出了三种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第一种,改变行为,让行为与认知态度相一致,这样可以重新达到平衡。第二,改变认知和态度,如果行为不易改变,就使认知与行为相一致,也可以达成平衡。第三,加入新的元素去调节认知与行为的失衡。对于减肥来说,如果想减少认知失调感,可以改变行为,即坚持减肥行动,比如节食、运动,但是这种方式无疑很难达成。第二就是改变认知,这个就相对容易了,于是很多人开始搜集减肥没有那么重要的信息,开始全力找资源说服自己不减肥也很好。并且她们也会找一些新的元素来支持不减肥,比如品尝美食的愉悦感等。所以,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认知失调理论自提出就受到广泛地研究,甚至改变了当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后来,Aronson对认知失调理论做进一步的完善,他将研究对象从态度转向自我概念。Aronson认为人们有保持一致自我概念的强烈驱力,当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认知失调很有可能出现,这种失调感会更加强烈。那些未能达到减肥目标的女性,由于未能实施自己的计划,所以自己是“守诚信、自律的人”的自我认知会受到威胁,因此产生了失调的痛苦。所以,大部分未达到目标的人起初会产生愧疚和自责,但是一段时间后便自己降低了目标的重要性,成功地减少了自己的负罪感,产生了“减肥不当更损害身体”这种信念。但是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短时间环节自我的焦虑和自卑,但是这种“找借口”的方式最终会在未来带给个体更大的心理负担,而且非常不利于积极的目标实现。
认知失调理论其实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想法。自己明明想要却没有办法得到的东西,我们之后经常会否定它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非常努力而得到一个东西,我们会试图找到证据证明它的价值,以此来巩固自我概念。比如我们高价钱买了一件商品,我们为了防止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购买后悔,我们会经常强调这件商品的好处,自动屏蔽它的负面信息,然后再通过不购买就会产生后悔来尽力安慰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戒烟问题。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就连烟盒上也标明“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可笑的是,很多烟民非常坚定地认为吸烟是有好处的,他们会告诉你吸烟可以放松自己,并且周围人都吸烟,自己吸烟可以巩固维持社交关系等等。并且他们会举出很多名人吸烟但是很长寿的例子,以及那些不吸烟就早早地患肺癌、肝癌的人们。我们也许很难理解他们的固执,但是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人们很难去完成戒烟这种行为,于是就通过各种信念告诉自己吸烟没有那么不好,就算你告诉他们80%的吸烟人会有患病的几率,但是他们仍然坚信自己就是那20%的人。
减少失调行为虽然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保护了我们的自尊,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拒绝积极改变,即使我们没有了认知失调,我们也将很难发展和成长。所以我们还应该做到多去反思,如果有失误就坦然地面对,而不是一味地自我防御和抵抗改变。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情做错并不能否定你的人格和能力,我们应该发展自己的能量去承担自己的失误,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Festinger,L.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Aronson E,Mills J.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J].Journal of Ab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