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2日,C919总装下线。在赶往浦东祝桥总装基地的路上,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我不经意间看到一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位资深工程师的故事。工程师名叫Robert·Farquhar,在NASA工作了几十年,曾经参与了很多太空探测项目。他最擅长的是卫星轨道计算,被称为“轨道计算大师”。
Robert有不少传奇故事。他曾通过计算,让NASA的一颗废弃卫星通过复杂的轨道运动变成一个探测彗星彗尾的探测器。他也曾神奇地让没有着陆设计的探测器成功在小行星上着陆并发回数据……看到Robert一个个将“看似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故事,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在随后的C919总装下线现场,经过漫长等待后,舞台上“梦想起航”四个大字缓缓升起,一层层幕布慢慢拉开,这架总装完成推进喷漆厂房后就再也没见过的飞机,带着全新的涂装缓缓驶过人群,向厂房外驶去。当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
C919大型客机项目立项以来,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并不看好中国人研制自己的大飞机这件事。然而,C919亮相后,看着这架有着萌萌的机头、灵动的机翼的飞机,或许又有不少人对这个项目“路”转“粉”,或是“黑”转“粉”。这何尝不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故事呢?这其中的坚持与努力同样让人动容,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喝彩。
在C919下线仪式前,我进行了两次与之相关的采访。一次在中秋节当天,总装车间内,仍然有不少人在工作,飞机旁边的工位上,还零散地放着盒饭。当日凌晨,上飞公司的工人们安装上了发动机部分的最后一个螺栓,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完成了其“心脏”——发动机的吊装。将发动机从运输车上吊起至机翼吊挂位置,距离不到一米,但由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及供应商CFM国际公司组成的现场联合工作团队,却用了足足三昼夜时间来完成。与ARJ21新支线飞机不同,C919大型客机的发动机是吊挂在机翼下,这对工作团队来说意味着全新的挑战。
2015年9月27日下午,阳光透过厂房顶部的玻璃射了进来,刺眼而温暖。看着已经装好的两台发动机,我在想象前一夜工作团队安装发动机的场景。飞机研制是一项巨大而又精密的工程,很多环节看起来容易,而其中的复杂与精细,只有真正操作的人才能体会。
11月底,我来到上飞院,此次采访的主题是C919的系统集成试验。系统集成是一个完成飞机自上而下的分解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试验验证过程,是C919大型客机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带着系统集成试验究竟如何体现“自主创新”的疑问开始了采访。
赵京洲是C919项目的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系统集成试验中的“铁鸟”试验部分。对于我的问题,他满是自信地答道:“这个词看起来很抽象,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理解。”接下来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详细地跟我解释了飞机系统集成,还告诉我他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许光磊是航电综合试验室的试验主管。航电部分的试验开始得比较早,在采访的时候,第一轮试验已经快要完成。许光磊曾有短暂的ARJ21项目经验,他对项目团队的成长感到兴奋——“从ARJ21到C919,试验线缆的铺设越来越规范、整齐,试验验证的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让许光磊颇感自豪的是,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改变试验方法,让其中一个试验所需的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近一半。
看到邵慧明的时候,他正在协调试验人员进行电缆安装。问明我的来意,他在成堆的设备和线缆中,热情地向我介绍自己的工作。“这里就相当于飞机机身,等设备都接好,接通电源,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从副总设计师到一线试验人员,他们对问题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自信和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自豪与骄傲。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而耐心地安装试验设备、协调试验进度、设计试验方法、完成试验内容,用自己的知识、想法、创新的理念,让大飞机梦渐行渐近。
研制大飞机的意义不仅是制造出一架可以投入商业运营的飞机,其背后承载着的是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在《文汇报》实习期间,我曾经采访了几家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国企。这些企业有的是设计制造盾构机,有的是研究核电站设备。一个个采访下来,最深的感触是,制造业的创新仅有设计的创新是不够的,材料、零件的制造都可能成为制约创新的因素。对于大飞机项目来说,通过研制一架适合市场需求的飞机,带动民机产业链发展,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这是项目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6年新年贺词中,以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为例,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对于大飞机研制人员来说,这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历史终将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研制出先进的大飞机,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制造的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Robert有不少传奇故事。他曾通过计算,让NASA的一颗废弃卫星通过复杂的轨道运动变成一个探测彗星彗尾的探测器。他也曾神奇地让没有着陆设计的探测器成功在小行星上着陆并发回数据……看到Robert一个个将“看似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故事,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在随后的C919总装下线现场,经过漫长等待后,舞台上“梦想起航”四个大字缓缓升起,一层层幕布慢慢拉开,这架总装完成推进喷漆厂房后就再也没见过的飞机,带着全新的涂装缓缓驶过人群,向厂房外驶去。当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
C919大型客机项目立项以来,出于各种原因,一些人并不看好中国人研制自己的大飞机这件事。然而,C919亮相后,看着这架有着萌萌的机头、灵动的机翼的飞机,或许又有不少人对这个项目“路”转“粉”,或是“黑”转“粉”。这何尝不是一个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故事呢?这其中的坚持与努力同样让人动容,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喝彩。
在C919下线仪式前,我进行了两次与之相关的采访。一次在中秋节当天,总装车间内,仍然有不少人在工作,飞机旁边的工位上,还零散地放着盒饭。当日凌晨,上飞公司的工人们安装上了发动机部分的最后一个螺栓,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完成了其“心脏”——发动机的吊装。将发动机从运输车上吊起至机翼吊挂位置,距离不到一米,但由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及供应商CFM国际公司组成的现场联合工作团队,却用了足足三昼夜时间来完成。与ARJ21新支线飞机不同,C919大型客机的发动机是吊挂在机翼下,这对工作团队来说意味着全新的挑战。
2015年9月27日下午,阳光透过厂房顶部的玻璃射了进来,刺眼而温暖。看着已经装好的两台发动机,我在想象前一夜工作团队安装发动机的场景。飞机研制是一项巨大而又精密的工程,很多环节看起来容易,而其中的复杂与精细,只有真正操作的人才能体会。
11月底,我来到上飞院,此次采访的主题是C919的系统集成试验。系统集成是一个完成飞机自上而下的分解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试验验证过程,是C919大型客机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我带着系统集成试验究竟如何体现“自主创新”的疑问开始了采访。
赵京洲是C919项目的副总设计师,主要负责系统集成试验中的“铁鸟”试验部分。对于我的问题,他满是自信地答道:“这个词看起来很抽象,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难理解。”接下来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详细地跟我解释了飞机系统集成,还告诉我他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许光磊是航电综合试验室的试验主管。航电部分的试验开始得比较早,在采访的时候,第一轮试验已经快要完成。许光磊曾有短暂的ARJ21项目经验,他对项目团队的成长感到兴奋——“从ARJ21到C919,试验线缆的铺设越来越规范、整齐,试验验证的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让许光磊颇感自豪的是,他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改变试验方法,让其中一个试验所需的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近一半。
看到邵慧明的时候,他正在协调试验人员进行电缆安装。问明我的来意,他在成堆的设备和线缆中,热情地向我介绍自己的工作。“这里就相当于飞机机身,等设备都接好,接通电源,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从副总设计师到一线试验人员,他们对问题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自信和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自豪与骄傲。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而耐心地安装试验设备、协调试验进度、设计试验方法、完成试验内容,用自己的知识、想法、创新的理念,让大飞机梦渐行渐近。
研制大飞机的意义不仅是制造出一架可以投入商业运营的飞机,其背后承载着的是我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设。在《文汇报》实习期间,我曾经采访了几家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国企。这些企业有的是设计制造盾构机,有的是研究核电站设备。一个个采访下来,最深的感触是,制造业的创新仅有设计的创新是不够的,材料、零件的制造都可能成为制约创新的因素。对于大飞机项目来说,通过研制一架适合市场需求的飞机,带动民机产业链发展,助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这是项目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6年新年贺词中,以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为例,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对于大飞机研制人员来说,这既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历史终将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研制出先进的大飞机,完全有能力在高端制造的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