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把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序地组织起来,有效地利用起来,融会于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既要用好手中的教材,又要汲取教材以外的更丰富的营养;既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与鉴别的慧眼,又要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善于发现那些能够进入语文课程的素材。教师应敏感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敏感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把混杂在纷繁芜杂材料中有用的东西摘取出来,把零星分散的有关语言学习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到语文教与学的活动中,整合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
一、用好教材,充分发掘其中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体现了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是语文教学资源的主要部分,只有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文学作品语义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为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人物,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提供了可能性。如读莫泊桑的《项链》,人们常常注重对玛蒂尔德本人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来了解她的性格特点,而忽略了路瓦栽的形象。表面上看他仅仅是女主人公的丈夫,由于他带回家的一张请柬引出了后面的故事,而实际上他在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对生活的满足、对妻子的体贴与玛蒂尔德的烦闷忧郁、对生活现状的极度不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从侧面衬托了玛蒂尔德过分虚荣死要面子的性格。玛蒂尔德也绝不仅仅是虚荣的代名词,她还债的毅然决然,十年的艰辛劳动和还清债务后自豪而又天真的神态,让人们看到她的纯真与善良。虚荣与纯真如此自然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教科书有许多地方还有待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一个含义丰富的标题,一句含蓄蕴藉的话语,一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甚至一处标点的使用,都可能成为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魅力,体味语言文字趣味的绝好材料。
二、依托课本,向外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教课书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篇目中引出一些向外延伸的话题和线索,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赤壁赋》是苏东坡被贬黄州后表达内心苦闷、抒发人生感慨的富有哲理性的名篇,如何领会诗人摆脱抑郁伤感走向豁达乐观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逆境中的旷达与超脱?除了引导学生回忆所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我还选用了苏东坡的《定风波》、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帮助同学们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在阅读中体会突出精神围困后诗人的成熟与圆润,深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与镇定,更准确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学习演讲词单元,在指导学生品味富有感染力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学写演讲词。我趁机把美国戴尔·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中如何准备演讲的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虽然这是一部面向成人的书,学生们却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对自己很有用处的东西,其中“围绕主题,汇集一百样思想,然后舍去其中的九十样”的广泛积累精心选择法给同学们写好演讲词带来很大帮助,为许多同学津津乐道。
三、抓住契机,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异议甚至错误都有可能成为生成新课程资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课堂上的细微变化,及时捕捉能够生成新资源的机会,而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让学生的疑问异议成为形成新认识的先导。比如,在学习《剃光头发微》时,同学们对题目的读法产成了疑问,有的读“剃光头/发微”,有的读“剃光头发/微”。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做出谁对谁错的回答,而是由这个疑问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玩味,明白作者是借剃光头这件事阐发更为深刻的道理时,题目应该怎么读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老师把学生的疑问当成了带领大家领会课文内涵的引子,让学生自我发现,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也理解了从未见过的“发微”一词的含义。
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他们的经历体验、所见所感汇成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资源库,如果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资源就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所以,能不能充分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情感体验和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及时转化成生动鲜活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时,引导同学们就个人的体会谈自己对宽容的看法,有的联想到美国总统林肯对政敌的宽容态度,当有议员批评“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时,林肯却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有的同学说:“鲍叔牙对管仲宽容,不因为管仲把获得的利益多分给自己而认为他贪婪,却体谅他家境贫寒;不因为打仗撤退时他跑在前面而认为他胆怯,却体谅他家有老母,最终使管仲成为一代名相。”有的同学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小区来了新邻居”实例说明宽容使生活变得和谐:农民工租房入住小区时遭居民抵制,他们没有针锋相对而是努力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同学们在各抒己见的时候,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达到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影,因为人在暗中包括了一切广布在大宇宙中的因素。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学生中间存在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老师用心发掘甚至只要提供一个适当的条件,利用一个恰当的时机,稍加引导点拨,这些潜藏在学生中的知识、想法、智慧就会如涓涓泉水汩汩流淌,在学生的心灵里激起思维和情感的浪花。
四、洞察学生的心灵,有针对性地筛选整合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只有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适时引进生活中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素材,才能因势利导,使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敏感细腻的心感受学生的细微变化,洞察学生的心灵。从具体的问题、情境着手,筛选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日记中流露出的对父母管教过严的怨愤之情,对妈妈不能为自己买一双名牌鞋的埋怨情绪,我选择了毕淑敏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中学语文》中叶倾城的《母亲的心》,摘取《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在不同时期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信,《读者》上充满着浓郁的父母之爱的散文《离开》,把这些文章编为一组,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地方表现了父母亲对儿女的爱?身为作家的毕淑敏和傅雷先生与《母亲的心》中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对儿女的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讨论的时候也很动情:有的想起了晚自习回家时妈妈递过来为自己剥好的红红的石榴,有的联想到小时候生病时妈妈挂在眼角的泪水,想起风雨中爸爸伫立校门口等待的身影……同学们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整理思绪,写出自己的感想。有不少同学引用了傅雷先生叮咛儿子傅聪的一段话“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以勉励自己。有的同学对傅雷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图书馆借阅《傅雷传》,甚至借来了好几部由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在同学中传看。就这样,同学们由对一组文章的阅读,延伸到对相关作品的阅读,视野开阔起来,精神活动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当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心灵契合时,它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课程的进步必须基于教师的进步”,语文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意识,勤于积累,精心加工,灵活应用,才能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充实饱满富有生机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2]吴章贵.当前语文课改中两个突出的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2).
陈颖,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一、用好教材,充分发掘其中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体现了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是语文教学资源的主要部分,只有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文学作品语义的丰富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为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分析人物,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主题提供了可能性。如读莫泊桑的《项链》,人们常常注重对玛蒂尔德本人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来了解她的性格特点,而忽略了路瓦栽的形象。表面上看他仅仅是女主人公的丈夫,由于他带回家的一张请柬引出了后面的故事,而实际上他在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对生活的满足、对妻子的体贴与玛蒂尔德的烦闷忧郁、对生活现状的极度不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从侧面衬托了玛蒂尔德过分虚荣死要面子的性格。玛蒂尔德也绝不仅仅是虚荣的代名词,她还债的毅然决然,十年的艰辛劳动和还清债务后自豪而又天真的神态,让人们看到她的纯真与善良。虚荣与纯真如此自然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教科书有许多地方还有待于我们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一个含义丰富的标题,一句含蓄蕴藉的话语,一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甚至一处标点的使用,都可能成为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魅力,体味语言文字趣味的绝好材料。
二、依托课本,向外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教课书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学篇目中引出一些向外延伸的话题和线索,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赤壁赋》是苏东坡被贬黄州后表达内心苦闷、抒发人生感慨的富有哲理性的名篇,如何领会诗人摆脱抑郁伤感走向豁达乐观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逆境中的旷达与超脱?除了引导学生回忆所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外,我还选用了苏东坡的《定风波》、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帮助同学们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在阅读中体会突出精神围困后诗人的成熟与圆润,深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与镇定,更准确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学习演讲词单元,在指导学生品味富有感染力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学写演讲词。我趁机把美国戴尔·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中如何准备演讲的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虽然这是一部面向成人的书,学生们却惊喜地发现了许多对自己很有用处的东西,其中“围绕主题,汇集一百样思想,然后舍去其中的九十样”的广泛积累精心选择法给同学们写好演讲词带来很大帮助,为许多同学津津乐道。
三、抓住契机,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异议甚至错误都有可能成为生成新课程资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课堂上的细微变化,及时捕捉能够生成新资源的机会,而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让学生的疑问异议成为形成新认识的先导。比如,在学习《剃光头发微》时,同学们对题目的读法产成了疑问,有的读“剃光头/发微”,有的读“剃光头发/微”。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做出谁对谁错的回答,而是由这个疑问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玩味,明白作者是借剃光头这件事阐发更为深刻的道理时,题目应该怎么读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老师把学生的疑问当成了带领大家领会课文内涵的引子,让学生自我发现,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也理解了从未见过的“发微”一词的含义。
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他们的经历体验、所见所感汇成了一个相当丰富的资源库,如果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资源就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所以,能不能充分利用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情感体验和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及时转化成生动鲜活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学习房龙的《〈宽容〉序言》时,引导同学们就个人的体会谈自己对宽容的看法,有的联想到美国总统林肯对政敌的宽容态度,当有议员批评“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时,林肯却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有的同学说:“鲍叔牙对管仲宽容,不因为管仲把获得的利益多分给自己而认为他贪婪,却体谅他家境贫寒;不因为打仗撤退时他跑在前面而认为他胆怯,却体谅他家有老母,最终使管仲成为一代名相。”有的同学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小区来了新邻居”实例说明宽容使生活变得和谐:农民工租房入住小区时遭居民抵制,他们没有针锋相对而是努力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同学们在各抒己见的时候,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达到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影,因为人在暗中包括了一切广布在大宇宙中的因素。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那暗藏在身内的固有的东西揭开和揭露出来,并重视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学生中间存在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老师用心发掘甚至只要提供一个适当的条件,利用一个恰当的时机,稍加引导点拨,这些潜藏在学生中的知识、想法、智慧就会如涓涓泉水汩汩流淌,在学生的心灵里激起思维和情感的浪花。
四、洞察学生的心灵,有针对性地筛选整合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只有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适时引进生活中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素材,才能因势利导,使教育教学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敏感细腻的心感受学生的细微变化,洞察学生的心灵。从具体的问题、情境着手,筛选整合资源。针对学生日记中流露出的对父母管教过严的怨愤之情,对妈妈不能为自己买一双名牌鞋的埋怨情绪,我选择了毕淑敏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和《中学语文》中叶倾城的《母亲的心》,摘取《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在不同时期写给儿子傅聪的两封信,《读者》上充满着浓郁的父母之爱的散文《离开》,把这些文章编为一组,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地方表现了父母亲对儿女的爱?身为作家的毕淑敏和傅雷先生与《母亲的心》中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对儿女的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讨论的时候也很动情:有的想起了晚自习回家时妈妈递过来为自己剥好的红红的石榴,有的联想到小时候生病时妈妈挂在眼角的泪水,想起风雨中爸爸伫立校门口等待的身影……同学们在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整理思绪,写出自己的感想。有不少同学引用了傅雷先生叮咛儿子傅聪的一段话“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以勉励自己。有的同学对傅雷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图书馆借阅《傅雷传》,甚至借来了好几部由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在同学中传看。就这样,同学们由对一组文章的阅读,延伸到对相关作品的阅读,视野开阔起来,精神活动也会随之丰富起来。当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心灵契合时,它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课程的进步必须基于教师的进步”,语文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意识,勤于积累,精心加工,灵活应用,才能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以充实饱满富有生机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2]吴章贵.当前语文课改中两个突出的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2).
陈颖,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