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5日,在自治区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胡小玲等教育界委员建议,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使全礼会关注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目前大中专学生普遍体质下降
“如今学生体质日渐滑坡,尤其是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心肺功能等素质明显下降。”从事中学体育教育20多年的胡小玲委员,谈到学生身体素质连连摇头。她说,十多年前学校里身体素质达到国家标准的学生近85%,而现在还不到20%。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不仅使孩子在成长中遭到生理、心理疾病的严重威胁,还会导致未来社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令人担忧。
在新疆农业大学附中任教的马月英委员说,现在的中学生身体太弱,即便是夏天早晨20分钟的升旗仪式,喊晕的也有一大片。郭玉兰委员更是为学生视力担忧:“现在校园里近视都成了‘风景线’,一个班里少说有20%以上的孩子戴眼镜。将来的人口素质不容乐观。”在大学任教的胡文英委员说,如今的大学生体型也都偏“豆芽菜”,爱好运动的学生数量明显下降,男生身上缺少阳刚气。
主要危害
据资料显示,学生体质下降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首先,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下降,为他们未来五六十年的身体状况埋下了不良的伏笔,甚至直接造成现阶段身体的超负荷。近年来,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就是一个例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个器官正逐渐发育成熟,从身体到性情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他们一生的健康将被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中学生从升学到工作,竞争压力逐步升级,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立足,仅有知识和智慧是不够的,强健的体魄是基础。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未来的体力劳动相对减少,但精神压力却远远超出了父辈,他们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实现的。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息息相关,生理的“亚健康”会使人感到力不从心,进而诱发心理的“亚健康”,而心理的“亚健康”是现代很多生理疾病的病因。
第三,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阶层的竞争力,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学生时期属于成绩优异者。如果在学生时期他们只专注于学习而忽视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培育,那么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身体本钱去应对竞争必然会被画上一个问号。而即便进入了核心竞争阶层,学生时代身体锻炼亏欠所带来的后遗症也会让他们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第四,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体育运动除了强健体魄之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国际化和合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协作这一素质显得越发重要,这一代中国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从整体性格上更加自我,如果在学生时期,在性格仍然可塑的时期没有形成团结协作的观念,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很难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教育界委员们分析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户外活动时间少,归究根源是社会各方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按照规定,学校要保证学生两操、体育课课时等,但这些要求与学校升学率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没有直接挂钩,学校在执行上没有原动力,有的学校只是敷衍了事。虽然近年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但因缺少体育设施、器械,很多学校也只能流于形式。而且由于个别中小学体育课出现意外事件,令不少体育教师上课时如履薄冰,不得不取消原有的单双杠、跨栏等训练项目。学生体育课训练项目缩水,学生的体育锻炼更不全面。
委员们普遍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家长的认识不到位关系密切。多年应试教育氛围下,学生成绩、高考分数俨然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补习班、兴趣班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活动充斥了中小学生的日常和假期生活,孩子们与体育锻炼越走越远,升入大学后也习惯性地“宅”在屋里。
而且委员们提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和学业压力大、睡眠不足也有很大关系。教辅用书的印刷质量差、字迹小,加之教室光线不足等原因是造成学生近视的“推手”。
目前可实现的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胡小玲委员提出,或许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是目前走出困局的唯一出路。马月英等委员也认为,为了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场地和时间,体育教学应当与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挂钩,其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应在中、高考中体现出来,保证学生能认真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课时。
另外,胡文英等委员建议,可以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假期和公休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节假日有条件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城市建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硬件条件差的现状。对于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政府可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低收费或不收费向青少年开放。
目前大中专学生普遍体质下降
“如今学生体质日渐滑坡,尤其是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心肺功能等素质明显下降。”从事中学体育教育20多年的胡小玲委员,谈到学生身体素质连连摇头。她说,十多年前学校里身体素质达到国家标准的学生近85%,而现在还不到20%。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不仅使孩子在成长中遭到生理、心理疾病的严重威胁,还会导致未来社会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令人担忧。
在新疆农业大学附中任教的马月英委员说,现在的中学生身体太弱,即便是夏天早晨20分钟的升旗仪式,喊晕的也有一大片。郭玉兰委员更是为学生视力担忧:“现在校园里近视都成了‘风景线’,一个班里少说有20%以上的孩子戴眼镜。将来的人口素质不容乐观。”在大学任教的胡文英委员说,如今的大学生体型也都偏“豆芽菜”,爱好运动的学生数量明显下降,男生身上缺少阳刚气。
主要危害
据资料显示,学生体质下降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首先,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下降,为他们未来五六十年的身体状况埋下了不良的伏笔,甚至直接造成现阶段身体的超负荷。近年来,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就是一个例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个器官正逐渐发育成熟,从身体到性情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他们一生的健康将被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其次,中学生从升学到工作,竞争压力逐步升级,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立足,仅有知识和智慧是不够的,强健的体魄是基础。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未来的体力劳动相对减少,但精神压力却远远超出了父辈,他们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实现的。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息息相关,生理的“亚健康”会使人感到力不从心,进而诱发心理的“亚健康”,而心理的“亚健康”是现代很多生理疾病的病因。
第三,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阶层的竞争力,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学生时期属于成绩优异者。如果在学生时期他们只专注于学习而忽视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培育,那么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身体本钱去应对竞争必然会被画上一个问号。而即便进入了核心竞争阶层,学生时代身体锻炼亏欠所带来的后遗症也会让他们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第四,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体育运动除了强健体魄之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国际化和合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协作这一素质显得越发重要,这一代中国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从整体性格上更加自我,如果在学生时期,在性格仍然可塑的时期没有形成团结协作的观念,那么在未来的工作中就很难在一个和谐的团队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教育界委员们分析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课业压力大,户外活动时间少,归究根源是社会各方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按照规定,学校要保证学生两操、体育课课时等,但这些要求与学校升学率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没有直接挂钩,学校在执行上没有原动力,有的学校只是敷衍了事。虽然近年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但因缺少体育设施、器械,很多学校也只能流于形式。而且由于个别中小学体育课出现意外事件,令不少体育教师上课时如履薄冰,不得不取消原有的单双杠、跨栏等训练项目。学生体育课训练项目缩水,学生的体育锻炼更不全面。
委员们普遍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差和家长的认识不到位关系密切。多年应试教育氛围下,学生成绩、高考分数俨然是家长关注的“焦点”,补习班、兴趣班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活动充斥了中小学生的日常和假期生活,孩子们与体育锻炼越走越远,升入大学后也习惯性地“宅”在屋里。
而且委员们提出,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和学业压力大、睡眠不足也有很大关系。教辅用书的印刷质量差、字迹小,加之教室光线不足等原因是造成学生近视的“推手”。
目前可实现的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胡小玲委员提出,或许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是目前走出困局的唯一出路。马月英等委员也认为,为了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场地和时间,体育教学应当与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挂钩,其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应在中、高考中体现出来,保证学生能认真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课时。
另外,胡文英等委员建议,可以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假期和公休日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节假日有条件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城市建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学校体育教育硬件条件差的现状。对于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政府可给予适当的补贴或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保证低收费或不收费向青少年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