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同样天真可爱却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同样乐观上进却缺少学习的自信;他们同样聪明活泼却很少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常被老师冷落,被学生歧视,他们就是所谓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执着追求的职业理想。为此,我在工作实践中苦苦思索、追寻……
【关键词】智慧之路;自信之花;成功之路;进步之桥
一、兴趣,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对人是一种折磨,有了兴趣,对人是一种享受。所以,“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缩小个性差距的前提条件。在课堂导入环节,恰当的情境创设,幽默的故事导入,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神经亢奋点,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学生会主动求知,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就是百宝囊。语文教师是最辛苦的行当,他不仅是一位高深莫测的魔术师,还应是一位诙谐、幽默的语文艺术大师。所以,我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谈心得、拟对联、作练笔,开展全班性的名著阅读活动,不要拘泥于文本。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授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一课时,我事先拟写了一篇《寻秋》,课上我让学生比较阅读,我问学生哪篇更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后者更好,我倍感意外,我自嘲地说:“这是老师的拙笔,怎敢与文学大家相比。”学生也倍感意外 ,但我说:“谢谢同学们的肯定,既然同学们认为老师的范文能与文学大家的诗歌比美,我也相信同学们也能写出最优美的诗歌。”随即我让学生们尝试习作,学生们热情高涨。当你看到连“后三分之一”学生都圆睁双目用心聆听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随你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开怀一笑的时候,作为教者的我们还有什么所求的呢?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由此可见,“乐趣”和“认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平等,为学生浇灌自信之花
“后三分之一”学生因为在各方面存在着诸多缺点,所以被老师和学生们草率地定位为差生。因此,他们便永远也摆脱不了差生的魔咒:上课捣蛋的一定是他;不交作业的一定是他;考试不及格的一定是他;打架闯祸的一定是他……写出好日记的绝对不是他;上课最积极的绝对不会是他;作业最工整的绝对不是他;最热心助人的绝对不可能是他……教师的固有观念和同学们的歧视,使“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与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屡次的挫败感使他们与上进心渐行渐远,使他们渐渐地形成自我缺失的认同,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会成功,自己再出色也不会获得别人的掌声。因此,他们自暴自弃,甚至用极端做法来赢得别人的关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后三分之一”学生形成性格畸形、道德误区……这对于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但很多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因而心理与观念上把学生很自然地分成了三六九等,时常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而缺失关注与关爱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便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常常这样扪心自问!如果我们都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平等看待,我想:教育就会变个样。时常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学生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渐立自信。谁愿意做差生?谁甘愿自己的孩子一事无成?爱学生就要连同他们的缺点一同爱上,教师的眼里永远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每天都在进步的孩子!
三、赏识,为学生铺就成功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每一位教师都热切期盼着自己的学生能出人投地,就像每一位家長望子成龙一样。但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步入大学的殿堂,成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如果教师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动机与价值取向,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分数论成败,更不能以成败论好坏。“后三分之一”学生也许不会成才,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成“人”!认识到他们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短处,发掘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在进步中尝到甜头。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吃力,所以课上很难安分,扰乱课堂就成了家常便饭。但他们爱劳动,有集体荣誉感,所以让他们担任劳动小组长、卫生监督员,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责任心和集体意识。有些孩子不爱写作业,我们可以为他们买上一本字帖,告诉他们,写出一手好字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然后将他们的努力张贴到黑板报上,他们的笑脸会为你的教育加分。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开展“校本课大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课外阅读,让他们涉猎更多的文学、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真正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芳草地,让他们自己去开垦,自己去耕耘,自己去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果实。当你看到:“后三分之一”学生在下课时依然专注地阅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喜怒哀乐时而漫上眉梢。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喜上心头呢?
2012年11月23日,我校召开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抓住时机,我精心设计了“心有灵犀”、“倾诉衷肠”和“真情告白”等亲子互动环节,家长与孩子此时真诚相对,真情述说,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感受到父母的无私关爱。教室里掌声不断,时有泪光闪现。许多孩子都泪流满面,那里有感动、有心酸,亦或有愧疚、有悔恨……那天以后,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后进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喜欢上网的学生再也没有去过网吧;一个最淘气的孩子上课写上了字帖;一个大手大脚的女生为母亲生日赚钱买了一块最精美的蛋糕……
四、爱心,为学生搭建进步之桥 2009年,我担任了一年三班的班主任,我总结着以往的工作失误和成绩,尝试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认真阅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它扫除了我教育的盲点,开启了我久久踯躅的心灵。我在一边探索,一边实践着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在这个班里,有一名叫吕品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反映迟钝,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一个弱智儿童。别人能背诵下来的古诗词她却背诵不下来,因此她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和嘲笑。但她每节课都认真听讲,仔细记录,她善良、真诚,对人总是带着无邪的微笑。记得她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在韩国打工死了,现在只有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我希望妈妈能找到一个对弟弟好,也对她好的男人。”多么朴实的言语,多么简单的愿望啊!抓住时机,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宣读了她的日记,并且肯定了她的进步,在她的脸上绽放的依然是那最灿烂的微笑。从此,她的习作更认真了,学生们也不再歧视她,并且纷纷为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六月,学校组织野外郊游活动,烈日当头,她一路微笑,肩上却背着三个书包。我问她是谁的,她却不肯说,我要替她背一个,她却说:“没关系,我不累!”回来后我表扬了她,并且询问书包的主人,两名女生惭愧地低下了头。而更多的学生给予她的却是最热烈的掌声。无言中,教育的鲜花早已绽放在了每一名学生的心里。郊游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出来献艺,她沉吟了许久,终于鼓足勇气破口而出:“老师,我也能唱一首吗?我唱歌跑调,但我不要奖品!”说心里话,当时我的泪水险些夺眶而出,我欣喜地说:“好!”真的不曾想到,她的歌声竟如此悠扬。歌声穿越树林,追随轻风,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回荡。歌声停止,同学们的掌声中夹杂着最炫丽的泪光。回来后,我将剩余的全部奖品都塞进了她的书包。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又岂能吝啬自己最浅薄的爱呢?现在她虽然已经转学了,但每逢节假日,她都会给我寄来一份最简单,又是最厚重的问候。在给她的临别赠言中我这样写到:“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属于我们;我们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了你!你普通地就如一缕浮云,以至于容易被人忽略,但每天放学后,经常是你最后一个锁门关窗;春游路上,是你背着他人最沉重的书包;山野间,是你唱着自认跑调实则悦耳的美妙歌声。你不要奖品,你不求回报,但你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她是一名公认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但是她却为我们这些前三分之二的人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
芳菲遍地,不会辜负春雨的恩泽;硕果盈枝,不会辜负汗水的耕耘。付出爱,你便会收获更多的爱。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关注,更应是心灵的关注。如果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你便不会吝惜自己的爱;如果你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世间便不会有无助的希望!
【关键词】智慧之路;自信之花;成功之路;进步之桥
一、兴趣,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对人是一种折磨,有了兴趣,对人是一种享受。所以,“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兴趣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缩小个性差距的前提条件。在课堂导入环节,恰当的情境创设,幽默的故事导入,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神经亢奋点,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学生会主动求知,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就是百宝囊。语文教师是最辛苦的行当,他不仅是一位高深莫测的魔术师,还应是一位诙谐、幽默的语文艺术大师。所以,我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谈心得、拟对联、作练笔,开展全班性的名著阅读活动,不要拘泥于文本。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授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一课时,我事先拟写了一篇《寻秋》,课上我让学生比较阅读,我问学生哪篇更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后者更好,我倍感意外,我自嘲地说:“这是老师的拙笔,怎敢与文学大家相比。”学生也倍感意外 ,但我说:“谢谢同学们的肯定,既然同学们认为老师的范文能与文学大家的诗歌比美,我也相信同学们也能写出最优美的诗歌。”随即我让学生们尝试习作,学生们热情高涨。当你看到连“后三分之一”学生都圆睁双目用心聆听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随你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开怀一笑的时候,作为教者的我们还有什么所求的呢?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由此可见,“乐趣”和“认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平等,为学生浇灌自信之花
“后三分之一”学生因为在各方面存在着诸多缺点,所以被老师和学生们草率地定位为差生。因此,他们便永远也摆脱不了差生的魔咒:上课捣蛋的一定是他;不交作业的一定是他;考试不及格的一定是他;打架闯祸的一定是他……写出好日记的绝对不是他;上课最积极的绝对不会是他;作业最工整的绝对不是他;最热心助人的绝对不可能是他……教师的固有观念和同学们的歧视,使“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与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屡次的挫败感使他们与上进心渐行渐远,使他们渐渐地形成自我缺失的认同,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会成功,自己再出色也不会获得别人的掌声。因此,他们自暴自弃,甚至用极端做法来赢得别人的关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后三分之一”学生形成性格畸形、道德误区……这对于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但很多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差生的存在是必然的!因而心理与观念上把学生很自然地分成了三六九等,时常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无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而缺失关注与关爱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便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常常这样扪心自问!如果我们都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平等看待,我想:教育就会变个样。时常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学生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渐立自信。谁愿意做差生?谁甘愿自己的孩子一事无成?爱学生就要连同他们的缺点一同爱上,教师的眼里永远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每天都在进步的孩子!
三、赏识,为学生铺就成功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每一位教师都热切期盼着自己的学生能出人投地,就像每一位家長望子成龙一样。但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步入大学的殿堂,成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如果教师能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应注意自己的教学动机与价值取向,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以分数论成败,更不能以成败论好坏。“后三分之一”学生也许不会成才,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成“人”!认识到他们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喜好,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短处,发掘自己的优点,让学生在进步中尝到甜头。一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吃力,所以课上很难安分,扰乱课堂就成了家常便饭。但他们爱劳动,有集体荣誉感,所以让他们担任劳动小组长、卫生监督员,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责任心和集体意识。有些孩子不爱写作业,我们可以为他们买上一本字帖,告诉他们,写出一手好字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然后将他们的努力张贴到黑板报上,他们的笑脸会为你的教育加分。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开展“校本课大阅读”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课外阅读,让他们涉猎更多的文学、科学、文化知识,使他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真正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芳草地,让他们自己去开垦,自己去耕耘,自己去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果实。当你看到:“后三分之一”学生在下课时依然专注地阅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喜怒哀乐时而漫上眉梢。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喜上心头呢?
2012年11月23日,我校召开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家长会。抓住时机,我精心设计了“心有灵犀”、“倾诉衷肠”和“真情告白”等亲子互动环节,家长与孩子此时真诚相对,真情述说,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感受到父母的无私关爱。教室里掌声不断,时有泪光闪现。许多孩子都泪流满面,那里有感动、有心酸,亦或有愧疚、有悔恨……那天以后,我惊喜地发现,很多后进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喜欢上网的学生再也没有去过网吧;一个最淘气的孩子上课写上了字帖;一个大手大脚的女生为母亲生日赚钱买了一块最精美的蛋糕……
四、爱心,为学生搭建进步之桥 2009年,我担任了一年三班的班主任,我总结着以往的工作失误和成绩,尝试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认真阅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它扫除了我教育的盲点,开启了我久久踯躅的心灵。我在一边探索,一边实践着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在这个班里,有一名叫吕品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反映迟钝,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一个弱智儿童。别人能背诵下来的古诗词她却背诵不下来,因此她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和嘲笑。但她每节课都认真听讲,仔细记录,她善良、真诚,对人总是带着无邪的微笑。记得她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在韩国打工死了,现在只有妈妈带着我和弟弟,我希望妈妈能找到一个对弟弟好,也对她好的男人。”多么朴实的言语,多么简单的愿望啊!抓住时机,我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宣读了她的日记,并且肯定了她的进步,在她的脸上绽放的依然是那最灿烂的微笑。从此,她的习作更认真了,学生们也不再歧视她,并且纷纷为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六月,学校组织野外郊游活动,烈日当头,她一路微笑,肩上却背着三个书包。我问她是谁的,她却不肯说,我要替她背一个,她却说:“没关系,我不累!”回来后我表扬了她,并且询问书包的主人,两名女生惭愧地低下了头。而更多的学生给予她的却是最热烈的掌声。无言中,教育的鲜花早已绽放在了每一名学生的心里。郊游活动中,学生们纷纷出来献艺,她沉吟了许久,终于鼓足勇气破口而出:“老师,我也能唱一首吗?我唱歌跑调,但我不要奖品!”说心里话,当时我的泪水险些夺眶而出,我欣喜地说:“好!”真的不曾想到,她的歌声竟如此悠扬。歌声穿越树林,追随轻风,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回荡。歌声停止,同学们的掌声中夹杂着最炫丽的泪光。回来后,我将剩余的全部奖品都塞进了她的书包。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又岂能吝啬自己最浅薄的爱呢?现在她虽然已经转学了,但每逢节假日,她都会给我寄来一份最简单,又是最厚重的问候。在给她的临别赠言中我这样写到:“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属于我们;我们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了你!你普通地就如一缕浮云,以至于容易被人忽略,但每天放学后,经常是你最后一个锁门关窗;春游路上,是你背着他人最沉重的书包;山野间,是你唱着自认跑调实则悦耳的美妙歌声。你不要奖品,你不求回报,但你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她是一名公认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但是她却为我们这些前三分之二的人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
芳菲遍地,不会辜负春雨的恩泽;硕果盈枝,不会辜负汗水的耕耘。付出爱,你便会收获更多的爱。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关注,更应是心灵的关注。如果他们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你便不会吝惜自己的爱;如果你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世间便不会有无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