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得体能力是语用的核心能力,它贯穿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核心要求中。
关键词:得体 高考作文
高考考试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为: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几种语言能力要求是递进的,它们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以得体能力最为根本,承上启下又是紧密相连的,某种程度上说,得体能力决定了其它几种的语言能力。语用得体并非仅指语言本身得体,其核心应是话语者的为人得体。大的方面讲,包括文化背景,社会政治,民族心理等等,小的方面讲包括交际对象的角色、动机、情绪、态度、性格、气质、经历以及交际双方或多方的角色关系和言语交际的微观场合等等。从具体的书面语段上讲,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音、词汇、语法在其中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句子、段落乃至篇章无不各成大大小小的整体。制约乃至规定其中各个词、词义用法和读法(停顿、重音等)。《现代英语语法》的作者耶斯佩森有句名言“问我某词的含义么?请给我上下文。” 可谓至理名言。因此“语用得体”能力既是语言的更是人文的,它应是语用能力的核心。
笔者在浏览了1985—2015的高考试卷的作文评分标准时发现,许多的作文题潜伏着的语境要素,考生能否明确其中的语言得体要求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1985年,书信体作文“以反映环境污染问题为内容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作文的关键在于明确语言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即初具环保意识的中学生向学识渊博的编辑老师写信反映情况。该文如高谈环保的重要性,则显然不“得体”而班门弄斧了。
1989年,同樣书信体作文,就如何填报大学志愿的问题给一位正在苦恼的好友写一封回信,直接或间接的语言交际多方的角色关系:1、朋友之间(直接)晚辈—长辈(间接)2、无所适从陷入苦恼的同学与充当高参的朋友。行文除了注意长晚辈之间的礼仪外,还得考虑到交际对象的情绪、性格以及社会流行的价值判断等等。
1990年,给材料作文,就一个童话,做一段填充,一段肖像描写。显然考的是同中求异思维。但如果没明确语境潜伏因素中的“孪生姐妹”,求异侧重物质性的外表或服饰,而非体现性情差异的神情动作的话,结果应可想而知。(此题是96、97两年考题的先兆)
1991年,就辩论会的限定情景在“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中选定一方写发言稿。语体应侧重口语表达,双方平等交流求知,不能自个讲自个儿的话。
1992年,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应注意到语境的有机整体性。1、挖掘人物行动的动机(外化的神态、动作、言语)。“小青年”无意干了坏事后“吃惊” “低着头走了”。穿红雨衣的姑娘泄火后“赶紧用鞋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匆匆离开”。“伞下的一对”感慨及“低声说着话”等等。2、时令场合。
1993年,根据一则父亲在夏夜里围绕“梧桐树新老皮”跟女儿、儿子对话,进行合理想象,扩写成不少于600字记叙文。应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长者借物抒怀教诲晚辈较为高超含蓄的语言技巧。
1995年,根据《鸟的评说》的寓言诗,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两只鸟的对话片断。作文关键在于交流对象的态度,性格气质,价值判断。
1997年,根据材料:1、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行动描写。交流双方的长期磨合,以行动为主的综合交流。
1998年,根据《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本题应充分尊重交流双方性格气质,动机心理。洗了一只鞋,留下一只鞋作为考题来无声地诱导教育儿子的母亲,绝非直露地、谍谍不休地讲大道理的母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奉为圭臬的2014全国卷作文,即后来被总结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范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 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本文表面上只是考学生在情、理、法相互冲突语境下的如何辩证处理事情,但真正内在要求各涉事方的自我社会定位,以及如何在人情、伦理、法律方面得体应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历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中语言得体能力的要求在逐年提高。从早年要求单纯地明确语言交流双方的身份、学识和简单文体规范(书信体表达方式等)发展到交际对象的动机、情绪、态度、性格、气质、交流场合以及语段语境,除了宏观上文化背景,社会政治,民族心理外,语境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8年小作文评分标准竟提到“情节好”这个准创作范畴的要求,它预示着我们教学不得不在文学鉴赏方面,在语言得体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加深入一层,如“情节的因果律”就应该明确。其次,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得体能力的测试,除了强调文体规范表达方式等这些纯语言方面的能力外,还侧重强调了考生作为一社会成员应达到的道德水准,为人处世能力,即做人得体,道德文章双方并重。教书育人互为表里。如98年的小作文,考生如对生活观察和思考不够,无论如何是得不到高分的。第三,上述引用题目,在语境上的意义是明确的、封闭的。也就是说,答题的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一些开放式的语境出题。如:“一个男人蹲在阳光下,拿着抽到半截的烟头,烫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一只只大蚂蚁。追着烫,烫一下,追一下,烫一下,追一下……” 要求:补上前文或后文,体现男人冷酷或无聊的性格。
由于笔者在语用学方面先天不良,斗胆草成上文,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汉语文化语用学》M 钱冠连
[2]《最新高考命题趋向考点精要及解题技巧》J《中国考试》 冯永明 1998.2
[3]《托福,还是托祸》 J 冯世则 《读书》1997、9
[4]《语境认知的修辞价值》J 陈汝东 《语言文字应用》1998、3
[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2017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闽侯二中)
关键词:得体 高考作文
高考考试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为: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几种语言能力要求是递进的,它们有相对的独立性;其中以得体能力最为根本,承上启下又是紧密相连的,某种程度上说,得体能力决定了其它几种的语言能力。语用得体并非仅指语言本身得体,其核心应是话语者的为人得体。大的方面讲,包括文化背景,社会政治,民族心理等等,小的方面讲包括交际对象的角色、动机、情绪、态度、性格、气质、经历以及交际双方或多方的角色关系和言语交际的微观场合等等。从具体的书面语段上讲,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音、词汇、语法在其中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从句子、段落乃至篇章无不各成大大小小的整体。制约乃至规定其中各个词、词义用法和读法(停顿、重音等)。《现代英语语法》的作者耶斯佩森有句名言“问我某词的含义么?请给我上下文。” 可谓至理名言。因此“语用得体”能力既是语言的更是人文的,它应是语用能力的核心。
笔者在浏览了1985—2015的高考试卷的作文评分标准时发现,许多的作文题潜伏着的语境要素,考生能否明确其中的语言得体要求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1985年,书信体作文“以反映环境污染问题为内容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作文的关键在于明确语言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即初具环保意识的中学生向学识渊博的编辑老师写信反映情况。该文如高谈环保的重要性,则显然不“得体”而班门弄斧了。
1989年,同樣书信体作文,就如何填报大学志愿的问题给一位正在苦恼的好友写一封回信,直接或间接的语言交际多方的角色关系:1、朋友之间(直接)晚辈—长辈(间接)2、无所适从陷入苦恼的同学与充当高参的朋友。行文除了注意长晚辈之间的礼仪外,还得考虑到交际对象的情绪、性格以及社会流行的价值判断等等。
1990年,给材料作文,就一个童话,做一段填充,一段肖像描写。显然考的是同中求异思维。但如果没明确语境潜伏因素中的“孪生姐妹”,求异侧重物质性的外表或服饰,而非体现性情差异的神情动作的话,结果应可想而知。(此题是96、97两年考题的先兆)
1991年,就辩论会的限定情景在“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中选定一方写发言稿。语体应侧重口语表达,双方平等交流求知,不能自个讲自个儿的话。
1992年,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考生应注意到语境的有机整体性。1、挖掘人物行动的动机(外化的神态、动作、言语)。“小青年”无意干了坏事后“吃惊” “低着头走了”。穿红雨衣的姑娘泄火后“赶紧用鞋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匆匆离开”。“伞下的一对”感慨及“低声说着话”等等。2、时令场合。
1993年,根据一则父亲在夏夜里围绕“梧桐树新老皮”跟女儿、儿子对话,进行合理想象,扩写成不少于600字记叙文。应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和长者借物抒怀教诲晚辈较为高超含蓄的语言技巧。
1995年,根据《鸟的评说》的寓言诗,写一个200字左右的两只鸟的对话片断。作文关键在于交流对象的态度,性格气质,价值判断。
1997年,根据材料:1、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行动描写。交流双方的长期磨合,以行动为主的综合交流。
1998年,根据《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作文。本题应充分尊重交流双方性格气质,动机心理。洗了一只鞋,留下一只鞋作为考题来无声地诱导教育儿子的母亲,绝非直露地、谍谍不休地讲大道理的母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被奉为圭臬的2014全国卷作文,即后来被总结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范题: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 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本文表面上只是考学生在情、理、法相互冲突语境下的如何辩证处理事情,但真正内在要求各涉事方的自我社会定位,以及如何在人情、伦理、法律方面得体应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历年来高考作文试题中语言得体能力的要求在逐年提高。从早年要求单纯地明确语言交流双方的身份、学识和简单文体规范(书信体表达方式等)发展到交际对象的动机、情绪、态度、性格、气质、交流场合以及语段语境,除了宏观上文化背景,社会政治,民族心理外,语境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8年小作文评分标准竟提到“情节好”这个准创作范畴的要求,它预示着我们教学不得不在文学鉴赏方面,在语言得体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加深入一层,如“情节的因果律”就应该明确。其次,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得体能力的测试,除了强调文体规范表达方式等这些纯语言方面的能力外,还侧重强调了考生作为一社会成员应达到的道德水准,为人处世能力,即做人得体,道德文章双方并重。教书育人互为表里。如98年的小作文,考生如对生活观察和思考不够,无论如何是得不到高分的。第三,上述引用题目,在语境上的意义是明确的、封闭的。也就是说,答题的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可以探讨一些开放式的语境出题。如:“一个男人蹲在阳光下,拿着抽到半截的烟头,烫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一只只大蚂蚁。追着烫,烫一下,追一下,烫一下,追一下……” 要求:补上前文或后文,体现男人冷酷或无聊的性格。
由于笔者在语用学方面先天不良,斗胆草成上文,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汉语文化语用学》M 钱冠连
[2]《最新高考命题趋向考点精要及解题技巧》J《中国考试》 冯永明 1998.2
[3]《托福,还是托祸》 J 冯世则 《读书》1997、9
[4]《语境认知的修辞价值》J 陈汝东 《语言文字应用》1998、3
[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2017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闽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