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们来讲故事
1.教学目标:讲好故事,内化语言。本课是一篇科普童话,生动有趣是它的特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我把练习讲好这个故事定为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不是重复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认真读文,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独特的语言。
2.教学过程:读好课文,培育语感。上课伊始,课件上跑来一只小松鼠,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孩子们:“拿到了花生果,小松鼠还有个心愿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呢!”随即播放配音,让小松鼠说出他的心愿:“小朋友们,我有个心愿,请你们把《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们听!你们能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吗?”学生们立刻被这只会说话的小松鼠吸引了,并积极地表态要帮助小松鼠完成心愿。这时我又做疑惑状问:“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帮助小松鼠完成这个心愿呢?”立刻就有孩子回答:“要会读好这个故事。”这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了,我顺势引导本课的学习:“那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个故事吧!”这时候,孩子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为了讲好故事,我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角色的表演,《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课文,在学生们那儿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3.教学反馈:讲好故事,活化语言。课文已经读好了,但是最后还是要帮助小松鼠完成心愿,就是要讲好这个故事。于是,我发挥示范作用,先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可是,就在我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时,一个孩子插嘴:“老师,你这儿讲的不对,课文上不是这么写的。”我回答:“谁说我要讲得和书上一模一样呢?我是在讲故事呀,又不是背课文。”这样,不经意地说出了讲故事的要求,就是不用像背诵那样一字不落。看来我的故事讲得还不错,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讲故事的热情:“谁能和老师一样讲故事,甚至比老师讲得还好呢?”学生们很是自信,纷纷举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先自己练习一下讲故事,还可以加上动作。最后的教学效果是这篇童话成了同学们口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生动有趣,内化的语言文字,又得到了独特的表达。
二、为什么可以讲故事
1.讲故事,顺应儿童的天性。当课件中的小松鼠说他的心愿是讲故事,并请小朋友帮忙完成心愿时,许多学生已大声说“能”了。学生们为什么会这么积极、自信?积极是因为他们愿意讲故事,讲故事是有趣的事情;自信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讲故事并不难。讲故事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主动地与文本展开了充分的对话。课堂上,学生们与小松鼠一起高兴、期待、失望到最后恍然大悟……最后,我们听到了学生们讲的生动的故事,看到了他们形象的表演,再次说明讲故事是符合儿童心理的,讲故事更宜于儿童接受,能更有效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2.讲故事,符合文本特征。《小松鼠找花生果》故事性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因此,无需分析,不用讲解,既然是故事那就讲一讲。这节课,从课堂上学生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就可以看出来,用讲故事这样的形式来设计这种文本的教学,切合题材,适于儿童的学习。由此可见,对于有较强故事性的文本,读好课文,讲好故事,就是最合适的教学策略。
3.讲故事,体现课程的要求。讲故事不是完全重复课文本身,而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训练。讲故事给学生开辟了自主的天空,讲故事让课堂更活跃,学生们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效地得到了发展。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新城小学)
1.教学目标:讲好故事,内化语言。本课是一篇科普童话,生动有趣是它的特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我把练习讲好这个故事定为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不是重复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认真读文,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独特的语言。
2.教学过程:读好课文,培育语感。上课伊始,课件上跑来一只小松鼠,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孩子们:“拿到了花生果,小松鼠还有个心愿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呢!”随即播放配音,让小松鼠说出他的心愿:“小朋友们,我有个心愿,请你们把《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们听!你们能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吗?”学生们立刻被这只会说话的小松鼠吸引了,并积极地表态要帮助小松鼠完成心愿。这时我又做疑惑状问:“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帮助小松鼠完成这个心愿呢?”立刻就有孩子回答:“要会读好这个故事。”这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了,我顺势引导本课的学习:“那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个故事吧!”这时候,孩子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为了讲好故事,我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角色的表演,《小松鼠找花生果》这篇课文,在学生们那儿形成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3.教学反馈:讲好故事,活化语言。课文已经读好了,但是最后还是要帮助小松鼠完成心愿,就是要讲好这个故事。于是,我发挥示范作用,先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可是,就在我津津有味地讲故事时,一个孩子插嘴:“老师,你这儿讲的不对,课文上不是这么写的。”我回答:“谁说我要讲得和书上一模一样呢?我是在讲故事呀,又不是背课文。”这样,不经意地说出了讲故事的要求,就是不用像背诵那样一字不落。看来我的故事讲得还不错,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讲故事的热情:“谁能和老师一样讲故事,甚至比老师讲得还好呢?”学生们很是自信,纷纷举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先自己练习一下讲故事,还可以加上动作。最后的教学效果是这篇童话成了同学们口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生动有趣,内化的语言文字,又得到了独特的表达。
二、为什么可以讲故事
1.讲故事,顺应儿童的天性。当课件中的小松鼠说他的心愿是讲故事,并请小朋友帮忙完成心愿时,许多学生已大声说“能”了。学生们为什么会这么积极、自信?积极是因为他们愿意讲故事,讲故事是有趣的事情;自信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讲故事并不难。讲故事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主动地与文本展开了充分的对话。课堂上,学生们与小松鼠一起高兴、期待、失望到最后恍然大悟……最后,我们听到了学生们讲的生动的故事,看到了他们形象的表演,再次说明讲故事是符合儿童心理的,讲故事更宜于儿童接受,能更有效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2.讲故事,符合文本特征。《小松鼠找花生果》故事性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因此,无需分析,不用讲解,既然是故事那就讲一讲。这节课,从课堂上学生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就可以看出来,用讲故事这样的形式来设计这种文本的教学,切合题材,适于儿童的学习。由此可见,对于有较强故事性的文本,读好课文,讲好故事,就是最合适的教学策略。
3.讲故事,体现课程的要求。讲故事不是完全重复课文本身,而是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后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训练。讲故事给学生开辟了自主的天空,讲故事让课堂更活跃,学生们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效地得到了发展。
(作者单位:南师附中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