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侵害是个体遭受来自同伴的身体、言语、财物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攻击的经历。本文中的同伴侵害特指对同伴身体造成了伤害,但伤害不严重,不需要到医院进行处理的事件。
事件回放
上午,讯在益智角玩小积木,听到游戏结束的音乐时,森跑过来说:“讯,我帮你收玩具。”讯一边收玩具,一边说:“不要!”森提高了嗓门说:“我来帮你收吧。”边说还伸手准备帮忙。讯停下了,高声说道:“我不需要你帮忙。”看见森已经开始动手了,讯急了,随手把玩具扔了过去。森被激怒了,也拿起一块积木扔向了讯。积木砸在了讯的额头,只听讯哎哟一声,大哭起来。森看见讯的额头开始流血,愣住了。老师走过去,带讯去医务室进行了伤口清理,并进行适当处理。原来,讯的额头被积木砸开了一个小口子。
这件事情该如何跟家长沟通呢?这成了老师们的当务之急,仔细思考一番后,老师有了决策。
第一步,电话告知双方家长,及时获取家长意见
老师决定先给森的家长打电话,告知这件事情,并了解家长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森的爸爸得知事情后,对于孩子犯的错连声抱歉。紧接着,老师就此事的解决征求家长的意见:“这件事情最好能够孩子和家长当面处理,你看行吗?”森爸接受了这个建议。
随后,老师又拨通了讯家长的电话,告知这件事情,同时了解家长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讯妈就伤口有多大、什么物体造成伤口的问题进行了仔细询问,老师于是将伤口的照片发送给讯妈。讯妈详细了解后,情绪比较冷静。于是,老师就“当面解决此事”征求讯妈的意见,得到了讯妈的首肯。
这一步作用是提前让家长了解此事,早做心理准备,为当面和解奠定基础。家长知道事情的一刹那,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情绪。侵害方家长可能出现生气、愧疚等情感。而被侵害方家长可能出现愤怒、伤心等情感。这些情感因人而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有的家长情绪比较平稳,能够自我克制。但也不排除有的家长情绪激烈,难以自控。情绪反应激烈的家长如果在当面得知事情时,场面难以控制,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新情况和危险。而这些不可知的情况在电话沟通中能够有效避免。电话沟通跟当面和解之间的间隔时间也能让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当面和解做好心理准备。在这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先跟侵害方家长打电话,作用在于当跟被侵害方电话沟通时需要将侵害方家长的态度转达给被侵害方,显示和解的诚恳态度。
第二步,单独约谈双方家长,达成和解共识
下午,放学前,森家长按照约定提前到园。老师跟森家长再次回顾了事件的详细经过,并对事发地和玩具进行了查看。并且,请森的家长对讯进行了慰问,观察了伤口情况。接着,老师就当面处理的具体环节和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
放学时分,老师和讯妈、讯坐在一起,请讯就上午的事件进行了回顾。老师适当地补充了一些讯没有讲到的细节,还将医务人员的及时处理过程介绍给讯妈,也将医生的反馈意见传达给讯妈。进而,告知讯妈:森和森爸准备好了当面和解,征求讯妈的意见。
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家长对事情的经过有一个更加充分、全面的认识,同时确认当面和解的态度和具体事宜。这一步同样要先约谈侵害方家长,确认侵害方家长和解此事的态度和配合意愿,因为他们的态度是否诚恳对于当面和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约谈被侵害方家长时,一方面要表现出老师对于此事积极关心的态度和愿意促成和解的意愿。另一方面,要转达被侵害方愿意和解的诚恳态度,以及和解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的重要发展价值。
第三步,将侵害事件转化为教育事件,促进儿童发展
讯妈同意后,森和森爸加入了进来。老师首先请讯和森分别回顾了上午事件的过程。讯说:“上午,森要过来帮忙收玩具,我不让,他就拿玩具打我。”森说:“上午,讯在益智角收玩具,我去帮忙,他不让,还拿积木砸我。”听到森的介绍,讯不同意地插嘴:“不是这样的,是你砸我。”老师说道:“这样,我来说一说,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上午,讯在收玩具,森想帮忙,但讯不想让森来帮忙。森非要来,于是讯就拿积木扔他,森也拿积木砸讯,结果,讯就被砸受伤了。是这样吗?”讯和森点头认可。我问道:“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感受?”讯说:“我很生气,当时很痛,还哭了。”面对这个问题,森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问道:“当看见讯受伤时,你怎么做的?你心里怎么想的?”森说:“我站着没动。”我追问到:“你当时心里感到害怕吗?”森点点头。
我对讯说:“今天你受伤了,肯定疼,而且你受伤了,妈妈和老师都感到难过。你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呢?”讯仔细回顾了事件后说:“他实在要帮忙收就让他帮忙吧!”我回应道:“是的,这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做妥协。如果你发现森特别坚持,那就退一步,让他,这就是妥协。这样子你就不会受伤了。那还有别的办法吗?”思考再三没有结果后,我说道:“老师还有个方法,就是躲。当他已经拿东西砸向你的时候,你要学会躲。如果说有人打你,你也要学会躲。”讯接着说:“那我还可以跑。”“是的,跑开,就是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不受伤。”
“那这件事情如何处理呢?”我将问题抛给两个孩子。讯说:“我要让森不能回家,要去我家照顾我。”一旁的讯妈和森爸都露出了尴尬的笑容。森依旧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提出一个折中的意见:“这样,放学后让森陪你玩一会儿。”讯想了许久,终于同意了。
这一步是教师将侵害事件转化为教育时机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和解最重要的一步,一方面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另一方面突出儿童视角。引导家长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事情,发现儿童在这样的事件中能够有许多成长和收获,同时,发现儿童对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被动地参与。成人需要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意愿。再者,发现儿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样的事情,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等待成人包办代替的无知者。
第四步,家园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处理好孩子之后,我对两位家长提出了相应的亲子沟通建议。针对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情感。在这件事情中,讯受到了伤害,心里难过,并且转化为生气。我们首先要接纳讯的这种情感,所以当他说出不让森回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第二,让讯学会自我保护。今天谈到了两种方法——妥协和躲避。躲避这种方法除了知道,还需要进行训练,因为这是一种身体技能。第三,征求孩子的意见,共同处理解决这样事情。甚至可以让孩子想办法采用适宜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事情。”
针对森:“第一,也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森的情感比较隐性,所以更加需要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儿童识别到自己的情感。比如说森在今天的事情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害怕的情感,但他还不能说出来,因为他对这种感情的体验还比较少。对儿童来说,识别这种情感也比较难。家长在处理这样的事情中,常常会对孩子采取批评和惩罚,这种惩罚一般都是外在的。但其实,孩子体验到的害怕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害怕的情感让孩子感觉很不舒服,这种情感本身会带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感觉,这种惩罚是来自内部的,更能够给孩子带来深刻的记忆。因此,让孩子识别到害怕的情感还具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发自内部的惩罚。第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除了常规的道歉,还要引导孩子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比如今天讯要求的陪玩游戲。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方式,比如买礼物道歉、给对方服务、照顾对方等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还可以让孩子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过错。第三,在有了深刻体验之后,让孩子提出以后的改进措施。”
家长交流完毕,一旁的两位小朋友也早已玩在了一起,森牵着讯的手,两位家长跟着,快快乐乐地离开幼儿园。
这最后的一步是家园沟通升华的点睛之笔。同伴侵害事件不仅发生在幼儿园,也发生在生活中的其他场合。对于孩子来说,一生中肯定还会遇到同伴侵害事件。对于家长而言,在以后漫长岁月里再次遇到类似事情时该如何处理成为了必备技能。因此,教师还要授人以渔,引导家长来分析认识教师处理这件事情时所考虑的因素、思考的角度。将处理方式清晰地提炼出来,帮助家长理解和掌握。对于家长来说,在这样的和解中幼儿获得发展,家长的教育智慧也得到了提升,和解的最终目的方可圆满达到。
晚上八点多,讯妈发来信息:“聪聪老师,两个小朋友已经言归于好了!今天和解了也是最好的,小朋友就不会想着了!两个小朋友买了酸奶,一起玩了会儿,开心得说再见。约好明天下午一起玩!谢谢你的引导调解。”
参考文献:
[1]董会芹,陈亮,张文新.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发生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关系[J].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11).
[2]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发生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事件回放
上午,讯在益智角玩小积木,听到游戏结束的音乐时,森跑过来说:“讯,我帮你收玩具。”讯一边收玩具,一边说:“不要!”森提高了嗓门说:“我来帮你收吧。”边说还伸手准备帮忙。讯停下了,高声说道:“我不需要你帮忙。”看见森已经开始动手了,讯急了,随手把玩具扔了过去。森被激怒了,也拿起一块积木扔向了讯。积木砸在了讯的额头,只听讯哎哟一声,大哭起来。森看见讯的额头开始流血,愣住了。老师走过去,带讯去医务室进行了伤口清理,并进行适当处理。原来,讯的额头被积木砸开了一个小口子。
这件事情该如何跟家长沟通呢?这成了老师们的当务之急,仔细思考一番后,老师有了决策。
第一步,电话告知双方家长,及时获取家长意见
老师决定先给森的家长打电话,告知这件事情,并了解家长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森的爸爸得知事情后,对于孩子犯的错连声抱歉。紧接着,老师就此事的解决征求家长的意见:“这件事情最好能够孩子和家长当面处理,你看行吗?”森爸接受了这个建议。
随后,老师又拨通了讯家长的电话,告知这件事情,同时了解家长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讯妈就伤口有多大、什么物体造成伤口的问题进行了仔细询问,老师于是将伤口的照片发送给讯妈。讯妈详细了解后,情绪比较冷静。于是,老师就“当面解决此事”征求讯妈的意见,得到了讯妈的首肯。
这一步作用是提前让家长了解此事,早做心理准备,为当面和解奠定基础。家长知道事情的一刹那,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情绪。侵害方家长可能出现生气、愧疚等情感。而被侵害方家长可能出现愤怒、伤心等情感。这些情感因人而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有的家长情绪比较平稳,能够自我克制。但也不排除有的家长情绪激烈,难以自控。情绪反应激烈的家长如果在当面得知事情时,场面难以控制,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新情况和危险。而这些不可知的情况在电话沟通中能够有效避免。电话沟通跟当面和解之间的间隔时间也能让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当面和解做好心理准备。在这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要先跟侵害方家长打电话,作用在于当跟被侵害方电话沟通时需要将侵害方家长的态度转达给被侵害方,显示和解的诚恳态度。
第二步,单独约谈双方家长,达成和解共识
下午,放学前,森家长按照约定提前到园。老师跟森家长再次回顾了事件的详细经过,并对事发地和玩具进行了查看。并且,请森的家长对讯进行了慰问,观察了伤口情况。接着,老师就当面处理的具体环节和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
放学时分,老师和讯妈、讯坐在一起,请讯就上午的事件进行了回顾。老师适当地补充了一些讯没有讲到的细节,还将医务人员的及时处理过程介绍给讯妈,也将医生的反馈意见传达给讯妈。进而,告知讯妈:森和森爸准备好了当面和解,征求讯妈的意见。
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家长对事情的经过有一个更加充分、全面的认识,同时确认当面和解的态度和具体事宜。这一步同样要先约谈侵害方家长,确认侵害方家长和解此事的态度和配合意愿,因为他们的态度是否诚恳对于当面和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约谈被侵害方家长时,一方面要表现出老师对于此事积极关心的态度和愿意促成和解的意愿。另一方面,要转达被侵害方愿意和解的诚恳态度,以及和解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的重要发展价值。
第三步,将侵害事件转化为教育事件,促进儿童发展
讯妈同意后,森和森爸加入了进来。老师首先请讯和森分别回顾了上午事件的过程。讯说:“上午,森要过来帮忙收玩具,我不让,他就拿玩具打我。”森说:“上午,讯在益智角收玩具,我去帮忙,他不让,还拿积木砸我。”听到森的介绍,讯不同意地插嘴:“不是这样的,是你砸我。”老师说道:“这样,我来说一说,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上午,讯在收玩具,森想帮忙,但讯不想让森来帮忙。森非要来,于是讯就拿积木扔他,森也拿积木砸讯,结果,讯就被砸受伤了。是这样吗?”讯和森点头认可。我问道:“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感受?”讯说:“我很生气,当时很痛,还哭了。”面对这个问题,森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问道:“当看见讯受伤时,你怎么做的?你心里怎么想的?”森说:“我站着没动。”我追问到:“你当时心里感到害怕吗?”森点点头。
我对讯说:“今天你受伤了,肯定疼,而且你受伤了,妈妈和老师都感到难过。你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呢?”讯仔细回顾了事件后说:“他实在要帮忙收就让他帮忙吧!”我回应道:“是的,这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做妥协。如果你发现森特别坚持,那就退一步,让他,这就是妥协。这样子你就不会受伤了。那还有别的办法吗?”思考再三没有结果后,我说道:“老师还有个方法,就是躲。当他已经拿东西砸向你的时候,你要学会躲。如果说有人打你,你也要学会躲。”讯接着说:“那我还可以跑。”“是的,跑开,就是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也可以保护我们自己不受伤。”
“那这件事情如何处理呢?”我将问题抛给两个孩子。讯说:“我要让森不能回家,要去我家照顾我。”一旁的讯妈和森爸都露出了尴尬的笑容。森依旧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提出一个折中的意见:“这样,放学后让森陪你玩一会儿。”讯想了许久,终于同意了。
这一步是教师将侵害事件转化为教育时机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和解最重要的一步,一方面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另一方面突出儿童视角。引导家长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这样的事情,发现儿童在这样的事件中能够有许多成长和收获,同时,发现儿童对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被动地参与。成人需要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意愿。再者,发现儿童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样的事情,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等待成人包办代替的无知者。
第四步,家园沟通,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处理好孩子之后,我对两位家长提出了相应的亲子沟通建议。针对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情感。在这件事情中,讯受到了伤害,心里难过,并且转化为生气。我们首先要接纳讯的这种情感,所以当他说出不让森回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第二,让讯学会自我保护。今天谈到了两种方法——妥协和躲避。躲避这种方法除了知道,还需要进行训练,因为这是一种身体技能。第三,征求孩子的意见,共同处理解决这样事情。甚至可以让孩子想办法采用适宜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事情。”
针对森:“第一,也要重视孩子的情感。森的情感比较隐性,所以更加需要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儿童识别到自己的情感。比如说森在今天的事情中体验到的是一种害怕的情感,但他还不能说出来,因为他对这种感情的体验还比较少。对儿童来说,识别这种情感也比较难。家长在处理这样的事情中,常常会对孩子采取批评和惩罚,这种惩罚一般都是外在的。但其实,孩子体验到的害怕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害怕的情感让孩子感觉很不舒服,这种情感本身会带给孩子一种不好的感觉,这种惩罚是来自内部的,更能够给孩子带来深刻的记忆。因此,让孩子识别到害怕的情感还具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发自内部的惩罚。第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除了常规的道歉,还要引导孩子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犯下的错。比如今天讯要求的陪玩游戲。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方式,比如买礼物道歉、给对方服务、照顾对方等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还可以让孩子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过错。第三,在有了深刻体验之后,让孩子提出以后的改进措施。”
家长交流完毕,一旁的两位小朋友也早已玩在了一起,森牵着讯的手,两位家长跟着,快快乐乐地离开幼儿园。
这最后的一步是家园沟通升华的点睛之笔。同伴侵害事件不仅发生在幼儿园,也发生在生活中的其他场合。对于孩子来说,一生中肯定还会遇到同伴侵害事件。对于家长而言,在以后漫长岁月里再次遇到类似事情时该如何处理成为了必备技能。因此,教师还要授人以渔,引导家长来分析认识教师处理这件事情时所考虑的因素、思考的角度。将处理方式清晰地提炼出来,帮助家长理解和掌握。对于家长来说,在这样的和解中幼儿获得发展,家长的教育智慧也得到了提升,和解的最终目的方可圆满达到。
晚上八点多,讯妈发来信息:“聪聪老师,两个小朋友已经言归于好了!今天和解了也是最好的,小朋友就不会想着了!两个小朋友买了酸奶,一起玩了会儿,开心得说再见。约好明天下午一起玩!谢谢你的引导调解。”
参考文献:
[1]董会芹,陈亮,张文新.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发生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关系[J].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11).
[2]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发生特点及与内化问题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