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诗】
鲁山①早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②,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③,幽径④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⑤,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⑥?云外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⑥何许:何处,哪里。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年)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山峰,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作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紧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像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传来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思考题】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二字用得妙,试分析妙在哪里?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请在本期找)
鲁山①早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②,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③,幽径④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⑤,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⑥?云外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③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④幽径:小路。 ⑤熊升树:熊爬上树。⑥何许:何处,哪里。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年)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一路攀登山峰,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作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紧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像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传来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思考题】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二字用得妙,试分析妙在哪里?
2.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请在本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