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固然是天然教师,然而老年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当代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呢?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又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一、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处在由财产继承型转向以感情为基础型、从大家庭走向小家庭的过渡时期。尤其是打工经济潮起潮涌,致使中国家庭教育中出现仰赖老年人教育孙辈孩子的情形。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专家称为“隔代教育”。
日前,笔者以河南省内乡县城关镇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的150个家庭调查来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经商,特别是出外打工,还有就是年轻人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致使小家庭随时将子女送交老人寄养的游动人数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在150个样本家庭中,目前祖孙同堂的家庭占40%左右。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73岁。人口老龄固然给养老社会保障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是,从家庭教育来讲,使老年人参与家庭教育的空间增大,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
而且,我国自古就有老年人传帮带的传统习俗,隔代教育自古有之。特别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年轻的父母们多数忙于工作和学习,又缺乏家庭育儿经验,有的还有托付老人代管孩子的传统习惯,因此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着依赖和简单化现象。老年人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加之很多老年人离退休后,把精力又转向关心、教育第三代上面,这是我国老年人的新的思想动向。因此,事实上许多老年人都在主动承担着家庭教育的重任。
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和有一位老人的家庭,占33%以上:在幼儿园入托的幼儿中,有半数左右的儿童受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或直接抚养;在有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家庭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近六成。另如,内乡县关工委(老干部局)问卷调查,有70%的退休老干部在家经常参与教育第三代的工作。上述不完全的统计数字说明:老年人在家庭成员中不仅有相当的数量,而且还在直接、间接地参与教育子女活动,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成员。
二、老年人隔代教育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在中国当代,隔代教育占据主导并非偶然。一些上班族父母们会觉得,每天朝九晚五的日子很是辛苦,又忙又累,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就更没法腾出专门的时间教育孩子。可是,与自己带孩子麻烦多不一样,年轻一辈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看管实在是“方便实惠”多了,一方面时间腾出来了,另一方面也省下了把孩子“全托”给幼儿园的经济开支。
因为是亲人照顾孩子,年轻爸妈们可以相当放心,除此之外,作为“过来人”的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上驾轻就熟,还可以替自己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何乐而不为呢?祖辈们对于年轻爸妈表示理解,儿女工作辛苦,这的确是事实,能帮他们分担些就尽量多分担些,毕竟养过孩子了就会感受到抚养一个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了,再说还能享受天伦之乐。于是,越来越多的祖辈家长开始上岗“重操旧业”,给自己孩子的孩子当“爸妈”。
三、老年人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四、老年人抚育隔辈人的心理简析
这一代老年人(以老干部为核心已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各有不同,但由于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吃过“读书无用论”的苦头,到中老年时期非常看重知识,无不在新生一代——接班人身上寄予无限希望。他们在心理上大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慈爱心理。一些人年轻时上山下乡,或亦工亦农,加上改革开放前生活艰苦,或多处于困苦奔波之中,晚年生活安定,特别是见到隔辈人,格外喜爱。出于长者的善良本性和对后代人的美好期望,他们都比较慈祥、和蔼、宽厚、耐心。遇有孩子“闯祸”或顽皮,也能耐着性子体谅、宽容和疏导。他们把第三代人看成是希望的种子,治国齐家的“宝贝”,倍加爱护和培植。老年人这种心理,也与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爱抚幼儿的礼仪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有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年人的慈幼心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二)补偿心理。一些人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条件关照孩子,或无暇顾及孩子,或不善于教养子女,晚年忆起颇以为是人生憾事。如今国家兴旺,生活变好,自身又阅历深广,新的条件唤起他们在隔辈人身上补偿的欲念,现实生活处境越好,补偿的心理越强烈。有的千方百计努力培育孩子成才,有的尽善尽美给予充足的物质待遇,使孙男孙女的吃、穿、学、用,无不超出自己儿女当年的水平,以此来弥补以往的不足,慰平精神上的欠缺。所以,一般老年人虽年老体衰,但受补偿心理的支配,产生一种内动力。例如,内乡县城关镇县衙居委会一位退休老干部,省吃俭用,把孙子上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的全部费用都包了下来,还拿出上万元钱买图书办家庭学习室,辅助晚辈(包括儿子、儿媳)学习;许多老年人热心接送、护守孙男孙女上音乐班、外语班等。这些都是这种补偿心理的具体表现。补偿心理使老年人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肯于在精神和物质上不惜成本“投资”,不辞辛苦操劳,以达到自我完美的精神境界。 (三)拒老心理。这一代老年人,多数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所以到了老年仍自信不减当年,年老不服老。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虽然服从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心理上的矛盾是很自然的:他们不甘寂寞,一部分人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咨询职务,多数人则根据所处的家庭地位,转向热心家庭教育、培养第三代方面来。一些老年人一方面为儿女着急,替他们管教孩子,减轻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干事创业;一方面替孩子着想,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任劳任怨,将心血倾注在孙男孙女身上。
不服老心理显示了老年人精神上的青春活力和价值观,以及他们那种“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高尚情操。
(四)自慰心理。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生活的变化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为消除孤寂,有的在家养鱼养花;有的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更主要的是喜欢和天真无邪的孩童亲近、交往和相伴,在抚育的孩子日益健康、活泼成长当中,内心感到快慰,精神有了寄托,驱散社会地位改变后的消极情绪,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五)返童心理。一些人到了老年,尤其在同晚辈相依相伴的生活中,性情、语言和处事待人,往往像儿童似的单纯、稚气,变成俗话说的“老小孩”、“老天真”。老年人这种回归心理和带有稚趣的精神状态,多半是由于他们摆脱了某些偏见,对人生有个净化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返童心理使他们乐于接近和结伴儿童,也让孩子乐于接近、模仿和尊重老年人,彼此在乐融融的气氛中相互影响,各得其乐。
当然,也有个别不愿看管孩子的老年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多了一代人,多了一层关系”的顾虑,怕处不好三代人的关系。也有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以前吃苦受累把子女养大成人,娶妻生子,任务就算完成了,不能再做牛做马包养第三代人了。这样的只图省心、安闲度日的老年人的心理也是合乎隋理的,无可非议的。
上述的老年人在隔辈人身上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心理反映,主要表明当代老年人有强烈的爱晚辈的感情,以及与理想紧密相关的培育第三代的责任感。正确地认识和发展老年人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会推动老年人更好的发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多方面的优势。
五、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由于我国老年人在抚育隔辈人方面具有的健康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因素,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般年轻父母尚不能完全具备的教育条件。老年人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有好的教育传统。老年人都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难困苦的岁月磨练,经历过艰苦创业的岁月。即使退休了,依然思想觉悟,为人正派,作风严谨,特别是他们热爱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养成了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的品德和克已奉公、守法爱国的观念。他们还把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习俗中“敬老”、“慈幼”、“尊师”、“礼让”、“谦逊”、“慎独”、“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继承下来。
对于这些好的道德风尚和传统家规。老年人一向当成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还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儿孙。如果我们努力发扬传统,使老年人在传播优良传统,发挥楷模作用,影响教育下一代方面起更大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有高度的责任感。老一辈人都有一部光荣的历史: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高度负责,无私奉献。退休后,岗退心未退,在补偿、不服老心理的支配下,更把教育第三代的工作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有许多老干部在处理家庭、子女问题上严以律己,不搞特殊,给儿女做出榜样。有些老年人以“教不严,师之惰”为信条,对儿孙严格要求和管教。出于对未来人才的责任感,甚至信不过儿女,怕他们惯孩子。可见,事实上并非像社会上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老年人都溺爱孩子”,倒是有些年轻父母对孩子溺爱过甚。
老年人对教育隔辈人的负责精神,还表现在主动性上面。如生活中竟出现婆家、娘家两家老人争抢看管小孙子的事情,都唯恐对方不如自己教育得好。还有的老人为了教育好孩子,坚持跟踪观察,做孩子成长日记或教育笔记。老年人的责任感,使家庭教育正常化,避免和克服了放任自流的缺点。
(三)有深厚的爱。老年人由于家族血缘和第三代的关系,以及慈爱心理的支配,一般都对晚辈特别疼爱、体贴,感情深厚,关怀备至,恨不能将自己的全部余热无保留地献给孩子。这种挚爱的感情,促使他们精心培育晚辈,在辛劳中感到快乐。
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心理基础。老年人强烈的挚爱意识,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在爱的情感熏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学会爱别人,爱老年人,听从老年人的教导。
(四)有知识和经验。老年人是“过来的人”,像一部活的教科书,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人生教训,如做父母、抚育子女、学习、劳动、做人等等。这些付出血汗代价得来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懂得应当怎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好每一步,也使他们在反复比较和实践检验中,学会使用示范法、鼓励法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还能在家庭成员问起引导、协调作用,使儿女在教育下一代时少走弯路。还有,人们有了种种知识和经验,晚年便产生一种传人的愿望。这种心愿推动老年人(特别是具有某种特殊技艺的老年人)非常热心辅导和教育晚辈学习。
(五)有充裕的时间。老年人退休后没有工作、会议负担,社会活动和交往明显减少,有足够的时间任意支配,这是所有在职的家长难以相比的。他们可以充分接触、观察和了解孩子,可以做各种开发智力的游戏活动,可以带孩子户外散步、参观、游览,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还可以辅导孩子学习,检查作业,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等等。时间,给予老年人抚育隔辈人最充足的条件,也预示了老年人的生命里程。这些老年人很明白时间的可贵,便能够利用同儿孙相处相倚中对他们抓紧施以良好的教育。
老年人在教育上还有一些优势,如家庭中的尊长地位、涵养性等。 正确认识和发挥这些优势,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使隔辈人得到受敬重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抚爱教育,全面成长;一方面又会使老年人从中受到鼓舞,得到乐趣和精神安慰,对家庭,对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老年人在教育隔辈人中的弊端
老年人受旧教育和旧观念的影响,以及某些习惯势力的束缚,直到老年,身上仍保留某些陈旧、落后的东西。这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是需要儿女们理解和体谅的,但在第三代的教育问题上,就需要指出其消极影响,注意防止和克服。
(一)老年人在教育隔辈人中的弱点
1.溺爱。溺爱恐怕是隔代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了。一个6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但脾气却可用“暴躁”来形容。在长辈面前不讲礼貌用语,在幼儿园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想要什么得不到满足时,就边哭边闹大喊大叫并且乱摔东西。如果使尽所有招数,要求还得不到满足,小女孩甚至还会“发狠”打人和咬人……这一幕幕让人咂舌的现象,让小女孩的父母叫苦不迭。女孩名叫甜甜(化名),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对女儿的生活和教育少有问津,带甜甜的重任都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老两口把她视作掌中宝,对孙女有求必应。甜甜妈妈罗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女儿越来越懒,穿衣、及时疏导,正确矫治,不但不成才,甚至难成人。
七、扬长避短发挥余热促进家庭教育上台阶
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是人数多,素质好,处境优越,不可等闲视之的教育力量。在职的或已离退休的老年人,虽然身体渐老,却都有一个可靠的、安乐的晚年。这是由于他们生活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优越社会环境决定的。因此,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是健康的、乐观的和充满希望的。
他们有许多精神财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掘这些财富,发挥这些优势继续为“四化”、为教育事业服务,不仅符合我国老龄问题宏观上的战略方针,也符合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和愿望。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在国家人力、财力尚有困难,托幼事业和初等教育尚不够完善,还不可能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我国从各方面挖掘潜力,为改革教育创造条件。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在不影响老人健康的情况下,妥善和充分地发挥老年人的优势作用,老少合作,使家庭与学校(幼儿园)协调一致做好第三代的培育工作,尤其具有实际意义。老年人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掘,老年人的奉献精神值得发扬。
至于老年人在教育晚辈上的弱点,虽然并不是主流,但却不容忽视。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经过主客观的努力,这些弱点将会不断得到克服。
笔者以为:第一,老年人要本着“老有所学”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扬长补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继续自我完善,与子孙共成长。第二,子女们要在“敬老”和理解老人的前提下,采取示范感化、民主谈心、婉言奉劝的方式进行帮助。第三,社会上则应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咨询等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宣传教育。第四,建立老年教育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讲座、观摩。如内乡县老干部局定期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大学”和“家长学校”,内乡县的中小学校,甚至连一些幼儿园也定期开办“家长会”,特设“老年班’’,专门开设“少年儿童教育”必修课程,内乡县总工会组织举办“老年人教育子女讲座”,内乡县城关镇6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会也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开展老年人知识更新教育活动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工作,很有收效。
八、老年人隔代教育如何做到“三赢”
“隔代带孩子”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主要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会发生冲突,因此需要不断沟通。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不妨避开孩子,找个时间和老人好好谈谈,多与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帮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以弥补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1.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求同存异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形成育儿合力。
2.寻找合适的平衡点,理智控制感情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
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祖辈在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家庭生活中,心甘情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容易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所以,祖辈在养育孙辈时,关键是如何擅长用其长而避其短,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乐于当配角。
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父母应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出了问题找老人
年轻父母有难处,祖辈们也有苦衷。在养育孩子方面,老人绝非主体。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不能过分依赖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就不能再来,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4.加强聆听和理解,多沟通避免冲突
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听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何优劣,从源头抓起。多渠道多方式地沟通,避免产生正面冲突。祖父母认为父母没有经验,所以对父母的做法感到质疑。父母可以用事实说明,也可以通过身边人的交流加以间接影响,例如多与祖父母的好友交流,传播育儿知识,再通过他们将育儿知识教给祖父母,这种间接传播法,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冲突。宝宝虽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就会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委党史研究室、内乡县妇联、内乡县公疗医院)
一、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处在由财产继承型转向以感情为基础型、从大家庭走向小家庭的过渡时期。尤其是打工经济潮起潮涌,致使中国家庭教育中出现仰赖老年人教育孙辈孩子的情形。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专家称为“隔代教育”。
日前,笔者以河南省内乡县城关镇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的150个家庭调查来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经商,特别是出外打工,还有就是年轻人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致使小家庭随时将子女送交老人寄养的游动人数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在150个样本家庭中,目前祖孙同堂的家庭占40%左右。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由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73岁。人口老龄固然给养老社会保障带来了一些问题,但是,从家庭教育来讲,使老年人参与家庭教育的空间增大,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条件。
而且,我国自古就有老年人传帮带的传统习俗,隔代教育自古有之。特别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年轻的父母们多数忙于工作和学习,又缺乏家庭育儿经验,有的还有托付老人代管孩子的传统习惯,因此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着依赖和简单化现象。老年人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加之很多老年人离退休后,把精力又转向关心、教育第三代上面,这是我国老年人的新的思想动向。因此,事实上许多老年人都在主动承担着家庭教育的重任。
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和有一位老人的家庭,占33%以上:在幼儿园入托的幼儿中,有半数左右的儿童受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或直接抚养;在有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家庭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料近六成。另如,内乡县关工委(老干部局)问卷调查,有70%的退休老干部在家经常参与教育第三代的工作。上述不完全的统计数字说明:老年人在家庭成员中不仅有相当的数量,而且还在直接、间接地参与教育子女活动,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成员。
二、老年人隔代教育的原因
原因一:祖辈家长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原因二: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原因三: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原因四: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在中国当代,隔代教育占据主导并非偶然。一些上班族父母们会觉得,每天朝九晚五的日子很是辛苦,又忙又累,根本没时间照看孩子,就更没法腾出专门的时间教育孩子。可是,与自己带孩子麻烦多不一样,年轻一辈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看管实在是“方便实惠”多了,一方面时间腾出来了,另一方面也省下了把孩子“全托”给幼儿园的经济开支。
因为是亲人照顾孩子,年轻爸妈们可以相当放心,除此之外,作为“过来人”的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上驾轻就熟,还可以替自己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何乐而不为呢?祖辈们对于年轻爸妈表示理解,儿女工作辛苦,这的确是事实,能帮他们分担些就尽量多分担些,毕竟养过孩子了就会感受到抚养一个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了,再说还能享受天伦之乐。于是,越来越多的祖辈家长开始上岗“重操旧业”,给自己孩子的孩子当“爸妈”。
三、老年人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类型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
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四、老年人抚育隔辈人的心理简析
这一代老年人(以老干部为核心已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社会经历各有不同,但由于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吃过“读书无用论”的苦头,到中老年时期非常看重知识,无不在新生一代——接班人身上寄予无限希望。他们在心理上大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慈爱心理。一些人年轻时上山下乡,或亦工亦农,加上改革开放前生活艰苦,或多处于困苦奔波之中,晚年生活安定,特别是见到隔辈人,格外喜爱。出于长者的善良本性和对后代人的美好期望,他们都比较慈祥、和蔼、宽厚、耐心。遇有孩子“闯祸”或顽皮,也能耐着性子体谅、宽容和疏导。他们把第三代人看成是希望的种子,治国齐家的“宝贝”,倍加爱护和培植。老年人这种心理,也与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爱抚幼儿的礼仪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有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年人的慈幼心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二)补偿心理。一些人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条件关照孩子,或无暇顾及孩子,或不善于教养子女,晚年忆起颇以为是人生憾事。如今国家兴旺,生活变好,自身又阅历深广,新的条件唤起他们在隔辈人身上补偿的欲念,现实生活处境越好,补偿的心理越强烈。有的千方百计努力培育孩子成才,有的尽善尽美给予充足的物质待遇,使孙男孙女的吃、穿、学、用,无不超出自己儿女当年的水平,以此来弥补以往的不足,慰平精神上的欠缺。所以,一般老年人虽年老体衰,但受补偿心理的支配,产生一种内动力。例如,内乡县城关镇县衙居委会一位退休老干部,省吃俭用,把孙子上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的全部费用都包了下来,还拿出上万元钱买图书办家庭学习室,辅助晚辈(包括儿子、儿媳)学习;许多老年人热心接送、护守孙男孙女上音乐班、外语班等。这些都是这种补偿心理的具体表现。补偿心理使老年人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肯于在精神和物质上不惜成本“投资”,不辞辛苦操劳,以达到自我完美的精神境界。 (三)拒老心理。这一代老年人,多数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所以到了老年仍自信不减当年,年老不服老。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虽然服从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心理上的矛盾是很自然的:他们不甘寂寞,一部分人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咨询职务,多数人则根据所处的家庭地位,转向热心家庭教育、培养第三代方面来。一些老年人一方面为儿女着急,替他们管教孩子,减轻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干事创业;一方面替孩子着想,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任劳任怨,将心血倾注在孙男孙女身上。
不服老心理显示了老年人精神上的青春活力和价值观,以及他们那种“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高尚情操。
(四)自慰心理。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生活的变化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为消除孤寂,有的在家养鱼养花;有的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更主要的是喜欢和天真无邪的孩童亲近、交往和相伴,在抚育的孩子日益健康、活泼成长当中,内心感到快慰,精神有了寄托,驱散社会地位改变后的消极情绪,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五)返童心理。一些人到了老年,尤其在同晚辈相依相伴的生活中,性情、语言和处事待人,往往像儿童似的单纯、稚气,变成俗话说的“老小孩”、“老天真”。老年人这种回归心理和带有稚趣的精神状态,多半是由于他们摆脱了某些偏见,对人生有个净化的认识的结果。这种返童心理使他们乐于接近和结伴儿童,也让孩子乐于接近、模仿和尊重老年人,彼此在乐融融的气氛中相互影响,各得其乐。
当然,也有个别不愿看管孩子的老年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多了一代人,多了一层关系”的顾虑,怕处不好三代人的关系。也有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以前吃苦受累把子女养大成人,娶妻生子,任务就算完成了,不能再做牛做马包养第三代人了。这样的只图省心、安闲度日的老年人的心理也是合乎隋理的,无可非议的。
上述的老年人在隔辈人身上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种种心理反映,主要表明当代老年人有强烈的爱晚辈的感情,以及与理想紧密相关的培育第三代的责任感。正确地认识和发展老年人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会推动老年人更好的发挥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多方面的优势。
五、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由于我国老年人在抚育隔辈人方面具有的健康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积极因素,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般年轻父母尚不能完全具备的教育条件。老年人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有好的教育传统。老年人都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难困苦的岁月磨练,经历过艰苦创业的岁月。即使退休了,依然思想觉悟,为人正派,作风严谨,特别是他们热爱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养成了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的品德和克已奉公、守法爱国的观念。他们还把传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习俗中“敬老”、“慈幼”、“尊师”、“礼让”、“谦逊”、“慎独”、“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继承下来。
对于这些好的道德风尚和传统家规。老年人一向当成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还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儿孙。如果我们努力发扬传统,使老年人在传播优良传统,发挥楷模作用,影响教育下一代方面起更大作用,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有高度的责任感。老一辈人都有一部光荣的历史: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高度负责,无私奉献。退休后,岗退心未退,在补偿、不服老心理的支配下,更把教育第三代的工作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有许多老干部在处理家庭、子女问题上严以律己,不搞特殊,给儿女做出榜样。有些老年人以“教不严,师之惰”为信条,对儿孙严格要求和管教。出于对未来人才的责任感,甚至信不过儿女,怕他们惯孩子。可见,事实上并非像社会上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老年人都溺爱孩子”,倒是有些年轻父母对孩子溺爱过甚。
老年人对教育隔辈人的负责精神,还表现在主动性上面。如生活中竟出现婆家、娘家两家老人争抢看管小孙子的事情,都唯恐对方不如自己教育得好。还有的老人为了教育好孩子,坚持跟踪观察,做孩子成长日记或教育笔记。老年人的责任感,使家庭教育正常化,避免和克服了放任自流的缺点。
(三)有深厚的爱。老年人由于家族血缘和第三代的关系,以及慈爱心理的支配,一般都对晚辈特别疼爱、体贴,感情深厚,关怀备至,恨不能将自己的全部余热无保留地献给孩子。这种挚爱的感情,促使他们精心培育晚辈,在辛劳中感到快乐。
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心理基础。老年人强烈的挚爱意识,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在爱的情感熏陶下,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学会爱别人,爱老年人,听从老年人的教导。
(四)有知识和经验。老年人是“过来的人”,像一部活的教科书,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有人生教训,如做父母、抚育子女、学习、劳动、做人等等。这些付出血汗代价得来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懂得应当怎样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好每一步,也使他们在反复比较和实践检验中,学会使用示范法、鼓励法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还能在家庭成员问起引导、协调作用,使儿女在教育下一代时少走弯路。还有,人们有了种种知识和经验,晚年便产生一种传人的愿望。这种心愿推动老年人(特别是具有某种特殊技艺的老年人)非常热心辅导和教育晚辈学习。
(五)有充裕的时间。老年人退休后没有工作、会议负担,社会活动和交往明显减少,有足够的时间任意支配,这是所有在职的家长难以相比的。他们可以充分接触、观察和了解孩子,可以做各种开发智力的游戏活动,可以带孩子户外散步、参观、游览,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还可以辅导孩子学习,检查作业,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等等。时间,给予老年人抚育隔辈人最充足的条件,也预示了老年人的生命里程。这些老年人很明白时间的可贵,便能够利用同儿孙相处相倚中对他们抓紧施以良好的教育。
老年人在教育上还有一些优势,如家庭中的尊长地位、涵养性等。 正确认识和发挥这些优势,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使隔辈人得到受敬重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抚爱教育,全面成长;一方面又会使老年人从中受到鼓舞,得到乐趣和精神安慰,对家庭,对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老年人在教育隔辈人中的弊端
老年人受旧教育和旧观念的影响,以及某些习惯势力的束缚,直到老年,身上仍保留某些陈旧、落后的东西。这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是需要儿女们理解和体谅的,但在第三代的教育问题上,就需要指出其消极影响,注意防止和克服。
(一)老年人在教育隔辈人中的弱点
1.溺爱。溺爱恐怕是隔代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了。一个6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但脾气却可用“暴躁”来形容。在长辈面前不讲礼貌用语,在幼儿园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想要什么得不到满足时,就边哭边闹大喊大叫并且乱摔东西。如果使尽所有招数,要求还得不到满足,小女孩甚至还会“发狠”打人和咬人……这一幕幕让人咂舌的现象,让小女孩的父母叫苦不迭。女孩名叫甜甜(化名),爸爸妈妈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平时对女儿的生活和教育少有问津,带甜甜的重任都落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老两口把她视作掌中宝,对孙女有求必应。甜甜妈妈罗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女儿越来越懒,穿衣、及时疏导,正确矫治,不但不成才,甚至难成人。
七、扬长避短发挥余热促进家庭教育上台阶
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是人数多,素质好,处境优越,不可等闲视之的教育力量。在职的或已离退休的老年人,虽然身体渐老,却都有一个可靠的、安乐的晚年。这是由于他们生活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优越社会环境决定的。因此,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是健康的、乐观的和充满希望的。
他们有许多精神财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掘这些财富,发挥这些优势继续为“四化”、为教育事业服务,不仅符合我国老龄问题宏观上的战略方针,也符合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和愿望。
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在国家人力、财力尚有困难,托幼事业和初等教育尚不够完善,还不可能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我国从各方面挖掘潜力,为改革教育创造条件。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在不影响老人健康的情况下,妥善和充分地发挥老年人的优势作用,老少合作,使家庭与学校(幼儿园)协调一致做好第三代的培育工作,尤其具有实际意义。老年人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掘,老年人的奉献精神值得发扬。
至于老年人在教育晚辈上的弱点,虽然并不是主流,但却不容忽视。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经过主客观的努力,这些弱点将会不断得到克服。
笔者以为:第一,老年人要本着“老有所学”的精神,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扬长补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继续自我完善,与子孙共成长。第二,子女们要在“敬老”和理解老人的前提下,采取示范感化、民主谈心、婉言奉劝的方式进行帮助。第三,社会上则应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咨询等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宣传教育。第四,建立老年教育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讲座、观摩。如内乡县老干部局定期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大学”和“家长学校”,内乡县的中小学校,甚至连一些幼儿园也定期开办“家长会”,特设“老年班’’,专门开设“少年儿童教育”必修课程,内乡县总工会组织举办“老年人教育子女讲座”,内乡县城关镇6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会也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开展老年人知识更新教育活动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普及教育科学知识工作,很有收效。
八、老年人隔代教育如何做到“三赢”
“隔代带孩子”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主要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会发生冲突,因此需要不断沟通。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不妨避开孩子,找个时间和老人好好谈谈,多与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协助子女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明天的投资。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帮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以弥补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自己工作再忙,事业再重,都不能忽视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1.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求同存异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家庭中每一位成员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形成育儿合力。
2.寻找合适的平衡点,理智控制感情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
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祖辈在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家庭生活中,心甘情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容易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所以,祖辈在养育孙辈时,关键是如何擅长用其长而避其短,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乐于当配角。
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父母应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能出了问题找老人
年轻父母有难处,祖辈们也有苦衷。在养育孩子方面,老人绝非主体。父母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动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不能过分依赖自己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就不能再来,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4.加强聆听和理解,多沟通避免冲突
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听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何优劣,从源头抓起。多渠道多方式地沟通,避免产生正面冲突。祖父母认为父母没有经验,所以对父母的做法感到质疑。父母可以用事实说明,也可以通过身边人的交流加以间接影响,例如多与祖父母的好友交流,传播育儿知识,再通过他们将育儿知识教给祖父母,这种间接传播法,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最好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发生冲突。宝宝虽小,但他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就会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另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那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对他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乡县委党史研究室、内乡县妇联、内乡县公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