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教师的只有上好课,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对我们说过的话,如果要用书面语来概括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执教者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审视和思索,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结合教学理论与实际学情,对已发生的不可逆的教学现实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剖析。这种剖析是先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别人听自己讲一堂课的收获,比自己听别人讲一堂课的收获要更大,是因为前者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
若想上好一堂课就应该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我认真阅读较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等,汲取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寻求可借鉴的教法。经过努力,我渐渐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要灵活。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随着新教学理论、新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有很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教学观念总是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其弊端有: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课堂教学难以超越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们都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往往我们却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
新课程还提出要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好奇和渴望,让学生有工夫看这种“难书”!
三、教学内容限于课本
教师在教好课文的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是,谁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们不敢超越课本。
四、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分量,但在实际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的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瘪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地、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写不出好作文?
五、过于依赖教学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分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自由理解。
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0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就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笨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的新理念就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力度不够、课堂教学难于超越、教学内容限限于课本、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过于依赖教学教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步前进。语文课堂就会在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沃土。
若想上好一堂课就应该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于是我认真阅读较多的语文专业报刊杂志等,汲取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寻求可借鉴的教法。经过努力,我渐渐地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要灵活。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来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改革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随着新教学理论、新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感到自己所谓的好课标准有很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教学观念总是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归纳起来,其弊端有:
一、德育滲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课堂教学难以超越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课后能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们都明白,超越课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往往我们却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只知道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课本上的知识。
新课程还提出要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名著充满好奇和渴望,让学生有工夫看这种“难书”!
三、教学内容限于课本
教师在教好课文的基础上,超越课本,收集课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是,谁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们不敢超越课本。
四、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分量,但在实际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造成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的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瘪的叙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地、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写不出好作文?
五、过于依赖教学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来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分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课文,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自由理解。
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0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就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笨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沮丧。新课程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不同,只要遵循新课程的新理念就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力度不够、课堂教学难于超越、教学内容限限于课本、作文教学流于形式、过于依赖教学教参、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步前进。语文课堂就会在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