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磨”课过程:“试教——调整——互助——调整——执教——反思”,让人真切感受到变更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能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根据这一理念,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蝴蝶,想通过学生观察蝴蝶的翅膀活动悟出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上下、左右一樣”,“对折会重合”。可试教后却发现,这只是教者的主观愿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低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体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观察到的只是这几只蝴蝶整体外形的美,对局部形态特征缺少发现、思考,因而下一环节的“拼一拼”、“说一说”对称图形特征和第二个板块的“剪一剪”中的讨论剪法等训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在试教中将学生的思维强拉到“发现”蝴蝶翅膀的对称特点,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没有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提升。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又作了调整:
[课件出示情境]画面中有花、草、树,重要的是蝴蝶。
师: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蝴蝶)
师:今天我们要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它。
[播放蝴蝶翅膀上下、左右活动的特写镜头]
师:仔细观察蝴蝶的特写镜头,说它的一对翅膀上怎样活动的?(张开合拢)
师:蝴蝶翅膀张开和合拢时各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就能发现蝴蝶翅膀“上下、左右一样”、“对折起来会重合”这一特点,于是对称图形特征的揭示水到渠成了。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采用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和互动。
二、自主参与,经历探究过程。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探究性学习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因此,在巩固对称图形板块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在学生的练习第一题中已找过了对称图形,当第三题重复出现材料袋中找对称图形时,课堂上就显得耗时、低效。第二次试教便作了调整:在现有的△、□、□、○四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折对称轴,这样,“不同的几何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不同”这个知识点已基本落实。第二次试教虽然非常顺畅,但细细一想这两个环节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一调控下的活动,从“拼一拼”、“剪一剪”到“发现对称轴”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也参与“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活动,但教师主体活动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思维结果大致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学生往往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这无疑是“替蝶破茧”,免去了运动,扼杀了灵性,取消了拼搏,结果蝶体孱弱,反倒害死了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再说,这样的预设整堂课显得量多、细碎,使活动匆匆而过。于是第三次教学时,又重新设计了“找对称图形”这一环节。
生:(取出材料袋,袋中装有实物图片蜻蜓、飞机、天安门、香蕉和几何形体△、□、○、□)。
师:请找出材料袋中的对称图形,并说出方法和理由。
(生独自或小组合作活动后反馈交流。)
生1:这些图形中,只有香蕉不是对称图形。
生2:有意见,用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对称图形,我把这些图片都对折了一下,除了香蕉和平行四边形不能重合外,其他的对折都能重合,所以香蕉和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都说实践出真知,难道你们就不想研究一下吗?
(这时,大部分学生开始折平行四边形。一会儿,平行四边形被学生否认。)
师:你们对其他图形还有研究吗?
(学生又开始折其他图形。)
生3:老师,你看,这个正方形我折了四次,每次折后我都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所以不管从哪边看,正方形都是对称图形。
生4:长方形也是对称的,我把这图形上下、左右各对折一次,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也一样。
师:小朋友们真会发现,这些折痕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小图形,我们把这条折痕起个名字就叫“对称轴”。
生3:刚才,我把正方形折了四次,出现四条折痕,这么说正方形就有四条对称轴。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关于对称轴,在其他图形中,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5:蜻蜓、飞机、天安门有一条对称轴。
生6:我想说的是三角形,刚才我折了折,可以折出三条对称轴,但我发现我们文具盒里的一个三角尺有一条对称轴,而另一个三角尺却没有对称轴。(学生边说边出示三角尺)
师:你真了不起!能联系周边事物进行研究,很有价值。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7:圆有很多条对称轴。
师:(故作疑惑)是吗?
生:是的。因为圆不管朝哪边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半圆都是一样的。
师:(随即课件演示)。
生:(众生投去敬佩的目光)。
三、体验成功,感受探究乐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对称图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空间,获得了自主探究的权利,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三次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教学观念的差异。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知识发展过程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磨”课过程:“试教——调整——互助——调整——执教——反思”,让人真切感受到变更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能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根据这一理念,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蝴蝶,想通过学生观察蝴蝶的翅膀活动悟出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上下、左右一樣”,“对折会重合”。可试教后却发现,这只是教者的主观愿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低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体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观察到的只是这几只蝴蝶整体外形的美,对局部形态特征缺少发现、思考,因而下一环节的“拼一拼”、“说一说”对称图形特征和第二个板块的“剪一剪”中的讨论剪法等训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在试教中将学生的思维强拉到“发现”蝴蝶翅膀的对称特点,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没有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提升。于是在第二次试教中,又作了调整:
[课件出示情境]画面中有花、草、树,重要的是蝴蝶。
师: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蝴蝶)
师:今天我们要以数学的角度去研究它。
[播放蝴蝶翅膀上下、左右活动的特写镜头]
师:仔细观察蝴蝶的特写镜头,说它的一对翅膀上怎样活动的?(张开合拢)
师:蝴蝶翅膀张开和合拢时各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就能发现蝴蝶翅膀“上下、左右一样”、“对折起来会重合”这一特点,于是对称图形特征的揭示水到渠成了。可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采用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和互动。
二、自主参与,经历探究过程。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探究性学习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因此,在巩固对称图形板块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在学生的练习第一题中已找过了对称图形,当第三题重复出现材料袋中找对称图形时,课堂上就显得耗时、低效。第二次试教便作了调整:在现有的△、□、□、○四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折对称轴,这样,“不同的几何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不同”这个知识点已基本落实。第二次试教虽然非常顺畅,但细细一想这两个环节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一调控下的活动,从“拼一拼”、“剪一剪”到“发现对称轴”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也参与“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活动,但教师主体活动的痕迹十分明显。在这样的设计中,思维结果大致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学生往往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这无疑是“替蝶破茧”,免去了运动,扼杀了灵性,取消了拼搏,结果蝶体孱弱,反倒害死了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再说,这样的预设整堂课显得量多、细碎,使活动匆匆而过。于是第三次教学时,又重新设计了“找对称图形”这一环节。
生:(取出材料袋,袋中装有实物图片蜻蜓、飞机、天安门、香蕉和几何形体△、□、○、□)。
师:请找出材料袋中的对称图形,并说出方法和理由。
(生独自或小组合作活动后反馈交流。)
生1:这些图形中,只有香蕉不是对称图形。
生2:有意见,用对折的方法可以找出对称图形,我把这些图片都对折了一下,除了香蕉和平行四边形不能重合外,其他的对折都能重合,所以香蕉和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都说实践出真知,难道你们就不想研究一下吗?
(这时,大部分学生开始折平行四边形。一会儿,平行四边形被学生否认。)
师:你们对其他图形还有研究吗?
(学生又开始折其他图形。)
生3:老师,你看,这个正方形我折了四次,每次折后我都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所以不管从哪边看,正方形都是对称图形。
生4:长方形也是对称的,我把这图形上下、左右各对折一次,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也一样。
师:小朋友们真会发现,这些折痕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小图形,我们把这条折痕起个名字就叫“对称轴”。
生3:刚才,我把正方形折了四次,出现四条折痕,这么说正方形就有四条对称轴。
师:你的理解非常正确。关于对称轴,在其他图形中,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5:蜻蜓、飞机、天安门有一条对称轴。
生6:我想说的是三角形,刚才我折了折,可以折出三条对称轴,但我发现我们文具盒里的一个三角尺有一条对称轴,而另一个三角尺却没有对称轴。(学生边说边出示三角尺)
师:你真了不起!能联系周边事物进行研究,很有价值。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7:圆有很多条对称轴。
师:(故作疑惑)是吗?
生:是的。因为圆不管朝哪边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半圆都是一样的。
师:(随即课件演示)。
生:(众生投去敬佩的目光)。
三、体验成功,感受探究乐趣。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对称图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主动探究的空间,获得了自主探究的权利,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三次教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者不同的处理方法折射出教学观念的差异。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知识发展过程以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