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5G技术、人工智能的兴起给学校传统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未来学校教育是什么样子?未来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笔者从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谈起,着力提升人工智能所不能为的未来教师五个方面的素养,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未来教育;人工智能;亲和力;创新力;研究力;组织力;艺术感染力
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让教育这个行业和教师这个职业显得有点岌岌可危,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挑战。2017年智能机器人“沃森”从美国来华,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为21个患者进行诊断,诊断成功率超过了90%,其效率和成功率都远远超过了人类专家。有人预测说:未来10年人类将有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中教师就赫然在列。教师如何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育该做怎样的调整?在无限的期盼与迷茫中,未来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遥不可及、远在天边,却又这般的实实在在、令人期待、触手可及。
一、追溯教育原来的纯真朴实
知晓历史,方能洞察未来。学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耳提面命的前学校阶段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其教育过程完全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最初就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典型的如“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那时虽然有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学校教育这种形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在父系氏族末期出现了“成均”和“庠”,这被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雏形。随着社会分工的继续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序”“校”产生了。序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校是设在地方的学校,其教学内容最初均与军事目的相关。
二、理清现代教育的功过是非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劳动者需要接受更多系统的、实用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工业大生产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应运而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制为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然而,现代学校制度却有工业革命带来的“胎里毛病”。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个性迥异、能力不一的人。让学生学得累、学得苦,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
三、遥想未来教育在变中求进
(一)转变观念,人机共存。人机和谐共存,教师转变观念,未来的人类将会借助于智能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强大。未来的学习也将是人机共存的状态,那些烦琐、重复的学习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的教师需要娴熟地运用人工智能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正視人工智能的存在,要承认人工智能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学习对人工智能的操控、理解和运用,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为我排忧、为我解难,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二)扬我所长,避己之短。为机器人之不能为,是未来教师的强项。怀特海曾说过: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教育的情感性、互动性、生成性正是教师这个职业不能消亡的根本原因。但是,得为此做些小小的改变。
一是提高亲和力,改变以态度为先。人工智能似乎是无所不能,但它的软肋就是不可能完全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而人天生就具备情感交流的本能与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提高亲和力,让自己积极而富有正能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容易被未来教育所接受。
二是提高创新力,改变以创新为主。人工智能的软肋还在于不可能具有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创新教学方式,避免一成不变和千篇一律,人工智能、5G技术条件下带来的随处可学、随时可学的网络教学方式更易于被未来教育对象所接受;创新教学的内容,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繁琐,让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创新教学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每天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些新意。
三是提高研究力,改变以课程为重。将一个个封闭的学校教育“孤岛”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结成学习中心,“环岛”是未来学校教育变革的一大主流趋势。“环岛”的开放性、学习的全天侯等特点对未来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大胆地预测,未来的优秀教师必定是优质课程的创建者、输出者,在全开放的学习状态下,凭借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就可以判定课程是否优质,教师是否优秀。
四是提高组织力,改变以管理为要。面对具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习者,凭借其自我管理就足可以完成学习。但是对于学习意愿不强,又是必修的课程,如国家课程的实施,这时除了优质的课程输出,还必须要有优质的组织管理。对于不能提出优质课程资源的教师,提高其课程学习的组织力是另一条走向未来“优秀”教师的道路。助学教师是伴随网络课程资源兴起后的一个全新的角色,做好助学教师亦大有可为。
五是提高艺术感染力,改变以艺术为美。“艺术是愉悦的沟通,使世界宁静的良药,艺术是和科学是同等重要的东西,它们共同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和每一个人的灵魂。”艺术是美的源泉,艺术教育让人发现真善美,艺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得艺术学科的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这不仅是人工智能不可及的能力,更是未来教师必备的素养。
未来有多远?未来就在脚下。未来有多久?未来就是下一秒。未来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润物无声的细小变化。关注未来,需要我们倾情而敏感,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未来来自今天,改变始于现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2]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
关键词:未来教育;人工智能;亲和力;创新力;研究力;组织力;艺术感染力
人工智能的高歌猛进让教育这个行业和教师这个职业显得有点岌岌可危,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挑战。2017年智能机器人“沃森”从美国来华,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为21个患者进行诊断,诊断成功率超过了90%,其效率和成功率都远远超过了人类专家。有人预测说:未来10年人类将有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中教师就赫然在列。教师如何适应未来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教育该做怎样的调整?在无限的期盼与迷茫中,未来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遥不可及、远在天边,却又这般的实实在在、令人期待、触手可及。
一、追溯教育原来的纯真朴实
知晓历史,方能洞察未来。学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耳提面命的前学校阶段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其教育过程完全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最初就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典型的如“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那时虽然有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学校教育这种形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在父系氏族末期出现了“成均”和“庠”,这被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雏形。随着社会分工的继续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序”“校”产生了。序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校是设在地方的学校,其教学内容最初均与军事目的相关。
二、理清现代教育的功过是非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劳动者需要接受更多系统的、实用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工业大生产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应运而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制为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然而,现代学校制度却有工业革命带来的“胎里毛病”。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个性迥异、能力不一的人。让学生学得累、学得苦,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
三、遥想未来教育在变中求进
(一)转变观念,人机共存。人机和谐共存,教师转变观念,未来的人类将会借助于智能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强大。未来的学习也将是人机共存的状态,那些烦琐、重复的学习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的教师需要娴熟地运用人工智能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正視人工智能的存在,要承认人工智能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学习对人工智能的操控、理解和运用,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为我排忧、为我解难,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二)扬我所长,避己之短。为机器人之不能为,是未来教师的强项。怀特海曾说过: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教育的情感性、互动性、生成性正是教师这个职业不能消亡的根本原因。但是,得为此做些小小的改变。
一是提高亲和力,改变以态度为先。人工智能似乎是无所不能,但它的软肋就是不可能完全具有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而人天生就具备情感交流的本能与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提高亲和力,让自己积极而富有正能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容易被未来教育所接受。
二是提高创新力,改变以创新为主。人工智能的软肋还在于不可能具有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创新教学方式,避免一成不变和千篇一律,人工智能、5G技术条件下带来的随处可学、随时可学的网络教学方式更易于被未来教育对象所接受;创新教学的内容,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繁琐,让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创新教学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每天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些新意。
三是提高研究力,改变以课程为重。将一个个封闭的学校教育“孤岛”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结成学习中心,“环岛”是未来学校教育变革的一大主流趋势。“环岛”的开放性、学习的全天侯等特点对未来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大胆地预测,未来的优秀教师必定是优质课程的创建者、输出者,在全开放的学习状态下,凭借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就可以判定课程是否优质,教师是否优秀。
四是提高组织力,改变以管理为要。面对具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习者,凭借其自我管理就足可以完成学习。但是对于学习意愿不强,又是必修的课程,如国家课程的实施,这时除了优质的课程输出,还必须要有优质的组织管理。对于不能提出优质课程资源的教师,提高其课程学习的组织力是另一条走向未来“优秀”教师的道路。助学教师是伴随网络课程资源兴起后的一个全新的角色,做好助学教师亦大有可为。
五是提高艺术感染力,改变以艺术为美。“艺术是愉悦的沟通,使世界宁静的良药,艺术是和科学是同等重要的东西,它们共同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和每一个人的灵魂。”艺术是美的源泉,艺术教育让人发现真善美,艺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使得艺术学科的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这不仅是人工智能不可及的能力,更是未来教师必备的素养。
未来有多远?未来就在脚下。未来有多久?未来就是下一秒。未来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润物无声的细小变化。关注未来,需要我们倾情而敏感,需要我们关注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未来来自今天,改变始于现在。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2]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