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口译重要性的日益体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了口译课程,在借鉴一些有经验学校做法的同时,各地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适合自身的口译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口译研究所“4-S”和“五步法”这一口译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对口译课堂活动的指导意义,并探讨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4-S” “五步法” 口译教学
一、引言
曾几何时,口译教学还是北外、广外、上外、厦大等高校的专利,如今,更多高校意识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也将培养学生的翻译尤其是口译能力提上日程,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甚至掌握口译这一技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高校纷纷开设口译课程。在这股浪潮卷来之前,计量学院就率先建成了在杭高校第一所同声传译实验室,为口译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把口译教学作为外语学院的一个特色和亮点重点培养。此外,学校承办浙江省第一届口译研讨会,体现出了支持口译教学的坚定决心。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高校外语主管和教授口译的专家学者抓住这个难得的平台相互分享经验,探讨共同面对的问题,让大家对省内口译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根据张吉良(王恩冕:185)的分类,国内高校的口译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1.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2.口译证书考试辅导课程;3.外语专业必(选)修课;4.翻译(外语)院系的口译专业(方向)课程。”张吉良认为第三类是“国内口译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指的是口译方向的研究生,因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属于第三种情况。杨承淑(2005:32-33)认为这种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完成课程后,要能达到“为特定的对象(如企业、工商团体等)从事口译工作的水平”。这也就设定了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任务。
国内几所知名高校的口译教学时间长,业已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并总结出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厦大模式、广外的八化建设等,这些可贵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但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实际情况。新近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存在几大共同点:对口译的认识刚起步、外语并不是学校的强势学科等。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能基本适应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下文将重点介绍我们的做法。
二、“4-S”和“五步法”
我校外语系的学生大三开始分方向。口译方向的学生必修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译,其他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而大三下学期,口译方向的学生还需要修交替传译,以作为基础课的一个升级,并于大四上学期修同声传译,这是一个入门介绍课,口译的工作方式包括交传和同传,我们认为口译方向的学生应该对这两种工作方式都有所了解和接触。
我们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调整,不盲从领先的高校强调培养高级人才。邓建华(2008)认为:“高级翻译学院和翻译系的本科口译教学应以培养高级口译人才中的交替传译人才和中级口译人才为目标,而普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教学应以普及并提高大学生口译能力,努力培养初级口译人才为目标定位。”这个说法比较贴近大部分学校的真实情况,既提出了目标也避免了好高骛远。在总结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形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口译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口译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综合运用和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能从事一定的接待、外事等口译工作,另外,鼓励部分优秀学生继续往口译方向深造。当然,培养专业的口译员也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和目标,但这需要学生课程外的自身努力。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口译研究所总结教学经验,摸索出了“4-S”和“五步法”,该模式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上和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推广后获得广泛好评。
这个“4-S”分解开来就是Situated Simulated Standard Self-reflection。这里面第一点体现出学院对情境教学的重视。首先,同传实验室给所有进入教室的学生一种庄严感和一定程度的紧张压迫感,这是普通教室无法获得的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练习也不断体现了这点,下文会作详细解释。
Simulated,同样是这个教室能最大限度模拟出仿真的环境,让学生对口译实践活动有一个最真实的初步印象。
Standard,课堂的教学注重标准,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把口译课上成听力课或口语课,遵照循序渐进的方针,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题材训练为辅,配以大量真实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口译的全貌。
Self-reflection,这一点将会在五步法中进行解释。
五步法基本上总结了我们在口译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解和演示外的主要活动,下文将重点讲述五步法的内涵与相应的课堂活动。
第一步,热身活动:师生对练。这是口译训练中使用最普遍的方式,包括由老师口述和播放材料、学生做练习等形式,适用于刚开始口译课时给学生做热身,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练习产生适应性,做好一定的准备。
第二步,半真实情境:生生对练。我们在课堂上要求邻座的2—3位学生结成口译搭档,上课之外,课外还要经常结伴练习。而课堂的练习前期都是经过搭档互练再推向全班,以保证全体学生的练习量相当。之所以把这个阶段成为半真实,是因为讲话人是学生熟悉的人,不会有强烈的正式感和距离感,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同时,对方说的内容是无法预测的,这些特点就构成了半真实这一特殊情境。它在记忆、笔记、演讲和数字口译练习时应用特别多。
第三步,广播电视:实战训练。这个阶段开始于主要技能练习完毕后,老师准备各种真实的讲话音频或视频。操练方式可以是全程学生自己练习观赏,也可以是由老师掌握播放和停止。这个阶段,资料的选取非常重要,每年总理和外交部长的例会必不可少,练习类似材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可以让他们一睹国内一流译员的风采,为自己设定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此外,网络上的访谈节目也适合课堂教学。国内的节目若邀请到外宾,基本会配译员,而且译员的表现会参差不齐,一些还会出现职业译员应该避免的问题。这些正是最生动有效的教材,让学生感受好坏,也进一步明确合格译员的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把老师的实践材料带入课。这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总而言之,该阶段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这一步,学生也能明白:只有把各种口译技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再加上良好的素质和现场反应能力,才能成为成功的译员。这样更能让他们对真实口译的整个程序以及译员的角色和任务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步,真实情境:小组训练。在课堂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模拟会议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口译班的20—25名学生,5位一组,自拟话题或从老师提供的热点话题中选取,分工角色,一名主持人,1—2位中文发言人,1—2位英文发言人,以一周时间为准备期,讲话内容保密。带到课堂中时,老师从其余学生中随机抽取译员进行口译。其余学生作为记者团,在听完发言后可以任意提问相关问题。每位讲话者回答完4—5个问题后方可下台。根据经验,模拟会议,尤其是Q
关键词: “4-S” “五步法” 口译教学
一、引言
曾几何时,口译教学还是北外、广外、上外、厦大等高校的专利,如今,更多高校意识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也将培养学生的翻译尤其是口译能力提上日程,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甚至掌握口译这一技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高校纷纷开设口译课程。在这股浪潮卷来之前,计量学院就率先建成了在杭高校第一所同声传译实验室,为口译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把口译教学作为外语学院的一个特色和亮点重点培养。此外,学校承办浙江省第一届口译研讨会,体现出了支持口译教学的坚定决心。研讨会上,来自全省各地高校外语主管和教授口译的专家学者抓住这个难得的平台相互分享经验,探讨共同面对的问题,让大家对省内口译教学和研究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根据张吉良(王恩冕:185)的分类,国内高校的口译课程可以大致分为四类:“1.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2.口译证书考试辅导课程;3.外语专业必(选)修课;4.翻译(外语)院系的口译专业(方向)课程。”张吉良认为第三类是“国内口译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指的是口译方向的研究生,因而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属于第三种情况。杨承淑(2005:32-33)认为这种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完成课程后,要能达到“为特定的对象(如企业、工商团体等)从事口译工作的水平”。这也就设定了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任务。
国内几所知名高校的口译教学时间长,业已形成了独特的系统,并总结出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厦大模式、广外的八化建设等,这些可贵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但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实际情况。新近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存在几大共同点:对口译的认识刚起步、外语并不是学校的强势学科等。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能基本适应自身情况的教学模式。下文将重点介绍我们的做法。
二、“4-S”和“五步法”
我校外语系的学生大三开始分方向。口译方向的学生必修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译,其他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而大三下学期,口译方向的学生还需要修交替传译,以作为基础课的一个升级,并于大四上学期修同声传译,这是一个入门介绍课,口译的工作方式包括交传和同传,我们认为口译方向的学生应该对这两种工作方式都有所了解和接触。
我们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调整,不盲从领先的高校强调培养高级人才。邓建华(2008)认为:“高级翻译学院和翻译系的本科口译教学应以培养高级口译人才中的交替传译人才和中级口译人才为目标,而普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教学应以普及并提高大学生口译能力,努力培养初级口译人才为目标定位。”这个说法比较贴近大部分学校的真实情况,既提出了目标也避免了好高骛远。在总结实际的基础上,我们形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口译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口译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使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综合运用和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能从事一定的接待、外事等口译工作,另外,鼓励部分优秀学生继续往口译方向深造。当然,培养专业的口译员也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和目标,但这需要学生课程外的自身努力。
在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口译研究所总结教学经验,摸索出了“4-S”和“五步法”,该模式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上和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推广后获得广泛好评。
这个“4-S”分解开来就是Situated Simulated Standard Self-reflection。这里面第一点体现出学院对情境教学的重视。首先,同传实验室给所有进入教室的学生一种庄严感和一定程度的紧张压迫感,这是普通教室无法获得的效果;其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练习也不断体现了这点,下文会作详细解释。
Simulated,同样是这个教室能最大限度模拟出仿真的环境,让学生对口译实践活动有一个最真实的初步印象。
Standard,课堂的教学注重标准,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把口译课上成听力课或口语课,遵照循序渐进的方针,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题材训练为辅,配以大量真实材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口译的全貌。
Self-reflection,这一点将会在五步法中进行解释。
五步法基本上总结了我们在口译课堂上除了教师讲解和演示外的主要活动,下文将重点讲述五步法的内涵与相应的课堂活动。
第一步,热身活动:师生对练。这是口译训练中使用最普遍的方式,包括由老师口述和播放材料、学生做练习等形式,适用于刚开始口译课时给学生做热身,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练习产生适应性,做好一定的准备。
第二步,半真实情境:生生对练。我们在课堂上要求邻座的2—3位学生结成口译搭档,上课之外,课外还要经常结伴练习。而课堂的练习前期都是经过搭档互练再推向全班,以保证全体学生的练习量相当。之所以把这个阶段成为半真实,是因为讲话人是学生熟悉的人,不会有强烈的正式感和距离感,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同时,对方说的内容是无法预测的,这些特点就构成了半真实这一特殊情境。它在记忆、笔记、演讲和数字口译练习时应用特别多。
第三步,广播电视:实战训练。这个阶段开始于主要技能练习完毕后,老师准备各种真实的讲话音频或视频。操练方式可以是全程学生自己练习观赏,也可以是由老师掌握播放和停止。这个阶段,资料的选取非常重要,每年总理和外交部长的例会必不可少,练习类似材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而且可以让他们一睹国内一流译员的风采,为自己设定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此外,网络上的访谈节目也适合课堂教学。国内的节目若邀请到外宾,基本会配译员,而且译员的表现会参差不齐,一些还会出现职业译员应该避免的问题。这些正是最生动有效的教材,让学生感受好坏,也进一步明确合格译员的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把老师的实践材料带入课。这最真实,也最有说服力。总而言之,该阶段要求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这一步,学生也能明白:只有把各种口译技能融会贯通,熟练运用,再加上良好的素质和现场反应能力,才能成为成功的译员。这样更能让他们对真实口译的整个程序以及译员的角色和任务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步,真实情境:小组训练。在课堂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模拟会议形式。一般来说,一个口译班的20—25名学生,5位一组,自拟话题或从老师提供的热点话题中选取,分工角色,一名主持人,1—2位中文发言人,1—2位英文发言人,以一周时间为准备期,讲话内容保密。带到课堂中时,老师从其余学生中随机抽取译员进行口译。其余学生作为记者团,在听完发言后可以任意提问相关问题。每位讲话者回答完4—5个问题后方可下台。根据经验,模拟会议,尤其是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