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1986~2005年,这二十年来的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状况、发展原因进行了综述,旨在明确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发展历程,认清发展优势,为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平稳、高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省 奶牛业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dairy cow industry industry from 1986 to 2005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Wei Yin Yuanhu Liu Zigang Han Yongshe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 and reasons of dairy cow industry from 1986 to 2005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aiming to make clear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dairy cow industry’s placidity and speediness development.
Key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iry cow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66-03
1986~2005年,黑龙江省奶牛业呈现出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好形势,是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奶牛业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优势;另外还有国家、黑龙江省政府的政策扶持。本文总结1986~2005年这20年来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为更好的推进奶牛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1986~2005年黑龙江省奶牛业概况
从奶牛存栏头数看,1985年奶牛存栏25.8万头,到1999年达到68.6万头,14年增长42.8万头。而从1999年到2005年奶牛存栏由68.6万头,增长到164.3万头,6年增长95.7万头。在奶牛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奶牛品质也得到了提高。改良牛已基本淘汰,群体单产已由1999年以前的3.7吨,提高到2005年的4.8吨。年奶产量已由1985年的43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42.8万吨。而2005年更高达440.2万吨。黑龙江省的奶牛业不仅在全省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
注: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
经过20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奶牛存栏万头以上的市、县。其中,双城市奶牛存栏达22.3万头,肇东市达12.5万头,杜蒙自治县达11.8万头、安达市达11.7万头、富裕县达10万头、林甸县达6.5万头,达到 2~3万头的市县有甘南县、北安市、汤原县、泰来县、肇州县、阿城市、肇东县,达到万头的市县有海伦市、肇源县、铁力市、青冈县、龙江县、五常县、依安县、尚志县等。
2005年被全国列为奶牛存栏及年产奶量达到50万吨的十个地、市中,黑龙江省就占有5个。即哈尔滨市、大庆市、黑龙江垦区、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其中哈尔滨市的奶牛存栏量最大达到36.15万头,奶牛单产也最高达到5吨。
2.黑龙江省奶牛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1 地理优势。
二十年来,黑龙江省的奶牛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具有下述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从地理优势上看,黑龙江省与荷兰、丹麦、加拿大、美国北部各洲及日本的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在被称为“世界奶牛带”和“世界玉米带”的范围内,具有发展养牛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属寒温带,年平均气温在-2℃~3℃,夏季气温一般在20℃,气候冷凉适宜,适合奶牛生长发育和产奶,有利于发展奶牛业。从资源优势上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又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耕地数量多,草原面积多,发展奶牛业有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全省2005年实际播种耕地面积近1132.2万公顷,粮食作物产量高达3600万吨。并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为主,同时提供作物秸秆年产量近4500万吨。现有草原面积为650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主要植被西部为羊草,东部以小叶樟和五花草为主。为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2 市场优势。
全国人均GDP已达到1090美元,正处于消费快速增长期。以保鲜奶为例,1999年哈尔滨市场消费保鲜奶为30余吨,到2003年保鲜牛奶日消费量已达400吨。四年增长了12倍。2002年全国人均消费奶量仅为8.8公斤,这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1,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30。如按农业部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镇消费乳品达32公斤,农村达7公斤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可见国内市场拓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2.3 经济效益优势。
农民饲养1头年产奶5吨的奶牛,纯盈利可达3000~4000元,相当于种3公顷粮食的收入。一般农村一个四口之家饲养8~10头奶母牛,年人均收入就可达8000元。发展奶牛业,不仅富民、同时还能增加市、县的财政收入。双城市仅雀巢乳品公司一个企业2004年就上缴税金达2.7亿元,占全市财政的50%。
2.4 政策优势。
上述3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全省奶牛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奶牛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黑龙江省视察,当视察到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听取工作汇报时,提出了“黑龙江省到2000年奶牛要发展到100万头”的要求。从此,黑龙江省更加重视奶牛业的发展,把发展奶牛业,做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
1986~1990年,主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农民在奶牛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调动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加快了对奶牛业的发展。这一期间,贯彻实行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以户养奶牛为主的方针。国营和集体奶牛场落实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运用国营和集体的力量,扶持群众养奶牛,还采取低息货款、划分饲料地,以奶换料等项政策,鼓励发展奶牛专业户,抓家庭奶牛场,出现了一批奶牛专业村。为了解决牛奶销售问题,很多市县采取“先插旗、后招兵”的办法。办起了一批乳品厂,起到了兴办一个乳品厂,带起周围一大片奶牛户的作用,解除了农民养奶牛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从1985年到1990年,全省奶牛存栏由25.8万头增加到54万头。奶牛专业户由1.2万户增到3.37万户。全省乳品厂已发展到113处。1989年,曾出现饲料涨价幅度过高,养牛效益下降,拖欠鲜奶收购款等问题,一度挫伤了养牛农户的积极性,奶牛存栏量增幅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9年11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奶牛生产滑坡问题的紧急通知,调整了饲料与鲜奶的价格,扭转了奶牛生产滑坡的局面。
1990~2000年,主要是通过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全面推行奶牛提高群单产综合技术,推动奶牛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水平,使其在畜牧业支柱产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1997年,省畜牧局首先任尚啓义为组长组织科技处,省畜牧究所等单位组成工作组,到富裕县进行奶牛生产技术改造的试点工作。探讨出了运用组装配套的综合技术,并同发展奶牛专业户、场,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奶牛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根据这个经验,省畜牧局制定了以 “冻精配种,配合饲料,饲喂青贮、暖舍饲养”这四项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技术,用以提高奶牛群体单产水平。通过抓奶牛提高群体单产水平的综合配套技术,抓奶牛专业户、场和小区的发展,抓奶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把全省奶牛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奶牛存栏从1990年的54万头增加到2000年的69.8万头。鲜奶产量由101.7万吨,增加到154.3万吨。
2001年,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出台了《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又把黑龙江奶牛业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该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围绕农民增收为中心,实现富民强省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与体制创新,依托名牌支撑,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发展,以增加内涵为重点,采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奶业产业的规模和素质。计划到2005年的发展目标为:奶牛存栏达120万头,鲜奶产量达340万吨,奶牛单产由4吨提高到5吨。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12000吨。经过了五年的奋斗,截止2005年末,全省
奶牛存栏达164.3万头,鲜奶产量达440.2万吨,奶牛单产达4.8吨,圆满完成了上述任务目标。在奶牛良种、青贮利用、草原改良、奶源基地建设、奶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疫病控制与乳品安全、乳品加工能力倍增等七项工程上都取得明显成绩,初步形成了中部奶牛主产区、西部奶牛生产带和东部奶牛开发带的“一区两带” 的发展格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奶业市场经营行为,保护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奶站的合法权益,保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由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10月15日通过,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奶业生产收购、加工、服务、监督等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了发展全省奶业,有法可依、遵法进行。
奶牛业的发展也遵守一定的发展规律。20年来,有起有落,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政策扶持,饲养管理技术,奶类消费水平和饲料价格。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使黑龙江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奶户享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提高了投资者和奶户的积极性,这是奶牛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饲养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奶牛单产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奶类消费水平,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喝牛奶已不是奢侈享受,奶类市场潜力巨大,求大于供,促进奶牛业的发展。饲料价格的波动,是近几年影响养牛者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除以上因素外还有:资源(饲草,土地,水,人力,机械,牛只等);环境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全省奶牛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3.小结
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奶牛业场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以大力发展实施科技兴牧、搞活经济为方针,走出了一条自我规范、自我提高、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探索和研究新的奶牛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江泽民总书记发出的“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号召为指导,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技术转化工作,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我们要把握机遇,肯抓实干,继续推动我省奶牛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发展奶牛生产的几项重要措施 ,刘颖 ,黑龙江畜牧兽医[J],1986、10 ,13~15
[2] 试论畜牧业专业户适度规模经营,康宝中、王凡,黑龙江畜牧兽医[J],1991、9,33~34
[3] 黑龙江省年鉴[M] ,黑龙江年鉴社编,黑龙江年鉴社出版,2002年10月,第一版
[4] 黑龙江省年鉴[M] ,黑龙江年鉴社编 ,黑龙江年鉴社出版,2001年10月,第一版
[5] 黑龙江畜牧业综鉴(1986~1991)[M],黑龙江省畜牧局史志办公室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6] 黑龙江畜牧业综鉴(1991~1995)[M],黑龙江省畜牧局史志办公室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7] 中国奶业年鉴2006[M],奶业年鉴编辑部 编,中国农业部编辑出版,2006年10月,第一版
关键词:黑龙江省 奶牛业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dairy cow industry industry from 1986 to 2005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Wei Yin Yuanhu Liu Zigang Han Yongshe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 and reasons of dairy cow industry from 1986 to 2005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aiming to make clear the developmental course,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dairy cow industry’s placidity and speediness development.
Key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Dairy cow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66-03
1986~2005年,黑龙江省奶牛业呈现出全面、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好形势,是黑龙江省奶牛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于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奶牛业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优势;另外还有国家、黑龙江省政府的政策扶持。本文总结1986~2005年这20年来奶牛业的发展经验,为更好的推进奶牛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1986~2005年黑龙江省奶牛业概况
从奶牛存栏头数看,1985年奶牛存栏25.8万头,到1999年达到68.6万头,14年增长42.8万头。而从1999年到2005年奶牛存栏由68.6万头,增长到164.3万头,6年增长95.7万头。在奶牛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奶牛品质也得到了提高。改良牛已基本淘汰,群体单产已由1999年以前的3.7吨,提高到2005年的4.8吨。年奶产量已由1985年的43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42.8万吨。而2005年更高达440.2万吨。黑龙江省的奶牛业不仅在全省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
注: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
经过20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奶牛存栏万头以上的市、县。其中,双城市奶牛存栏达22.3万头,肇东市达12.5万头,杜蒙自治县达11.8万头、安达市达11.7万头、富裕县达10万头、林甸县达6.5万头,达到 2~3万头的市县有甘南县、北安市、汤原县、泰来县、肇州县、阿城市、肇东县,达到万头的市县有海伦市、肇源县、铁力市、青冈县、龙江县、五常县、依安县、尚志县等。
2005年被全国列为奶牛存栏及年产奶量达到50万吨的十个地、市中,黑龙江省就占有5个。即哈尔滨市、大庆市、黑龙江垦区、绥化市、齐齐哈尔市。其中哈尔滨市的奶牛存栏量最大达到36.15万头,奶牛单产也最高达到5吨。
2.黑龙江省奶牛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1 地理优势。
二十年来,黑龙江省的奶牛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具有下述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从地理优势上看,黑龙江省与荷兰、丹麦、加拿大、美国北部各洲及日本的北海道等奶牛发达国家和地区同处在被称为“世界奶牛带”和“世界玉米带”的范围内,具有发展养牛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黑龙江省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属寒温带,年平均气温在-2℃~3℃,夏季气温一般在20℃,气候冷凉适宜,适合奶牛生长发育和产奶,有利于发展奶牛业。从资源优势上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又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耕地数量多,草原面积多,发展奶牛业有充足的饲草、饲料资源。全省2005年实际播种耕地面积近1132.2万公顷,粮食作物产量高达3600万吨。并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为主,同时提供作物秸秆年产量近4500万吨。现有草原面积为650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500万亩,年产饲草800万吨,主要植被西部为羊草,东部以小叶樟和五花草为主。为黑龙江省奶牛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2 市场优势。
全国人均GDP已达到1090美元,正处于消费快速增长期。以保鲜奶为例,1999年哈尔滨市场消费保鲜奶为30余吨,到2003年保鲜牛奶日消费量已达400吨。四年增长了12倍。2002年全国人均消费奶量仅为8.8公斤,这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1,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30。如按农业部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镇消费乳品达32公斤,农村达7公斤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可见国内市场拓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2.3 经济效益优势。
农民饲养1头年产奶5吨的奶牛,纯盈利可达3000~4000元,相当于种3公顷粮食的收入。一般农村一个四口之家饲养8~10头奶母牛,年人均收入就可达8000元。发展奶牛业,不仅富民、同时还能增加市、县的财政收入。双城市仅雀巢乳品公司一个企业2004年就上缴税金达2.7亿元,占全市财政的50%。
2.4 政策优势。
上述3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力地推动全省奶牛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奶牛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黑龙江省视察,当视察到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听取工作汇报时,提出了“黑龙江省到2000年奶牛要发展到100万头”的要求。从此,黑龙江省更加重视奶牛业的发展,把发展奶牛业,做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
1986~1990年,主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农民在奶牛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调动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加快了对奶牛业的发展。这一期间,贯彻实行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以户养奶牛为主的方针。国营和集体奶牛场落实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运用国营和集体的力量,扶持群众养奶牛,还采取低息货款、划分饲料地,以奶换料等项政策,鼓励发展奶牛专业户,抓家庭奶牛场,出现了一批奶牛专业村。为了解决牛奶销售问题,很多市县采取“先插旗、后招兵”的办法。办起了一批乳品厂,起到了兴办一个乳品厂,带起周围一大片奶牛户的作用,解除了农民养奶牛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从1985年到1990年,全省奶牛存栏由25.8万头增加到54万头。奶牛专业户由1.2万户增到3.37万户。全省乳品厂已发展到113处。1989年,曾出现饲料涨价幅度过高,养牛效益下降,拖欠鲜奶收购款等问题,一度挫伤了养牛农户的积极性,奶牛存栏量增幅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9年11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当前奶牛生产滑坡问题的紧急通知,调整了饲料与鲜奶的价格,扭转了奶牛生产滑坡的局面。
1990~2000年,主要是通过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全面推行奶牛提高群单产综合技术,推动奶牛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水平,使其在畜牧业支柱产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1997年,省畜牧局首先任尚啓义为组长组织科技处,省畜牧究所等单位组成工作组,到富裕县进行奶牛生产技术改造的试点工作。探讨出了运用组装配套的综合技术,并同发展奶牛专业户、场,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奶牛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根据这个经验,省畜牧局制定了以 “冻精配种,配合饲料,饲喂青贮、暖舍饲养”这四项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技术,用以提高奶牛群体单产水平。通过抓奶牛提高群体单产水平的综合配套技术,抓奶牛专业户、场和小区的发展,抓奶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把全省奶牛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奶牛存栏从1990年的54万头增加到2000年的69.8万头。鲜奶产量由101.7万吨,增加到154.3万吨。
2001年,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出台了《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又把黑龙江奶牛业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该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围绕农民增收为中心,实现富民强省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与体制创新,依托名牌支撑,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发展,以增加内涵为重点,采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奶业产业的规模和素质。计划到2005年的发展目标为:奶牛存栏达120万头,鲜奶产量达340万吨,奶牛单产由4吨提高到5吨。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12000吨。经过了五年的奋斗,截止2005年末,全省
奶牛存栏达164.3万头,鲜奶产量达440.2万吨,奶牛单产达4.8吨,圆满完成了上述任务目标。在奶牛良种、青贮利用、草原改良、奶源基地建设、奶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疫病控制与乳品安全、乳品加工能力倍增等七项工程上都取得明显成绩,初步形成了中部奶牛主产区、西部奶牛生产带和东部奶牛开发带的“一区两带” 的发展格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奶业市场经营行为,保护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奶站的合法权益,保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由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10月15日通过,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奶业生产收购、加工、服务、监督等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了发展全省奶业,有法可依、遵法进行。
奶牛业的发展也遵守一定的发展规律。20年来,有起有落,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政策扶持,饲养管理技术,奶类消费水平和饲料价格。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使黑龙江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奶户享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提高了投资者和奶户的积极性,这是奶牛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饲养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奶牛单产提高,养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奶类消费水平,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喝牛奶已不是奢侈享受,奶类市场潜力巨大,求大于供,促进奶牛业的发展。饲料价格的波动,是近几年影响养牛者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除以上因素外还有:资源(饲草,土地,水,人力,机械,牛只等);环境和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全省奶牛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3.小结
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奶牛业场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以大力发展实施科技兴牧、搞活经济为方针,走出了一条自我规范、自我提高、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探索和研究新的奶牛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以江泽民总书记发出的“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号召为指导,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技术转化工作,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我们要把握机遇,肯抓实干,继续推动我省奶牛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发展奶牛生产的几项重要措施 ,刘颖 ,黑龙江畜牧兽医[J],1986、10 ,13~15
[2] 试论畜牧业专业户适度规模经营,康宝中、王凡,黑龙江畜牧兽医[J],1991、9,33~34
[3] 黑龙江省年鉴[M] ,黑龙江年鉴社编,黑龙江年鉴社出版,2002年10月,第一版
[4] 黑龙江省年鉴[M] ,黑龙江年鉴社编 ,黑龙江年鉴社出版,2001年10月,第一版
[5] 黑龙江畜牧业综鉴(1986~1991)[M],黑龙江省畜牧局史志办公室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6] 黑龙江畜牧业综鉴(1991~1995)[M],黑龙江省畜牧局史志办公室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7] 中国奶业年鉴2006[M],奶业年鉴编辑部 编,中国农业部编辑出版,200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