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维摩诘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校录研究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已整理的敦煌变文中,有一系列与《维摩诘经》相关的文字。据前贤的推测,全部的讲经文篇幅宏伟,已知篇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国家图书馆藏BDl5245(新1445)即为新发现的一种《维摩诘经讲经文》。该卷演绎《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文殊受命前往维摩诘处问疾的部分,内容与《文殊问疾第一卷》相接。本文据原卷迻录BDl5245(新1445)文字,并加以校注。
  关键词: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
  中国分类咓: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3-0067-06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在中国也流传甚广。其经文先后译出7次,存有大批的注疏。此外,敦煌经卷中还有多种演绎《维摩诘经》的讲经文。经过诸多前贤的整理研究,与《维摩诘经》有关的讲经文已在数量上小有规模。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辑录《维摩诘经讲经文》6种(分别是S.4571、S.3872、P.2122、P.2292、BD5394和P.3079、罗振玉《敦煌零拾》所载),另有《维摩碎金》(φ101)、《维摩诘所说经讲经文》(φ252)。《维摩诘经》凡三卷十四品,而现存的几种讲经文演绎的内容全部集中于前五品,即《佛国品》至《文殊师利问疾品》。郑振铎曾推测整部讲经文“总有三十卷以上的篇幅。周绍良《谈唐代民间文学》则认为“至少当在六十卷以上”。项楚在《<维摩碎金>探索》一文中说:“《维摩诘经讲经文》是规模极其宏伟的巨著”,“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经文的讲经文迄未发现(假定它们有讲经文的话)。”
  前贤对《维摩诘经讲经文》数量的推测于今可以有所证实。国家图书馆藏BDl5245(新1445)即为新发现的一种《维摩诘经讲经文》。本卷演绎《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文殊受命前往维摩诘处问疾的部分。原卷首残,尾题为“文殊第二”。其内容则恰与原见于罗振玉《敦煌零拾》所载的《文殊问疾第一卷》相接。
  《文殊问疾第一卷》与BDl5245(新1445)演绎的经文都为《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前面部分。从二者所述的经文看,《文殊问疾第一卷》止于“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人昆耶离大城”。接下来的一段经文是:“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人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BDl5245(新1445)首残,但残存的文字中仍可见“内除去所有及诸”等字,而其讲述的内容也正始自维摩诘空其内室、专候文殊的部分。从叙述文字来看,《文殊问疾第一卷》的结束部分讲的是文殊领命将去问疾,最末一句唱词是:“居士见文殊入室内,如何排批也唱将来”,根据讲经文的惯例,此句当是对下一卷内容的提示。而BDl5245(新1445)开头部分的“白语”中还有“于是文殊受敕,遂别菴园,问居士之病身,传慈尊之恳意。威仪一队,诣大士之室中”,这些语句复述了《文殊问疾第一卷》结尾部分的内容。两卷的首尾形成了内容上的呼应和衔接。此外,二者篇幅相当,行文和用语也颇为相似。它们之间应当存在着密切的关联。BD15245(新1445)接续《文殊问疾第一卷》而来,其尾题“文殊第二”,当是“文殊问疾第二卷”的略写。
  BDl5245(新1445)所记的这段文字,《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新书》、《敦煌变文校注》等均未收录。BDl5245(新1445)首残,尾题为“文殊第二”。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所编《敦煌劫余录续编》即据尾题定名为“文殊第二”。现据本卷尾题、罗振玉旧藏尾题及前贤对于《维摩诘讲经文》定名习惯,拟标题为“维摩诘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兹据原卷逢录BDl5245(新1445)文字,试为校注。其中,讹字在原字后的()中注明或说明,衍字加(>表示,脱漏之字在原字后的[]中补出。敦煌写本中有很多俗字别体,凡无异议的本文径写作现在的通行字,凡字形差距较大或假借字则在()中加以标注。
  
  维摩诘讲经文·文殊问疾第二卷
  
  (前缺)师利与诸菩萨
  (前缺)[室]内除去所有及诸
  (前缺)云
  此唱一经,是空<是)其室也。是维摩大士,尔(示)现病床。文殊既到问来,唯见空其内室。居士有偈:
  居士英雄不可论,功圆果满众皆闻。
  权施方便毗耶国,示现赢形一病身。
  知道圣徒来问病,先于方丈聘(骋)威神。
  空留一室都无有,专候文殊大觉尊。白语
  于是文殊受敕,遂别巷园,问居士之病身,传慈尊之恳意。威仪一队,诣大士之室中。菩萨三千,从文殊之为使。是时居士,独侵(寝)病床,见文殊队仗到来,睹声闻听徒不少。龙神宝盖,遍满云中。释梵幢幡,塞于丈室。遂现无边之神变,化一室以皆空。眷属尽寄他方,小幼权时遣出。或有金银宝贝,数目难知;绫锦之徒,莫穷多少。总令运出,唯置一床,专候文殊,来过问疾。一要论于法义,二要论化众生。颓颐只望早I临,语了唯宜速降。有偈:
  文殊虽即未过从,居士先交(教)净室中。
  玉女且令天男去,金花权寄在诸宫。
  更无眷属为其伴,唯置空床总遣空。
  专候文殊师利到,论量妙法大乘宗。断平
  维摩室内逞威神,接侍(待)文殊礼不亏。
  恐怕众人无立处,潜交(教)并当又腾移。
  金银宝贝权般(搬)出,祗候文殊大觉师。
  茶果又无看客处,空留一室作祗持。
  现神变,实希奇,只首维摩有大悲。。
  接引众生身现病,提携凡辈示尫赢。
  八千菩萨围花座,五百声闻总愿随。
  将入维摩方丈室,若凡若圣数难知。
  方丈室,彩云旋,龙节幢花雾里看。
  天女双双擎伞盖,天男对对执珠幡。
  相随菩萨无边众,陪从声闻不可宣。
  为听文殊居士语,礼辞圣主别菴园。
  入室内,圣兼凡,礼拜维摩尽意虔。
  竞取旃(栴)檀炉里燕,各将花果献于前。
  祥云幕幕围花座,瑞彩氛氛绕宝莲。
  营空中弹两指,颙颙会里合双拳。经
  问疾众,实堪夸,尽人维摩圣主家。
  一队队尽皆擎宝器,一群群手里执天花。
  珠幡动处祥光(日煞),云服辉时惹翠霞。
  居士见文殊来入室,先申慰问唱将来。
  经:“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所去。”一、维摩先申赞叹,言“善来文殊师利”至“不见相而见”。二、文殊显理,“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不来者,为无所从来。且维摩申念,圣主遥知。遣七佛之祖师,过一丈之石室。居士道:我比望声闻小果,来问于吾。谁知大圣文殊,亲临弊室。且见声闻浩浩,菩萨喧喧。龙神杂 于云中,天众徘徊于雾里。文殊是七佛祖父(师),妙德是三世之道师。既来垂问于吾,但不一身人室,何要百千徒众、万忆(亿)天人,动尔许多之威仪,现广大之神变?一真之理,体性湛然,何假文殊现诸相貌?不来相上, (罔)现相来;不见相中,迥然得见。文殊被问,寻启维摩:利益之门,各有方便。若是真如之理,来去何关?绝相门中,现时何怪?我若一身来问,谁人知道过从?争显圣主之殷勤,岂知居士有病?若是凡夫之类,睹相生心;小果声闻,见境学道。一要发杨(扬)凡辈,二徒诱化群迷。徒(徙)声闻速进大乘,遣菩萨早登圣位。如斯队仗,不要怪论;些少威仪,何之惊惧?居士有偈:
  一真法界湛然清,何要神通广发明。
  离劫相时光相有,言于形处本无形。
  文殊既以来为使,不假威仪动众情。
  但不一身来问疾,方知真体本来平。
  文殊有偈答维摩:
  来去形中本是常,不须惊怪不须忙。
  门门尽有修行路,处处还留楱径方。
  圣主遣差交(教)问病,慈尊敕我现威光。
  真如若见来时相,何说来时事矩(短)长。又断上下
  真理凝然离过非,寂绝忘心相坌污。
  纤毫万善皆圆备,但是功能总以周。
  仁者身为七佛师,何故现斯多相貌。
  但不运通过弊止,何要威仪汝许多。
  不来相上迥然来,不见相中亲得见。
  自为三世慈悲主,何要威仪尔许多。
  既承佛敕问如来,相貌何须广施展。
  真如之理无其相,何要威仪尔许多。
  澄澄妙体本无形,方表真源法界性。
  但不一身来问病,何要威仪尔许多。
  室中菩萨数无边,会上人天难算数。
  但不一身来问疾,何要威仪尔许多。断
  我虽久远证真常,利益门中各有方。
  发策钝根须现相,提携凡辈逞威光。
  侍承佛敕来相问,须现神通指道场。
  劝诱众生过贵室,只徒亲礼法中王。断文殊报
  莫于相上苦相论,莫向形中道未闻。
  来去本无分别相,真如之理体常存。
  世尊遣我为其使,现相亲徒夸众人。
  要显释迦慈父语,表于为使不因循。经
  菩萨分疏道理开,先蒙居士赞奇才。
  巧谈真相无差错,能说真经义不乖。
  再向众中师(狮)子吼,重于会里震春雷。
  整肃威仪合掌立,陈佛情指(旨)也唱将来。
  经:“文殊师利言:且置”至“当云何灭”。
  文殊既入其室,将问维摩,舒目爱之慈光,问染疾之大士。净名才见,便赞善来。文殊止言:且置斯事,居士且莫说法,别有启陈,侍(待)我申慈父之言,待我问居士之病本。文殊有偈,告居士曰:
  亲蒙圣主会中差,持遣毗耶问病来。
  待我申传慈父语,表于为使礼无乖。
  勤勤合掌前头问,渐渐将身近宝台。
  居士病因何事得,乞垂指引为宣开。
  故经云:居士是病,从何所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白语
  居士此疾,奠是风黄痰饮,四大乖和,便(使)无边之苦恼愁生,遣一室内呻吟沥沥。吃何汤药,稍得安和?遣谁人主持患身,如何知其病本?我蒙圣主处分,得故问来。大觉丁宁,专来丈室。今日幸垂指示,强起宣陈,令我等知此病因,使人天疑心息断。侧
  文殊对众申情旨,便把心诚启居士。
  我奉金仙处分来,不知所患从何起?
  病本元来从甚处生,疗始不得发憎炽。
  为当四大有乖和,为当[五]腑沾时气?
  佛世尊,亲处分,时遣来过方丈问。
  强扶身起为宣杨(扬),我要此时知病本。
  四大中,万代损,吃甚汤药除得尽。
  慈尊遣我问因由,略起此时申病本。
  莫是心家气不和,莫是风黄及痰饮?
  幸望今朝为众宣,我要今朝知病本。
  为世尊差,令我问,方敢会中陈意恳。
  强抬身起为宣杨(扬),我要此时知病本。
  伏(服)何汤,吃何药,得磨(麽)尫赢身体弱。
  幸望慈悲为众宣,不要藏情请道却。
  病生时,善与恶,四代之中何代错?
  幸望慈悲为众宣,不要藏情须道却。断平
  文殊发语极殷勤,恳切情诚为众陈。
  病本不知何处得,分明为说其因[由]。
  免交(教)小圣怀疑悟(误),徒使声闻会正真。
  倘若得逢居士语,含灵从此免漂沉。经
  文殊慰问向维摩,居士将身强对和。
  我病本因贪爱起,致令著体受缠痾。
  众生难灭三毒火,菩萨能降四种魔。
  既被文殊恳切问,净名祗对也唱将来。
  经:“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即我病生”,乃至“众生病灭,即我病灭”。
  前来文殊师利,既入方丈,人天尽以悄然,他便起立座前,安祥慰问云:是疾何所起?是时居士启白文殊:我病因由,本从痴有。为众生贪爱,錤(错)处循环,流于六道之中,未省将心觉悟。长居三界,似游大(火)宅之坑;恋爱六尘,岂观身之不久。汩没生死,长处漂流。近魔近邪,逐凶逐党。见斯徒类,我病万(方)生。不干四大之缠痾,岂关五腑之增损。我之病本,自为贪生。何劳七佛之祖师,来降一间之小室。更蒙慰问,岂敢胜当!频赐问安,实多悚惕。都无祗待,又乏茶承。今以身处缠痾,伏乞慈悲不怪。八千菩萨劳德立在延(筵)中,五百声闻谢君来于法会。天人大众,八部诸王,久立实是不安,为望且垂知察。居士有偈:
  深蒙菩萨问殷勤,我病生来必有因。
  皆为含灵说五欲,致令候病在吾身。
  远劳大圣亲垂降,又沐慈悲恩念频。
  此病不从诸处得,盖缘一切有情人。
  大圣维摩诘,虔恭白上人。
  迥蒙慈念力,远降问吾身。
  感激终难忘,酬恩未有因。
  菴园三界主,忧念病中身。
  我病从痴有,都缘一切人。
  长居生死内,致我病沾身。
  劝策何曾悟,宁求出离门。
  循环居六道,致我病沾身。
  日日耽声色,朝朝染欲尘。
  为忧含识故,致我病沾身。
  善处无心匹,恶缘有意亲。
  不知没后苦,致我病沾身。
  吾见众生类,三途来去频。
  不求出离处,致我病沾身。
  恳切丁宁劝,何曾觉吾因。
  天堂不肯去,致我病沾身。
  清净逍遥国,无非百宝珍。
  劝生不肯去,致我病沾身。
  凡凡居三界,迷迷六道沉。
  才生生又死,致我病沾身。
  妙德殷勤问,维摩与我陈。
  为忧含识故,致我病沾身。
  居士重申告,筵中逞弁(辩)才。
  文殊合掌立,专候震春雷。
  五百声闻众,虔恭近宝台。
  愿闻居士语,免得众疑情。
  方丈维摩语,喧喧唱善哉。
  申陈病起处,句义莫能偕。
  吾为众生故,忧心挂我怀。
  忧怜如父母,便请唱将来。
  经:“譬如长者唯生一子,其子得病”,乃至“何须空无侍者”云云。居士诗断
  示相同凡丈室居,常忧我辈与门徒。
  亲辞净土来凡世,接引群迷现病躯。
  何异人家怜爱子,恰如长者护明珠。
  含灵若得皆成佛,我病多应一点无。白
  维摩大士,再启文殊,陈病本之所因,喻长者之爱子。五为因中发愿,誓救群迷。忧念含灵,况论苦海。一切愚痴之类,不求出离之门。向六道中似蚁循还,处三途内如蚕作茧。堕落畜类,力负艰辛。生向人间,贫穷下贱。饿鬼即曾经历,那个得知?天堂即往复千回,谁人觉悟?见斯徒类,我病方生。何殊父母之恩,有若长者之子。婴儿忽然得病,慈亲忧念情深。孩儿病未痊除,父母亦乃抱病。吾身染病,体喻如然。但令总得超真,我病多应得差。吾之忧念,共父母无殊。观三界六道众生,如长者一个之子。见痦哑者之类,常兴救护之心。睹遇(愚)痴无福之人,常垂方便。见耽色逐声之辈,交(教)求断忧之心。欲已断于善根,色已说于生死。我之病起,皆向此生。深蒙圣主慈悲,持谢法王垂问。侧
  菩萨筵中再陈启,我病生时深有故。
  忧怜三界四生人,长日沉论(沦)向恶趣。
  大士心,忧遍匝,恰似人家男与女。
  见子绵,父不安,菩萨慈悲堪比喻。
  孩子娇,有病苦,疾病痊也沾于父母
  孩子身安父母安,菩萨慈悲同此喻。
  见含灵,沉恶路,没不心中生觉悟。
  忧怜我辈有情人,菩萨慈悲同此喻。
  似一人,家具(巨)富,有一孩儿长守护
  儿若非安母不安,菩萨慈悲同此喻。
  我今染患在于身,为见众生沉恶趣。
  众生安了我亦安,菩萨慈悲同此喻。
  来又去,来又去,沉沦恶道千万度。
  恰如长者有娇儿,菩萨慈悲同此喻。
  三界中,实是苦,谁人略解生觉悟。
  恰如长者有娇儿,菩萨慈悲同此喻。
  辞净方,来秽土,助我释迦大慈父。
  恰如长者有娇儿,菩萨慈悲同此喻。
  净土中,好来去,且没三灾兼八苦。
  为怜一切有情人,菩萨慈悲同此喻。色经
  正当论裁法筵开,菩萨声闻百万垓。
  无限圣人居丈室,几多天众绕花台。
  会中有个声闻怪,独自思量暗起猜。
  为见众人无座位,如何作念唱将来。
  文殊第二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并以编辑《关陇文学论丛》、主办第一次“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创办《敦煌文学研究通讯》、筹备成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主编《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等为例,说明甘肃敦煌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全国胸怀和开放的态度。甘肃学者并不保守,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并积极邀请全国的学者参与这些学术活动。  关键词:20世纪80年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历史档案图片资料数字化,表明了数字化编辑的目的、意义,阐述数字化编辑在历史档案图片资料数字化中所起到重要作用,还介绍了数字化编辑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方法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莫高窟;图片档案;编辑;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429.9 文獻标识码:A 文献标编号:1000-4106(2009)06-0112-03    一 概述    敦煌研究院是敦煌石窟遗址的管理、保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朴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黄老道  中图分类号:K870.6;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学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其总体目标成果迄未定名,既有的名称数量较多,内含界定也多有歧异。评述了敦煌学数字化总体目标成果既有的名称及其内含,提出了新的名称——“敦煌学网”,并主要从内容和功能两个层面对其内含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敦煌学;数字化;敦煌学网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i)05-0119-04  自敦煌学数字化工作
期刊
内容摘要:两汉时期,康居是地处中亚的西域大国,它不仅在中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西交通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古希腊作家和古代波斯的文献都没有留下康居的记载,唯一的材料就是中国的史书。而中国史书的记载又过于简略,难窥古代康居之全貌,近年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悬泉汉简有若干康居的材料,弥足珍贵,本文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这些简牍材料的考读,揭示了古代康居与西汉王朝的来往关系,有助于西域史、中亚史和
期刊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写本《韩朋赋》记录有非常完整的韩朋夫妇的爱情悲剧故事。过去研究韩朋故事,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列异传》。两晋之际干宝的《搜神记》所记载的韩朋故事比较完整。但《搜神记》所记的韩朋故事与敦煌本是两个系统,前者是文人案头文学系统,后者是民间韵诵文学系统。1979年,敦煌出土了西汉后期的韩朋故事残简。汉衙韩朋故事,在情节体制上接近敦煌本,而不同于《搜神记》本。《说苑》中保存了一则先秦时期敬君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道教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的仪式、方法、技术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祈福禳灾所依据的主要知识与技术;(二)道教的数术方伎背景,使得以阴阴五行为核心的宇宙观念、宇宙的自然运行和人生祸福相同一的观念、由此决定的秩序观念,通过道教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敦煌大众普遍奉行的指导生活实际的观念,是敦煌大众知识与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
期刊
内容摘要:关于唐代服饰或敦煌壁画供养人服饰的研究颇多,但探讨唐代敦煌民众着装的论述却甚为罕见。文章利用敦煌写本文献《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对唐时敦煌一地的民众服饰从男子着装、女子装束、妆饰妆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敦煌;唐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G256.1;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1)05-0082-05敦煌文书《杂集
期刊
内容摘要:马毬运动的起源问题自上世纪初至今,一直是学者们探讨、争论却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由长安(西安)经新疆、直至中亚诸国的马毬运动进行考辨,向研究者们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以期使研究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入。  关键词:丝绸之路;吐蕃;中亚;马毬  中图分类号:K131 G8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3-0050-05    马毬,古代称之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