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跨界的“艺术顽童”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l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开启艺术生涯
  “知名的华人作家。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在百度百科有关刘墉的词条中,劈头就是这么一句话。
  对此,刘墉本人的解释,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与励志书籍在大陆大量出版发行,而他的画册与画论却从未付梓,因此“文名”盖过了“画名”。
  “五岁的时候,我认为天下有三大画家,第一名是《儿童乐园》杂志里画大白鹅的那个人,第二名是会用几个数字画出小白兔的爸爸,第三名当然就是爱画花草和小房子的我自己了。”1949年出生的刘墉,其与画家身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
  作为独子的刘墉小时候幸运得几乎没有挨过揍,只记得一共才被妈妈和老师修理过三次,而且巧的是都跟画画有关。刘墉对童年往事记忆犹新:“有一天趁妈妈午睡,我抱着一摞得意之作溜出门,过长巷、越小桥、穿田埂,上了大街,四处喊‘卖画哟!卖画哟!’奇怪的是没人懂艺术,害我白喊,最后被老妈拧着耳朵拖回家打屁股。”
  另一次挨打则是在小学五年级国语课上,“我在小纸条上画了两个光溜溜的男女跳舞。说实话,那很要一点本事,才能把纠缠的手脚画得好。完成之后,我把杰作从桌子缝隙塞给后座的女生。她看一眼,半秒钟也没等,就站起来直直走到老师那里去。然后,我被狠狠打了两下手心。”
  第三次被揍就是在美术课上了,“刚从师范毕业的老师,不要学生画画,只挂了张西画月历在墙上,要大家写感想。我火了,带头造反乱写,被老师抓出去打。”
  读初中时,刘墉已经成为街头涂鸦的“先驱”,那时候恰逢“奇异墨水笔”刚刚面世。到了高中他终于修成正果:“才拜师学了三个月的画,就拿到全台湾学生美展的大专高中组第二名。”为此,读大学时他义无反顾地报考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台湾师大美术系。那是1968年的事情。
  此后,1972年他获得师大美术系师生展国画第一名。1978年赴美,他应聘为维州丹维尔美术馆艺术家。1979年他进入纽约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1980年应聘为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教授。他说:“我在研究所、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班,我也念的是美术教育,我在美国大学教的是东亚美术概论跟中国绘画,我到美国去是台湾的历史博物馆推荐,同时是应邀到丹维尔美术馆做驻馆艺术家,而我在纽约的圣日旺大学做了10年的驻校艺术家。整个看起来,我根本就是一个画家。”
  跨界艺术家的“八仙步”
  根据刘墉的回忆,他的文学才能的发掘,也是因为喜爱画画,所以在高中时负责编校刊,封面封底与插图几乎他一人包办:“那时候是‘半恐怖时期’,毛头小伙子的文章,有一点不对劲,就会被训导主任删掉。为免开天窗,我不得不蹲在印刷机旁赶工。”当时,他发现写诗最快:“所以我渐渐成为诗人,而且兼写散文,后来成为所谓作家。”
  他的跨界身份变化最多端的是大学4年:“大一就主编《文苑》杂志,大二当选社长,还演舞台剧,在台上追到现在的老婆,大三跑去公证结婚。”他开始以全能型才子的面目崭露头角:1971年他获中国新诗学会颁“优秀青年诗人奖”;主演舞台剧《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1972年主演《武陵人》舞台剧。
  不过他强调:“我自认画得不赖,大一就很神,只是学长们笑说,保证我画得再好,大四之前也赢不了他们。果然我大一系展得佳作,大二得第三、大三得第二,大四才拿第一。”这个第一就是师大美术系师生展国画第一名,得奖作品《听蜀僧浚弹琴图》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选送台湾与日本的美术交换展。
  刘墉自称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艺术顽童”:“我是最八仙步的,今天想要干这个就干这个,想要干那个就干那个。”
  大学毕业后,刘墉的“八仙步”又有了新的变化:他1973年主持中视益智节目“分秒必争”,还应聘为中视新闻部记者。同年推出了系列散文集“萤窗小语”的第一本,还作为代表出席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1977年他出版了诗画散文集“萤窗随笔”。据台湾最大连锁书店“金石堂”统计,刘墉连续十多年为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他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销售也超过千万册。在新闻方面,刘墉制作并主持的电视新闻节目“实事论坛”曾获金钟奖;并被台湾的综合电视周刊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刘墉还热心公益事业,曾在海峡两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地举行近百场巡回演讲。
  更有趣的是,他还收藏艺术品,不过那是出于兴趣而非投资,或许那是作为画家的身份使然。他说:“我有两种收藏:一种是我欣赏佩服的非常了不得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会收;另外一种是我看了觉得可以跟他去学习的,甚或是很年轻的画家,画得很有味道,就算是他不被大家所接受所欣赏,但是我看到会感动的话,就觉得我要收藏。”
  大胆下笔,小心收拾
  “八仙步”虽然使刘墉心有旁骛,也使他没有更多的时间画画,却不妨碍他触类旁通,在诗歌散文、戏剧舞蹈的艺术语言中获得对绘画艺术的启迪。
  “其实我以前也学现代舞,我就是醉八仙,林怀民一对一教过我,台湾非常著名的舞蹈家刘凤雪也一对一地教过,在这些舞蹈当中我领悟到许多事情,比如说这个手出去,你这样出去是美的,这样出去是不美的,其实你画花的时候,树叶的飘摆可以想象是手,那种花可以想象是脸,正面的、侧面的、羞喃的、半垂的脸。”刘墉说,“所以我主张‘观物精微’,很细地观察写生,因为每一个东西它的自然都非常地美。”
  为此,他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创作上有自己的面貌,在理论上也有独到的建树。而这一切,又不仅限于他对美的感觉,对艺术的悟性,也与他对真知的追求,对个人体验的执著有关。比如他画花鸟,会“很小心地写生”:“甚至在画花鸟的时候把花解剖,把死鸟的羽毛拔下来看,我的柜子里还放了不少死鸟的爪子,为的是了解它们的关节。”
  “画花鸟我讲究一件事情:先要细细地体悟精微,观物有情,然后移情入物,把自己移进去,到最后物我两忘,到后来我可以乱抹。”刘墉用观察大雁作为例子,“大雁跟我玩儿,吃我手上的东西,有时还跟我抢,我还有录影带。有时我说乖一点,几只大雁就像小学生一样一排站在前面,很听话,我这样近距离地去观察,就可以观察到它胸口的肌肉,大雁整个的身体是个梭形,跟一般的鸟的身体是个卵形不一样,还可以看它背部羽毛分布的状况,再有其实它脸上也有表情,这样就可以深入地观察到。”   刘墉还追根溯源对中国传统绘画作理论归纳,提出了“象征符号”理论。“我有一本中英文版的书,专门讲中国绘画符号。”他说,“不论是介字点、梅花点,还是斧劈皴、披麻皴,所有的皴法和叶点其实都是古代绘画大师观察自然所得来的。”其实,他的画论并非仅此一本,1980年代刘墉出版了一系列画论专著:1983年出版了《花卉写生画法》;1984年出版了《山水写生画法》;1985年出版了《翎毛花卉写生画法》。
  之后他又跟两位画坛名宿黄君璧和林玉山做研究,为他们写了两本中英文画论,那就是1987年出版的“白云堂画论画法”,1988年出版的《林玉山画论画法》。“每天跟在大师身边能学到不少,既学到规矩,也学到打破规矩。我发现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能大胆地下笔,小心地收拾。简单一点说,就是什么都不必在乎,劈里啪拉往下画就是了,而且‘不干不净,画了没病!’”他说,“可是这说来简单,作来不易,我又摸索了20年,才找到一点乱涂的胆子。到后来更领悟到李可染说的‘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那打出来的力量来自打进去的‘深厚修为’。”
  21世纪新文人
  在众多的角色中,刘墉最看重的是文学家与画家这两个身份,他把文学和绘画比作他人生的两翼,要展翅高飞缺一不可。他说:“艺术尤其是绘画,对我来讲比文学来得轻松。我常常在写稿子写得受不了的时候去画画。为什么呢?文学是时间艺术,因为阅读需要时间。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法之类的限制,加上文字的笔画,都会成为创作的脚镣,创作好比戴着脚镣跳舞,但是画画时自由就来得更大。”
  不过,刘墉更多的是感受诗与画之间的互相激发与互补。比如他绘画的灵感往往来自创作。他说:“我会把古人的诗意用于画作。古人的诗词现代人可以去吟咏,用现代人的感受去感觉。我是作家,我也教诗,所以我在诗词中所领悟到的,包括语言的节奏、诗的造境,都会运用到我的绘画中。我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把立身于现代的‘我’跟传统的思想、哲学对中国美的观照结合在一起,这就像毕加索会把希腊神话的故事变成绘画的题材,我也会把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或者杜甫、李白的作品如清平调等变成我的题材,用我的思想和感觉来观照古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唐诗人陈子昂的千古绝唱,在刘墉看来是中国古典文艺作品里常常都有的一种“宇宙性的悲哀”:“这不是小境的悲秋或者是表面的落泪,而是对于古往今来大江淘尽英雄之后所有的壮阔情怀。所以中国画可以在小幅的山水里面表现那么阔达的境界。”在刘墉看来,悲愤的东西经过中国文人的表现,转化成为一种豁然达观:“我觉得所有的人类,当他面临死亡、面临死生的打击的时候,都比较容易产生艺术的省思,而艺术是就是一种解脱。”
其他文献
如果一位外交官恰好喜欢艺术,那他的官邸一定会是该国博物馆的缩影。  墨西哥驻上海总领事罗朗德(Rolando Garcia-Alonso)的府邸在古北的夏都花园,那里是驻上海各国外交人员的聚集区,罗朗德的家是一栋三层楼的别墅,掩映在花木丛中。走进他的官邸,就像是进入一个墨西哥艺术馆。  “我曾经跟墨西哥总统说,我希望我的府邸能向访客充分展示墨西哥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罗朗德的设想受到了官方的支持,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作文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园林的布局来看,苏州古典园林中的
期刊
梅兰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也是20世纪中国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有关他的趣闻轶事至今仍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有关梅兰芳的藏品也是各路藏家投资收藏的最爱。  提起梅兰芳(1894—1961年),可谓大名鼎鼎,无人不知,家喻户晓。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艺术大师,与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有“四大名旦”之誉,梅为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
期刊
国宝帮、汉代玉凳、金缕玉衣,近年来艺术品造假层出不穷,大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这不,最近新浪微博上的“亲王”马伯庸关于某个奇幻博物馆之旅的博文,就让我们狠狠地过了一把“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瘾。  “奇葩博物馆”红透网络  在这个奇葩的博物馆,不仅有“三英战赵云”的葵口盘,还有描着金陵十二钗的“大清雍正年制”粉彩大缸,在这里,国宝级瓷器“鬼谷子”是“组团”下山的,十二生肖的陶瓷是区分公
期刊
启示一:  “归还”可能源于商业目的  这次把兔首和鼠首赠送给中国的法国皮诺家族,拥有全球第三大奢侈品牌古驰集团、佳士得拍卖行、全球最为昂贵的拉图酒庄。皮诺本人也是全球现代与当代艺术的最大藏家,艺术收藏品达2000多件,包括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安迪·沃霍尔以及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村上隆等人的重要作品。如果说皮诺是欧洲商界里手腕最强硬、心思最缜密的富豪,大多数欧洲人都不会反对。相
期刊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当代艺术应具有怎样的特征与内涵至今在艺术界也未能达成共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热钱”不断注入艺术市场,而且,在当代艺术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当代艺术”的自我界定非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成为一个最滥用的词汇,它变得无所不包,换言之,不管哪种艺术似乎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当代艺术。  何为当代艺术?个人的看法是,能被看作是“当代艺术”的作品至少应同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
期刊
2013年春拍由4月初举槌的香港第一轮春拍揭开帷幕。香港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两轮拍卖,分别由苏富比和佳士得领衔,其中第一轮因全国最早且由苏富比主打,被市场中人看作每季艺术品大拍的风向标。不过2013香港第一轮春拍却非比寻常,不再由苏富比唱独角戏,加入了两个来历非同一般的竞争对手: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的香港公司。3家公司共同举槌,使香港第一轮春拍从以往的前哨战一下子升格为主战场。当然,其拍卖结果仍不失为风
期刊
我觉得西方把性看得并不是很神秘。在西方,异性之间身体的接触是非常自然、习以为常的,异性朋友见面或临别时会拥抱或亲吻脸部,情侣更是在大庭广众之中热吻,毫不避讳别人。在我离开中国之前,也就是80年代中期,这种情形也有,但会让人侧目而视。  我还记得那时有一对热恋之中的德国学生到我家来做客,我当时请了很多朋友一起来看我与俞霖刚刚去了嘉峪关拍回来的幻灯片,他们俩在看幻灯的时候一直经常地互相抚摸,时不时的还
期刊
本刊开设“食色性也”这个专栏,是计划做一项试验。每个月我们会选择一个诸如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的社会性话题,然后邀请周围的男女朋友各自发表对其的看法、意见和建议,通过合并同类项、过滤“毁三观”等技术手段来普及科学常识,探讨两性差异,提供正能量。最后,由一男一女两位作者合力归纳并完成撰写,他们分别在各自工作领域里都有所建树,通过两人的对话形式,将男女两性对于同一话题的理解充分阐述,供读者阅读思考,至
期刊
西方有句老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最近去了趟意大利,一路旅行观光。沿途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各处浓浓的艺术氛围。可以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件长条形的艺术品。  先说威尼斯。这威尼斯岛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宫殿。上岛的交通工具主要靠船,一张船票就像一张电影票,一上船检票就仿佛把你与现实隔断,共同去做一场艺术的梦。这种恍若隔世的现场感,无疑加剧了彼此的梦幻互动。都说这次的威尼斯双年展做得不好,连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