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晋派民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古城区52号院的形制进行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它在空间布局、建筑材料、文化特征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气候特点、风俗习惯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载体来研究晋派民居建筑形制,也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晋商的历史和文化。
关键词:晋派民居;晋商文化;52号院;建筑形制
0 引言
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匠人文化等众多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速,现代化建筑大量涌现,留存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已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制研究迫在眉睫。由于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与特定的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和民俗风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晋派民居在空间布局形态上具有某种共性。
1 52号院周边环境及历史概况
太谷县古城中至今仍保存着晋派民居往日的风貌,古城区中南大街的开发程度较大,街中商铺林立,因而对原有的古建筑破坏较大。相较而言,东西街则于闹中取静,比较好地保存了古建筑的大体风貌。街上原有的古商鋪,如票号、钱庄、当铺等古建旧址大多保存完整,但院内部的结构多被改造成现代建筑结构,对于古建筑的形制研究极为不利。
鼓楼东大街的52号院整体保存较好,基本留存古建筑原有的结构。52号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有40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三多堂曹家银号“聚泰亨”,如今已被列入太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52号院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做过整体的修缮,仿照旧貌对屋檐上的兽头和瓦当进行了重塑,对屋顶缺失的部分进行了修补。用从村民家收来的旧椽子替换了房顶上已经腐烂的椽子。一切看上去都是原有的风貌。
2 52号院的结构与构造
2.1 屋顶
(1)屋顶样式与组成。52号院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由于晋派民居建筑采用的都是木结构体系,因此用木制材料做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显得很大。52号院的建筑屋顶挑出外墙一段距离用以排掉雨水,防止房屋受潮。经过曲面处理后的屋顶有效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还减少了迎风面积,从而减轻了大风对屋顶的侵蚀。
52号院的屋顶建筑形式主要有硬山屋顶、卷棚硬山屋顶及单坡顶。正房屋顶为硬山屋顶,是不出檐的双坡屋顶,特点是房屋进深较大;正厅屋顶为卷棚硬山屋顶,屋内进深较大,特征是前后两坡交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改为圆弧状,形成卷棚,它的造型较柔和且线条流畅;厢房屋顶为单坡顶,屋内进深不大,它的造型美观且造价实惠。
52号院的屋顶主要是由屋面、承重结构、保温隔热层和顶棚等部分组成。由于屋顶的屋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较易风化,因此屋面的材料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屋顶的承重结构是用来承受屋面的重量和屋顶自重,多采用平面结构,如屋架、梁板结构;保温层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季不让热量外散而设置的结构;隔热层是为了在炎热的夏季隔绝太阳的辐射热而设置的结构,因此保温层和隔热层都应该使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
(2)屋脊样式与装饰。古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将求生的本能演变成祈福避祸的吉祥观念。于是,吉祥文化就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产生了。建筑物是人们生老病死都要依附的场所,将吉祥图案运用在建筑上,成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手段。52号院中也大量运用吉祥图案,它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屋顶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屋顶上的正脊既有结构功能,又有装饰功能。前后两坡的瓦件在脊部合拢,以防止雨水从缝隙渗入,便使用正脊覆盖其上,高出屋面的屋脊做出的各种线脚就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必然产生一个集中的结点,对结点进行美化处理,做成动物、植物或几何形体,便有了各式各样的纹饰。
在正脊两端饰以大吻,在屋顶的两侧有瑞兽相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吻”。52号院选取龙作为瑞兽。吉祥图案在52号院内建筑的屋脊或檐角、门楼、漏窗乃至地面铺装中都可以见到,或雕刻或拼接,花样繁多。在这些图案中,大量运用了园林植物的图案,与园林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2.2 墙体构造
52号院内建筑的墙垣是附在木结构体系上的,因此不承受来自屋顶的重量。屋面的所有重量由梁架和立柱组成的木结构体系来承载。砖墙所起的作用只是包围木结构和用来分割房间。砖墙是将一块块砖按一定规律砌筑而成的砖砌体墙,它的主要材料是砖和砂浆。砂浆是砌体结构的黏结材料,它将砖胶结成为整体,并将砖块之间的缝隙填实,便于上层砖块承受的荷载逐层均匀地传至下层砖块,从而保证砌体的强度。
52号院的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其特殊的墙体结构——墙体的外侧用的是砖,中间是土柸层;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墙体很厚。经过测量,52号院的墙体厚度达90厘米,厚度远远高于我们现在的墙体厚度。52号院对外的山墙不设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这是由于山西是北方重镇,自古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尤其注重住宅安全。院落封闭的外观、高大且厚实的墙壁均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这一切似乎使山西民居产生一种冷漠与高不可测的神秘感。
2.3 门窗
(1)门。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52号院中不同房间的门高及门上的花纹复杂程度均不同。不同形制的门能反映出该房间主人不同的地位。
52号院的门内锁是木结构,这是古建筑榫卯结构的一个简化,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太谷县城中,在晋南地区有些地方也是如此。这种门被称为撒带门。它只有一根大边,里侧凿卯眼,上下做门轴。一块块门板由4至5根穿带连接在一起,穿带一端做榫,与大边卯口相结合。穿带另一端,由一根压带将几根穿带与门板连接成一个整体。榫卯结构的使用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经常将门槛引申为某种阻碍、某种限制。其实,这个含义是根据门槛的本身意义引申的。在52号院中,不同级别的门的门槛的高度和宽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正房的门槛最高最宽,其次是正厅,再次是厢房。
(2)窗。传统民居的门窗多为木质结构,52号院也不例外,将纸糊在木结构的窗雕上,但由于纸易破,因此窗雕的格子往往很小,分得很细,这样纸粘在上面就不易破。匠人们又在单调的门窗上制出千变万化的窗格花纹样式,将窗棂制成不同的图案,使古建筑更添趣味。
从52号院不同房间的窗户可以看出,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房间中,如正房和正厅中都有洞口,它们在窗户的上面,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天窗,有利于室内通风。与我们今天的窗户不同,当时的窗户是固定的,不能打开,因而洞口的使用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并不是每间房屋都有洞口,一般只有诸如正房和正厅这样级别较高的房屋才有洞口,这也反映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为了保温防寒,52号院东、西、北三面均以厚墙围护,把柱子包在厚墙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温暖阳光,南面做成开敞的门窗隔扇,是典型的框架幕墙体系,使室内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这种类别的木窗型制大,多以小窗棂划分窗格,以窗棂的疏密构图来分割窗的高和宽,做成美丽的图案。作为晋商,由于他们游历于各地而观念不同,常杂糅南北民居文化于一体,异于本地民居文化,他們的木窗就体现了这种变化,但在整体格局上还保留着北方的传统。
2.4 基础散水
所谓散水是防止墙身受雨水侵蚀的一种措施,即在建筑四周做护坡,将积水排离建筑物,以防因雨水渗入而导致地基下沉。
由于山西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雨水也就尤为珍贵,因此房顶均为向内倾的单坡屋顶。雨水自房顶单向流到院内,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52号院以北为正,东西窄,南北长,是一座近似长方形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北高南低,在院内西南角处设有下水道,并以此来排水。另外,在整个院子靠近房基处都有高10cm左右的一个宽55cm的小平台,越靠近房基越高,其中最低处11cm,这样也有利于排水。正院旁的侧院有闺房和伙房,也是北高南低,大门开设在东南角,按风水来讲,是“巽”的位置,雨水绕门而流出。
2.5 柱梁
近些年来,地震震倒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却没有震倒老房屋,很大因素是由于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52号院就采用的这个体系,其特点是用木料作为房屋的骨架结构,它们起着承重作用。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木柱要上窄下宽,横向的柱子把重量传到立柱上面,也就是点受力。在整个院子中,门口沿街正厅的过廊和正房的前厅以及每间屋子都设有柱子。在两个立柱上架起横梁,再在这些横梁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的重量都通过横梁传导到立柱上,再经过柱子传导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用砖、用土,抑或是其他材料,都起的是分割作用,不起承重作用。当发生地震时,房屋突然受到猛烈的冲击,由于木结构之间互相咬合得很紧,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倒屋不倒”。
在52号院的正房和前厅的屋顶上都横着四根大柱子,在大柱子的两端分别立着1根柱子,即8根立起的柱子,这样便构成了房屋的主体结构,由于木结构之间的互相咬合,使房屋结构非常稳定。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平八稳”的由来。此外,4根横向的柱子将整个房子分成了5间,即我们所说的“五开间”。
通过对52号院横梁和立柱的直径与周长的测量,可以看出在古建筑中,对木材的选择是相当苛刻的。另外,柱子的外面都经过油漆粉刷,以起到防腐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52号院经过历史的洗礼依然能够完整保存。
3 晋派民居的形制特征
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思想、民俗风貌等因素的影响下,同一地区的民居建筑是有一定共性的,因为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形成是众多力量合力而成的。
对于52号院的形制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派民居形制的基本特点,但由于房屋的使用者在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同一地域、同一时代的民居建筑上也会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但这都不影响对整个晋派民居建筑形制的研究。
在空间结构上,晋派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合院制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造型及空间布局形态。与京式的四合院不同,晋派民居院落长宽比例多为2∶1的长方形空间布局,给人以紧凑收缩之感,且厢房往往遮住正房的稍间及大半个次间;而北京的四合院是房房相离、互不遮挡的,院落长宽比例是接近1∶1的正方形空间布局。
从建筑材料上看,晋派民居的木结构体系建筑韧性大、抗震性能强,榫卯结构的使用使它们之间彼此互相咬合,非常牢固。因而,它们能够在整个房屋中起承重作用。
在文化方面,晋派民居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宗族观念、长幼尊卑各就其位的观念,从不同房屋的门高、台阶级数、屋内是否设窗等方面可看出。
从安全性能上看,晋派民居建筑均建有高大雄伟的围墙,且外墙上尽量少地设置外开窗;院内房屋多采用坡向院子的单坡硬山屋顶且正房的两侧不设耳房,因为耳房会降低后墙的有效高度。
从气候环境方面看,晋派民居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院落设计东西短而南北长,因而正房少,厢房多,北屋明亮,冬暖夏凉,西屋次之,再次是东房和南房,房屋多坐北朝南,背风向阳。体现了传统的风水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观。同时,墙体的铺设普遍较厚,因为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和夏天炎热,从而创造适宜人居住的局部小环境。另外,屋顶的设计也正是适应山西地区多风少雨的气候特点。
4 结语
通过研究太谷县古城区中的一处古建筑——52号院,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建筑的结构及特点,还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晋商文化,使我们看到了三晋人的勤劳与质朴,从晋派民居特点中看到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我们研究晋派民居,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可以全方位汲取能为我们所用的养分,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也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使大家对太谷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山西太谷老城区这片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何宝通,苗祥俊,周鹤.中国古代建筑及历史演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驭寰.中国古建筑散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杨平,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探析[J].文物世界,2002(03).
[5] 程实.山西古建筑的艺术审美特征[J].文物世界,2009(02).
[6] 楼庆西.山西太谷县建筑记略[J].文物,1957(3).
作者简介:孙文博(198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建筑。
关键词:晋派民居;晋商文化;52号院;建筑形制
0 引言
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匠人文化等众多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速,现代化建筑大量涌现,留存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已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制研究迫在眉睫。由于建筑的空间布局形态与特定的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和民俗风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晋派民居在空间布局形态上具有某种共性。
1 52号院周边环境及历史概况
太谷县古城中至今仍保存着晋派民居往日的风貌,古城区中南大街的开发程度较大,街中商铺林立,因而对原有的古建筑破坏较大。相较而言,东西街则于闹中取静,比较好地保存了古建筑的大体风貌。街上原有的古商鋪,如票号、钱庄、当铺等古建旧址大多保存完整,但院内部的结构多被改造成现代建筑结构,对于古建筑的形制研究极为不利。
鼓楼东大街的52号院整体保存较好,基本留存古建筑原有的结构。52号院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有400余年的历史。最初是三多堂曹家银号“聚泰亨”,如今已被列入太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52号院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做过整体的修缮,仿照旧貌对屋檐上的兽头和瓦当进行了重塑,对屋顶缺失的部分进行了修补。用从村民家收来的旧椽子替换了房顶上已经腐烂的椽子。一切看上去都是原有的风貌。
2 52号院的结构与构造
2.1 屋顶
(1)屋顶样式与组成。52号院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由于晋派民居建筑采用的都是木结构体系,因此用木制材料做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显得很大。52号院的建筑屋顶挑出外墙一段距离用以排掉雨水,防止房屋受潮。经过曲面处理后的屋顶有效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还减少了迎风面积,从而减轻了大风对屋顶的侵蚀。
52号院的屋顶建筑形式主要有硬山屋顶、卷棚硬山屋顶及单坡顶。正房屋顶为硬山屋顶,是不出檐的双坡屋顶,特点是房屋进深较大;正厅屋顶为卷棚硬山屋顶,屋内进深较大,特征是前后两坡交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改为圆弧状,形成卷棚,它的造型较柔和且线条流畅;厢房屋顶为单坡顶,屋内进深不大,它的造型美观且造价实惠。
52号院的屋顶主要是由屋面、承重结构、保温隔热层和顶棚等部分组成。由于屋顶的屋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较易风化,因此屋面的材料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屋顶的承重结构是用来承受屋面的重量和屋顶自重,多采用平面结构,如屋架、梁板结构;保温层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季不让热量外散而设置的结构;隔热层是为了在炎热的夏季隔绝太阳的辐射热而设置的结构,因此保温层和隔热层都应该使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
(2)屋脊样式与装饰。古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将求生的本能演变成祈福避祸的吉祥观念。于是,吉祥文化就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产生了。建筑物是人们生老病死都要依附的场所,将吉祥图案运用在建筑上,成为建筑装饰的一个重要手段。52号院中也大量运用吉祥图案,它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屋顶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屋顶上的正脊既有结构功能,又有装饰功能。前后两坡的瓦件在脊部合拢,以防止雨水从缝隙渗入,便使用正脊覆盖其上,高出屋面的屋脊做出的各种线脚就成了一种自然的装饰。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必然产生一个集中的结点,对结点进行美化处理,做成动物、植物或几何形体,便有了各式各样的纹饰。
在正脊两端饰以大吻,在屋顶的两侧有瑞兽相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吻”。52号院选取龙作为瑞兽。吉祥图案在52号院内建筑的屋脊或檐角、门楼、漏窗乃至地面铺装中都可以见到,或雕刻或拼接,花样繁多。在这些图案中,大量运用了园林植物的图案,与园林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2.2 墙体构造
52号院内建筑的墙垣是附在木结构体系上的,因此不承受来自屋顶的重量。屋面的所有重量由梁架和立柱组成的木结构体系来承载。砖墙所起的作用只是包围木结构和用来分割房间。砖墙是将一块块砖按一定规律砌筑而成的砖砌体墙,它的主要材料是砖和砂浆。砂浆是砌体结构的黏结材料,它将砖胶结成为整体,并将砖块之间的缝隙填实,便于上层砖块承受的荷载逐层均匀地传至下层砖块,从而保证砌体的强度。
52号院的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其特殊的墙体结构——墙体的外侧用的是砖,中间是土柸层;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墙体很厚。经过测量,52号院的墙体厚度达90厘米,厚度远远高于我们现在的墙体厚度。52号院对外的山墙不设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这是由于山西是北方重镇,自古战事频繁,商贾大户尤其注重住宅安全。院落封闭的外观、高大且厚实的墙壁均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这一切似乎使山西民居产生一种冷漠与高不可测的神秘感。
2.3 门窗
(1)门。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52号院中不同房间的门高及门上的花纹复杂程度均不同。不同形制的门能反映出该房间主人不同的地位。
52号院的门内锁是木结构,这是古建筑榫卯结构的一个简化,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太谷县城中,在晋南地区有些地方也是如此。这种门被称为撒带门。它只有一根大边,里侧凿卯眼,上下做门轴。一块块门板由4至5根穿带连接在一起,穿带一端做榫,与大边卯口相结合。穿带另一端,由一根压带将几根穿带与门板连接成一个整体。榫卯结构的使用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经常将门槛引申为某种阻碍、某种限制。其实,这个含义是根据门槛的本身意义引申的。在52号院中,不同级别的门的门槛的高度和宽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正房的门槛最高最宽,其次是正厅,再次是厢房。
(2)窗。传统民居的门窗多为木质结构,52号院也不例外,将纸糊在木结构的窗雕上,但由于纸易破,因此窗雕的格子往往很小,分得很细,这样纸粘在上面就不易破。匠人们又在单调的门窗上制出千变万化的窗格花纹样式,将窗棂制成不同的图案,使古建筑更添趣味。
从52号院不同房间的窗户可以看出,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房间中,如正房和正厅中都有洞口,它们在窗户的上面,作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天窗,有利于室内通风。与我们今天的窗户不同,当时的窗户是固定的,不能打开,因而洞口的使用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并不是每间房屋都有洞口,一般只有诸如正房和正厅这样级别较高的房屋才有洞口,这也反映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为了保温防寒,52号院东、西、北三面均以厚墙围护,把柱子包在厚墙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温暖阳光,南面做成开敞的门窗隔扇,是典型的框架幕墙体系,使室内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这种类别的木窗型制大,多以小窗棂划分窗格,以窗棂的疏密构图来分割窗的高和宽,做成美丽的图案。作为晋商,由于他们游历于各地而观念不同,常杂糅南北民居文化于一体,异于本地民居文化,他們的木窗就体现了这种变化,但在整体格局上还保留着北方的传统。
2.4 基础散水
所谓散水是防止墙身受雨水侵蚀的一种措施,即在建筑四周做护坡,将积水排离建筑物,以防因雨水渗入而导致地基下沉。
由于山西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雨水也就尤为珍贵,因此房顶均为向内倾的单坡屋顶。雨水自房顶单向流到院内,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52号院以北为正,东西窄,南北长,是一座近似长方形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北高南低,在院内西南角处设有下水道,并以此来排水。另外,在整个院子靠近房基处都有高10cm左右的一个宽55cm的小平台,越靠近房基越高,其中最低处11cm,这样也有利于排水。正院旁的侧院有闺房和伙房,也是北高南低,大门开设在东南角,按风水来讲,是“巽”的位置,雨水绕门而流出。
2.5 柱梁
近些年来,地震震倒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却没有震倒老房屋,很大因素是由于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52号院就采用的这个体系,其特点是用木料作为房屋的骨架结构,它们起着承重作用。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木柱要上窄下宽,横向的柱子把重量传到立柱上面,也就是点受力。在整个院子中,门口沿街正厅的过廊和正房的前厅以及每间屋子都设有柱子。在两个立柱上架起横梁,再在这些横梁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的重量都通过横梁传导到立柱上,再经过柱子传导到地面。而在柱子之间的墙壁,不论用砖、用土,抑或是其他材料,都起的是分割作用,不起承重作用。当发生地震时,房屋突然受到猛烈的冲击,由于木结构之间互相咬合得很紧,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倒屋不倒”。
在52号院的正房和前厅的屋顶上都横着四根大柱子,在大柱子的两端分别立着1根柱子,即8根立起的柱子,这样便构成了房屋的主体结构,由于木结构之间的互相咬合,使房屋结构非常稳定。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平八稳”的由来。此外,4根横向的柱子将整个房子分成了5间,即我们所说的“五开间”。
通过对52号院横梁和立柱的直径与周长的测量,可以看出在古建筑中,对木材的选择是相当苛刻的。另外,柱子的外面都经过油漆粉刷,以起到防腐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52号院经过历史的洗礼依然能够完整保存。
3 晋派民居的形制特征
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思想、民俗风貌等因素的影响下,同一地区的民居建筑是有一定共性的,因为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形成是众多力量合力而成的。
对于52号院的形制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派民居形制的基本特点,但由于房屋的使用者在个人爱好、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同一地域、同一时代的民居建筑上也会存在个体上的差异,但这都不影响对整个晋派民居建筑形制的研究。
在空间结构上,晋派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合院制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造型及空间布局形态。与京式的四合院不同,晋派民居院落长宽比例多为2∶1的长方形空间布局,给人以紧凑收缩之感,且厢房往往遮住正房的稍间及大半个次间;而北京的四合院是房房相离、互不遮挡的,院落长宽比例是接近1∶1的正方形空间布局。
从建筑材料上看,晋派民居的木结构体系建筑韧性大、抗震性能强,榫卯结构的使用使它们之间彼此互相咬合,非常牢固。因而,它们能够在整个房屋中起承重作用。
在文化方面,晋派民居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宗族观念、长幼尊卑各就其位的观念,从不同房屋的门高、台阶级数、屋内是否设窗等方面可看出。
从安全性能上看,晋派民居建筑均建有高大雄伟的围墙,且外墙上尽量少地设置外开窗;院内房屋多采用坡向院子的单坡硬山屋顶且正房的两侧不设耳房,因为耳房会降低后墙的有效高度。
从气候环境方面看,晋派民居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院落设计东西短而南北长,因而正房少,厢房多,北屋明亮,冬暖夏凉,西屋次之,再次是东房和南房,房屋多坐北朝南,背风向阳。体现了传统的风水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观。同时,墙体的铺设普遍较厚,因为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和夏天炎热,从而创造适宜人居住的局部小环境。另外,屋顶的设计也正是适应山西地区多风少雨的气候特点。
4 结语
通过研究太谷县古城区中的一处古建筑——52号院,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建筑的结构及特点,还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晋商文化,使我们看到了三晋人的勤劳与质朴,从晋派民居特点中看到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我们研究晋派民居,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可以全方位汲取能为我们所用的养分,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另外,也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使大家对太谷明清时期的建筑形制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山西太谷老城区这片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宝藏。
参考文献:
[1] 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何宝通,苗祥俊,周鹤.中国古代建筑及历史演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驭寰.中国古建筑散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杨平,颜纪臣.山西传统民居探析[J].文物世界,2002(03).
[5] 程实.山西古建筑的艺术审美特征[J].文物世界,2009(02).
[6] 楼庆西.山西太谷县建筑记略[J].文物,1957(3).
作者简介:孙文博(198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