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于客观分析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从而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热情,提高创业能力,成功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主客观因素 对策现今,大学生创业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完成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型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的实质规定与价值诉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指出: “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创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 支持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推进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创业主体是具有实践意愿、创业激情、管理能力的人群并可以协同协调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团队或个体,他们是全能的管理者、实践者、领导者并未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资本化高度成熟,咨询、信息服务相对全面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高。而我认为,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其要点如下: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客观制约因素
(一)创业的体制不完善,政策不成熟。
国家利用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不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由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群并不多,因此国家在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有限,包括工商、税务、法律法规、投资融资、人才分配方面对大学生创业也没有特殊照顾。
(二)缺乏基本的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大学生能够筹资融资进行创业实属不易,即使通过贷款等其他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但也会为后期资金运转或遇风险而变得举步维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在读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资本作为支撑。
(三)尚不熟悉企业职场瞬息变化,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
作为身经百战的企业管理者,时刻针对变化的市场,高瞻远瞩进行决策,而对于未谙世事执于理论的大学生,面对着经验丰富的的竞争对手,玩弄着不成规则的游戏,我们根本没有胜算可言,对于成功着实很难把握。
(四)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不利影响。
长期受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制度影响,大学生思想受限,实践能力匮乏,在害怕失败,担心嘲笑的传统氛围中,使得大学生安于平稳,不思进取。这种惯性作用下,对于需要具备领导协作、创新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自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观制约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主体激情和创业信心
创业信心来自于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价值判断,是创业者主体的决定性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人群没有创业的意愿抑或对创业毫无所知,从而对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没有过多热情;其次尽管有创业热情,但是由于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创业主体对创业有所畏惧,一方面富有创业梦想和激情,想通过这方面来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经验和困难等各方面所迫,导致创业计划的夭折。
(二)大学生创业主体个人素质能力不足
当代的社会创业者,除必备的职场技能和素质外,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操作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长期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必然是最为薄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经验与合作交往的技巧以及整合资源,管理职场的知识,在创业中准备力、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创业成功率极低。
(三)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等不同,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专业所学的差异,导致一个团队整体未必能够进行良好的协作并发挥1+1>2的最佳效益,例如纯理科生,在管理、文案等方面后天不足,而文科生则对事物的重要分析易于表象化。一个公司的成功不仅需要创新的产品,更需要创业成员们可以优势互补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如果团队不能有效的组合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话,那企业破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大学生创业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重视创业教育,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国家的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教育部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教育理念,从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实践教育为辅助,全面推进落实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夯实基础。
(二)优化创新政策,构建创新模式
完善鼓励自主创业,普及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做时代的主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平台,设计模拟企业经营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并辅以咨询,培训,以建立一个创新创业绿色通道。为此,政府教育部联手创业培训机构多开展有关公益活动;其次,将创业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教授并重视起来。
(三)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高大学生创业资金补助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和奖学金。资金不局限于国家、学校补助还可源于社会、银行等多种渠道。建议政府出资或鼓励民间成立专门为初创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 每年与指定的企业联系,视为合作伙伴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并予以一定奖励。对于企业感兴趣的创业项目,可探索以科技、人才、项目入股等方式,直接纳入企业自身的运营,建立大学生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创业模式。
(四)加强个人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大学生创业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文件曾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这就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理性思考,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第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认同。引导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创业创造财富,通过创业服务社会、成就人生,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创业大赛活动,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实习见习,使他们不断接触社会、认识并服务于社会,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不仅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向导,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舞台里,通过在校创业创新为自己的就业赢得一枚强有力的砝码,为将来就业铺平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祖国、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晶.大学生“创业热”亟待专业培训[N]. 中国青年报,2010-03-22(1).
[2]朱莉,姜峰.创赢未来——大学生创业务实与策略 [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主客观因素 对策现今,大学生创业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完成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型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的实质规定与价值诉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指出: “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创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高校毕业生“不仅只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 支持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推进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创业主体是具有实践意愿、创业激情、管理能力的人群并可以协同协调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团队或个体,他们是全能的管理者、实践者、领导者并未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资本化高度成熟,咨询、信息服务相对全面等因素,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高。而我认为,制约我国大学生创业发展分为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其要点如下: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客观制约因素
(一)创业的体制不完善,政策不成熟。
国家利用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不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由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群并不多,因此国家在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有限,包括工商、税务、法律法规、投资融资、人才分配方面对大学生创业也没有特殊照顾。
(二)缺乏基本的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大学生能够筹资融资进行创业实属不易,即使通过贷款等其他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但也会为后期资金运转或遇风险而变得举步维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在读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资本作为支撑。
(三)尚不熟悉企业职场瞬息变化,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
作为身经百战的企业管理者,时刻针对变化的市场,高瞻远瞩进行决策,而对于未谙世事执于理论的大学生,面对着经验丰富的的竞争对手,玩弄着不成规则的游戏,我们根本没有胜算可言,对于成功着实很难把握。
(四)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不利影响。
长期受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制度影响,大学生思想受限,实践能力匮乏,在害怕失败,担心嘲笑的传统氛围中,使得大学生安于平稳,不思进取。这种惯性作用下,对于需要具备领导协作、创新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自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观制约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主体激情和创业信心
创业信心来自于对自身创业能力的价值判断,是创业者主体的决定性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人群没有创业的意愿抑或对创业毫无所知,从而对自己不擅长的方面没有过多热情;其次尽管有创业热情,但是由于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创业主体对创业有所畏惧,一方面富有创业梦想和激情,想通过这方面来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经验和困难等各方面所迫,导致创业计划的夭折。
(二)大学生创业主体个人素质能力不足
当代的社会创业者,除必备的职场技能和素质外,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操作能力和协调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长期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必然是最为薄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经验与合作交往的技巧以及整合资源,管理职场的知识,在创业中准备力、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创业成功率极低。
(三)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等不同,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专业所学的差异,导致一个团队整体未必能够进行良好的协作并发挥1+1>2的最佳效益,例如纯理科生,在管理、文案等方面后天不足,而文科生则对事物的重要分析易于表象化。一个公司的成功不仅需要创新的产品,更需要创业成员们可以优势互补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如果团队不能有效的组合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话,那企业破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大学生创业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重视创业教育,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国家的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教育部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教育理念,从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实践教育为辅助,全面推进落实素质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夯实基础。
(二)优化创新政策,构建创新模式
完善鼓励自主创业,普及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做时代的主人。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动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平台,设计模拟企业经营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并辅以咨询,培训,以建立一个创新创业绿色通道。为此,政府教育部联手创业培训机构多开展有关公益活动;其次,将创业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教授并重视起来。
(三)拓宽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提高大学生创业资金补助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和奖学金。资金不局限于国家、学校补助还可源于社会、银行等多种渠道。建议政府出资或鼓励民间成立专门为初创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学生创业。 每年与指定的企业联系,视为合作伙伴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并予以一定奖励。对于企业感兴趣的创业项目,可探索以科技、人才、项目入股等方式,直接纳入企业自身的运营,建立大学生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创业模式。
(四)加强个人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高低也是大学生创业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文件曾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这就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深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理性思考,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第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认同。引导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创业创造财富,通过创业服务社会、成就人生,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创业大赛活动,组织大学生到企业实习见习,使他们不断接触社会、认识并服务于社会,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不仅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向导,而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舞台里,通过在校创业创新为自己的就业赢得一枚强有力的砝码,为将来就业铺平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祖国、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晶.大学生“创业热”亟待专业培训[N]. 中国青年报,2010-03-22(1).
[2]朱莉,姜峰.创赢未来——大学生创业务实与策略 [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