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幼儿感恩教育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本专题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感恩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营造情境,渗透感恩意识;活动体验,培植感恩情怀;家园合作,巩固感恩行为的途径及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感恩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因此从小让幼儿学会感恩,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美德渐渐地远离了幼儿。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因此,本专题的提出旨在通过对农村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学会感恩。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幼儿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明白爱是双向的,感恩与“图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三)理论依据
1.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感恩教育,古来有之。“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
2.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对象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内化成一种感恩的行为。”
3.《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要“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孩子从小心存感激、心存爱,用一颗充满感激、充满爱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
(四)研究原则
1.儿童性原则
专题的研究过程坚持以幼儿为本,在专题研究中课程目标制定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均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发展性原则
专题研究过程满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启发幼儿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的能力素质发展。注重教育的启发性,长远性及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3.实践性原则
本专题的研究除了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还特别注重感恩教育实践,通过实践实现对感恩的理解和体验。体验实践的过程是感恩内化的过程。
(五)研究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园小、中、大班幼儿。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运用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综合文献资料法。
三、研究内容
(一)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激发幼儿感恩意识。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感悟人生。
(二)挖掘教育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2.实施感恩教育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3.实施感恩教育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三)家园配合,深化感恩情感
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窗”、“校讯通”等,向家长宣传培养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感恩培养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教育方法。
四、研究措施
(一) 营造“爱”的氛围,开展“爱”的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此我们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幼儿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心灵得到震撼。如:在幼儿园的大厅,我们布置一棵感恩树,每一片树叶都是一颗爱心,孩子们为了让“爱心树”枝叶茂盛,开始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学着用稚嫩的画笔画下他们眼中最美的那一幕,孩子们在相互的欣赏、讲述、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感恩的理解。我们还让孩子亲手制作千纸鹤,感恩卡,写上对别人的祝福,悬挂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我们在幼儿园图书角开辟了一块“身边的爱”专栏,与家长一起收集一些有关爱心、孝心的画报供幼儿随手翻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图片等书籍时,受到感染。除了积极创造外界的环境外,我们还用“心”经营充满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多地使用眼神和语言的交流,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经常会叫叫孩子的乳名、蹲下来查看他们的衣着、听他们的故事,适时送上一个温暖的爱抚。这种和谐友爱的心态环境无时不在自发、广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触动了孩子的爱心萌芽。 (二)感恩教育融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渗透积累
幼儿的情感教育要密切结合一日生活,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习得的。为此,我们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幼儿的谈话、游戏、活动、突发事件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感恩教育融入晨间谈话。
充分利用晨谈,借助“我是小小播音员”舞台,请孩子们读读在家的感恩小故事,给孩子们搭建一个互相模仿、学习,互相借签的平台。
通过感恩小故事多次分享,我们发现孩子已经有了初步感恩的意识,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多了,还经常会说:“谢谢****”;看到老师、阿姨为他们盛饭、搞卫生,孩子会发自内心说:“老师,你们辛苦了****”……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限于老师和同伴,而是让孩子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
2.感恩教育体现在游戏中。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知识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根据感恩教育的要求,我们针对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进行分层分类,组织各年龄段幼儿学习,如为让幼儿感受同伴团结友爱带来的快乐,我们安排了一些团结协作类的小游戏,如:《运球比赛》、《拍球接力》等,通过游戏,幼儿对同伴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才能获胜的道理。
3.在区域、户外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着重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如:玩区角《巧虎儿童医院》,在引导孩子们了解看病的流程、有秩序的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如“病人”在得到了“医生”的帮助后,能够感受到医生对每位病人的关心,从而自觉的向“医生”道谢,这个游戏培养了孩子礼貌待人、主动交往、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户外活动时,请大班幼儿主动带领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做体操动作示范等,不仅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也较好的培养了幼儿间的友谊,帮助幼儿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幼儿知道帮助别人让别人感到快乐,同时自己心里也很快乐。
(三)以教学活动为抓手,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
1.实施感恩教育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教师节广泛被人关注包括家长、孩子及社会。很多家长攀比心里强,总是想方设法为教师选礼,这种攀比送礼完全扭曲了教师节幼儿对教师的感恩情怀,所以我们在教师节前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教师节怎样为老师送祝福,很多小朋友都表示其实买花、送老师东西都要花爸爸妈妈的钱很浪费,大家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不花钱也可以为老师送上祝福呢?很自然地小朋友就想到给老师送上不花钱但更有意义的祝福。小朋友一起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为老师献上了手工制作的鲜花,花环和贺卡。教师节到了看着这么多用废旧的,便宜,但却情意浓浓的鲜花,家长和教师内心都有说不出的感动。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幼儿用做手工和绘画的方式表达对身边最亲近的女性——妈妈的爱,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手画出了送给妈妈的礼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妈妈节日的祝福,从中感受妈妈的爱,学会去爱妈妈;我们让孩子了解自己妈妈的职业,知道妈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请妈妈代表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爱的意识,且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
国庆节到了,为了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活跃节日气氛,我园举行了“百米“卷庆国庆”的绘画活动。孩子们或蹲或趴或坐着,有的挥笔勾线,有的泼墨涂色。就如一个个小画家,在一字排开的长长画卷上,大胆想像抒发了对祖国妈妈的爱。瞧,孩子们在画卷中登上了万里长城,用一笔笔稚嫩的画笔抒发着对祖国妈妈的美好祝福。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
通过一个个的节日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了幼儿的感恩意识,也让孩子初步地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回报。
2.实施感恩教育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地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例如:
在小班主题活动”大手牵小手”的活动中,我们就让大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穿衣、穿鞋、做游戏等活动。
在中班主题活动“周围的人”的活动中,孩子们又了解了除了家人之外,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探索中,孩子们又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关心,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等。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幼儿园还开展了“感恩有你”的主题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感动”、“感恩”、“感谢”,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教师鼓励孩子学习说“老师早、老师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这些常用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写有感恩之情的礼物挂在了活动室一角的“感恩树”上。中班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家庭感恩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将这些感恩活动拍下照片制作成展板,供所有的孩子们欣赏、学习。大班幼儿则开展了“当爸爸妈妈一天”的护蛋行动,孩子们在来园时带一个煮熟的鸡蛋,孩子把鸡蛋放在口袋里,把蛋宝宝当成自己的宝宝照顾它一天。孩子们早晨跟自己的蛋宝宝合影,并给自己的蛋宝宝取名字,开始一天的“爸爸、妈妈”的照顾工作,离园的时候看看谁的鸡蛋完整就可以获得“护蛋小天使”的荣誉称号。 虽说,这些教育活动并不能马上使幼儿萌发感恩之情,但老师坚信:只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每一天活动中,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定能懂得尊重他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总之,结合幼儿园的各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地融入感恩教育,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
五、研究成效
(一)孩子们的真情在流露
主题活动的预设与生成,日常生活活动、节日活动为孩子的感恩教育提供了平台,实践性活动让孩子情感得以充分流露,孩子们逐渐学会关心同伴和老师,能用礼貌用语,热情地与人打招呼,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玩具,渐渐地他们也感受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并从心底萌发了感恩他人、回报他人的美好愿望,产生了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孩子们愿意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感恩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稚嫩的心里生根发芽了。特别是当伴随着悲伤的音乐,看到地震过后的残砖碎瓦和压在地下的受害者时,许多孩子都伤心的哭了,当看到第一时间内赶到的救援部队日夜奋战在灾区,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生命的时候,当全国各地的人们热心地为灾区人民送去自己的一份爱心的时候,孩子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说:“谢谢叔叔,谢谢阿姨,你们辛苦啦!”……
(二)家长收获感恩的心,迎来家园和谐共育新局面
感恩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主动参与,在一年来的专题研究中,家长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学习什么是幼儿时代真正的感恩,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幼儿体验爱,学会感恩,在教育孩子感恩的过程中,家长自己也深受感染。一年来的时间里,就孩子的感恩教育,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温馨交流,拉近了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家长的不满少了,家长的不理解没有了,家长开始学会向老师感恩,很多事情愿意坐下来和老师亲切沟通而不是指责。家园呈现出一种和谐共处的和谐局面。
六、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一)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很容易受环境、家庭和教育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不仅要从小抓起,还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因此我们要得到更多的家长的支持,让此活动成为社会的一个大活动。
(二)当前的家长能深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家园合作方面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家园反馈不能很好地互动,对专题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个别家长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意识,在家里碰到问题后经常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或是听之任之。虽专题实施过程中大多家长能较好完成教师交付的简单不需思考的家庭教育任务,但对于家教反思,先进家教理念交流等任务则常常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这些都有待于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更进一步的深入合作、互相协调,从而更加有效的引领幼儿将感恩意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真正做到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更好的促进孩子感恩情感的发展。
七、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永楣 上海教育出版社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给孩子爱的机会.》 洪瑞珠. 福建幼儿教育,2002.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感恩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人有许多描述感恩的语句:“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因此从小让幼儿学会感恩,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美德渐渐地远离了幼儿。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因此,本专题的提出旨在通过对农村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学会感恩。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幼儿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明白爱是双向的,感恩与“图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通过感恩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三)理论依据
1.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感恩教育,古来有之。“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
2.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对象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内化成一种感恩的行为。”
3.《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要“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孩子从小心存感激、心存爱,用一颗充满感激、充满爱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
(四)研究原则
1.儿童性原则
专题的研究过程坚持以幼儿为本,在专题研究中课程目标制定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均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发展性原则
专题研究过程满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启发幼儿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的能力素质发展。注重教育的启发性,长远性及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3.实践性原则
本专题的研究除了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领域,还特别注重感恩教育实践,通过实践实现对感恩的理解和体验。体验实践的过程是感恩内化的过程。
(五)研究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园小、中、大班幼儿。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运用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综合文献资料法。
三、研究内容
(一)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激发幼儿感恩意识。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感悟人生。
(二)挖掘教育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2.实施感恩教育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3.实施感恩教育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三)家园配合,深化感恩情感
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窗”、“校讯通”等,向家长宣传培养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感恩培养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教育方法。
四、研究措施
(一) 营造“爱”的氛围,开展“爱”的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为此我们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幼儿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心灵得到震撼。如:在幼儿园的大厅,我们布置一棵感恩树,每一片树叶都是一颗爱心,孩子们为了让“爱心树”枝叶茂盛,开始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学着用稚嫩的画笔画下他们眼中最美的那一幕,孩子们在相互的欣赏、讲述、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感恩的理解。我们还让孩子亲手制作千纸鹤,感恩卡,写上对别人的祝福,悬挂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我们在幼儿园图书角开辟了一块“身边的爱”专栏,与家长一起收集一些有关爱心、孝心的画报供幼儿随手翻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图片等书籍时,受到感染。除了积极创造外界的环境外,我们还用“心”经营充满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多地使用眼神和语言的交流,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经常会叫叫孩子的乳名、蹲下来查看他们的衣着、听他们的故事,适时送上一个温暖的爱抚。这种和谐友爱的心态环境无时不在自发、广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触动了孩子的爱心萌芽。 (二)感恩教育融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渗透积累
幼儿的情感教育要密切结合一日生活,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习得的。为此,我们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幼儿的谈话、游戏、活动、突发事件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感恩教育融入晨间谈话。
充分利用晨谈,借助“我是小小播音员”舞台,请孩子们读读在家的感恩小故事,给孩子们搭建一个互相模仿、学习,互相借签的平台。
通过感恩小故事多次分享,我们发现孩子已经有了初步感恩的意识,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多了,还经常会说:“谢谢****”;看到老师、阿姨为他们盛饭、搞卫生,孩子会发自内心说:“老师,你们辛苦了****”……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仅限于老师和同伴,而是让孩子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
2.感恩教育体现在游戏中。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各种知识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根据感恩教育的要求,我们针对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进行分层分类,组织各年龄段幼儿学习,如为让幼儿感受同伴团结友爱带来的快乐,我们安排了一些团结协作类的小游戏,如:《运球比赛》、《拍球接力》等,通过游戏,幼儿对同伴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才能获胜的道理。
3.在区域、户外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着重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如:玩区角《巧虎儿童医院》,在引导孩子们了解看病的流程、有秩序的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们特别注重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如“病人”在得到了“医生”的帮助后,能够感受到医生对每位病人的关心,从而自觉的向“医生”道谢,这个游戏培养了孩子礼貌待人、主动交往、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户外活动时,请大班幼儿主动带领小班幼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做体操动作示范等,不仅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感,也较好的培养了幼儿间的友谊,帮助幼儿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使幼儿知道帮助别人让别人感到快乐,同时自己心里也很快乐。
(三)以教学活动为抓手,增强幼儿的感恩意识
1.实施感恩教育以节日活动为契机。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其中蕴涵了许多深远的教育内容。在许多传统的节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教师节广泛被人关注包括家长、孩子及社会。很多家长攀比心里强,总是想方设法为教师选礼,这种攀比送礼完全扭曲了教师节幼儿对教师的感恩情怀,所以我们在教师节前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教师节怎样为老师送祝福,很多小朋友都表示其实买花、送老师东西都要花爸爸妈妈的钱很浪费,大家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不花钱也可以为老师送上祝福呢?很自然地小朋友就想到给老师送上不花钱但更有意义的祝福。小朋友一起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为老师献上了手工制作的鲜花,花环和贺卡。教师节到了看着这么多用废旧的,便宜,但却情意浓浓的鲜花,家长和教师内心都有说不出的感动。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幼儿用做手工和绘画的方式表达对身边最亲近的女性——妈妈的爱,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手画出了送给妈妈的礼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妈妈节日的祝福,从中感受妈妈的爱,学会去爱妈妈;我们让孩子了解自己妈妈的职业,知道妈妈身上的优良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请妈妈代表讲述哺育孩子的经历,让孩子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感激爱,并发自内心的想回报爱、付出爱;向妈妈表决心、坚持做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爱的意识,且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
国庆节到了,为了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活跃节日气氛,我园举行了“百米“卷庆国庆”的绘画活动。孩子们或蹲或趴或坐着,有的挥笔勾线,有的泼墨涂色。就如一个个小画家,在一字排开的长长画卷上,大胆想像抒发了对祖国妈妈的爱。瞧,孩子们在画卷中登上了万里长城,用一笔笔稚嫩的画笔抒发着对祖国妈妈的美好祝福。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愿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
通过一个个的节日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长辈的关心和爱护,增强了幼儿的感恩意识,也让孩子初步地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周围人的回报。
2.实施感恩教育要以主题活动为载体。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地结合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例如:
在小班主题活动”大手牵小手”的活动中,我们就让大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穿衣、穿鞋、做游戏等活动。
在中班主题活动“周围的人”的活动中,孩子们又了解了除了家人之外,还有许多不认识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上小学了”的主题探索中,孩子们又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关心,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等。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幼儿园还开展了“感恩有你”的主题活动,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感动”、“感恩”、“感谢”,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教师鼓励孩子学习说“老师早、老师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这些常用语。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写有感恩之情的礼物挂在了活动室一角的“感恩树”上。中班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以家庭感恩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将这些感恩活动拍下照片制作成展板,供所有的孩子们欣赏、学习。大班幼儿则开展了“当爸爸妈妈一天”的护蛋行动,孩子们在来园时带一个煮熟的鸡蛋,孩子把鸡蛋放在口袋里,把蛋宝宝当成自己的宝宝照顾它一天。孩子们早晨跟自己的蛋宝宝合影,并给自己的蛋宝宝取名字,开始一天的“爸爸、妈妈”的照顾工作,离园的时候看看谁的鸡蛋完整就可以获得“护蛋小天使”的荣誉称号。 虽说,这些教育活动并不能马上使幼儿萌发感恩之情,但老师坚信:只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每一天活动中,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定能懂得尊重他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道德品质。总之,结合幼儿园的各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地融入感恩教育,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地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
五、研究成效
(一)孩子们的真情在流露
主题活动的预设与生成,日常生活活动、节日活动为孩子的感恩教育提供了平台,实践性活动让孩子情感得以充分流露,孩子们逐渐学会关心同伴和老师,能用礼貌用语,热情地与人打招呼,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玩具,渐渐地他们也感受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并从心底萌发了感恩他人、回报他人的美好愿望,产生了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孩子们愿意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感恩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稚嫩的心里生根发芽了。特别是当伴随着悲伤的音乐,看到地震过后的残砖碎瓦和压在地下的受害者时,许多孩子都伤心的哭了,当看到第一时间内赶到的救援部队日夜奋战在灾区,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一条又一条生命的时候,当全国各地的人们热心地为灾区人民送去自己的一份爱心的时候,孩子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说:“谢谢叔叔,谢谢阿姨,你们辛苦啦!”……
(二)家长收获感恩的心,迎来家园和谐共育新局面
感恩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更离不开家长的主动参与,在一年来的专题研究中,家长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学习什么是幼儿时代真正的感恩,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幼儿体验爱,学会感恩,在教育孩子感恩的过程中,家长自己也深受感染。一年来的时间里,就孩子的感恩教育,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温馨交流,拉近了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家长的不满少了,家长的不理解没有了,家长开始学会向老师感恩,很多事情愿意坐下来和老师亲切沟通而不是指责。家园呈现出一种和谐共处的和谐局面。
六、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一)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很容易受环境、家庭和教育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不仅要从小抓起,还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因此我们要得到更多的家长的支持,让此活动成为社会的一个大活动。
(二)当前的家长能深刻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家园合作方面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家园反馈不能很好地互动,对专题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个别家长缺乏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意识,在家里碰到问题后经常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或是听之任之。虽专题实施过程中大多家长能较好完成教师交付的简单不需思考的家庭教育任务,但对于家教反思,先进家教理念交流等任务则常常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这些都有待于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更进一步的深入合作、互相协调,从而更加有效的引领幼儿将感恩意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真正做到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更好的促进孩子感恩情感的发展。
七、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儿童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永楣 上海教育出版社
4.《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给孩子爱的机会.》 洪瑞珠. 福建幼儿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