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如果只是平平淡淡完成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就不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教学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达到目的。
一、巧设悬念,疑中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暂不解答,给学生一个悬念。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回头思考前面留下的问题,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心中的悬念和疑问顿然而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能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的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说出了几个数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都很想知道教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能这么迅速地作出判断,有的学生甚至会用已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试,求知欲望极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新课教学。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阅读课本,学生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刚才老师是如何判断的。此时,学生心中的疑问得以解决,心理获得成功的满足,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二、激趣释疑,乐中互动。
在教学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口算题:13×3= ,13×20= ,当学生答出以后,又出示39+260= ,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高兴的说:我们今天要学的例题,你们已经把结果算出来了。学生听了很惊奇,情绪高涨,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知识铺垫的精心设计。然后教师板书例题:13×23= ,问学生:“你们认为13×23与我们口算的13×3、13×20以及39+260有什么关系?”这样促使学生积极讨论,最后一致认为:13×3是求3个13是多少,13×20是求20个13是多少,3个13加上20个13正好是23个13。求23个13是多少,列成乘法算式是13×23=299。教师加以肯定表扬。由于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教育手段,师生间有效进行了心理沟通,使课堂气氛趋于高潮。
三、展开讨论,动中感知。
教二年级的加减法应用题,在进行新课时先拿出6支红铅笔,又拿出4支黄铅笔,再把红黄两种铅笔合并起来,送给小朋友3支,问手足还有几支铅笔?老师要求学生就刚才的情境各自编应用题,编好后说给同座和前后座的小朋友听。学生互相编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同时学生之间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游戏竞赛,玩中有练。
在学生初步学会了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后,组织全班5个学习小组进行编题竞赛,同学们编什么情节都可以,但一定要编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看哪一组编得快,编得好。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教师对每个小组轮流提问,注意及时肯定表扬编得好的同学,纠正个别同学编得不足的地方。编对一题就给这个小组加10分,编得特别好的就加20分,如果编错一题就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既复习新授课的内容,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五、演示操作,动中求趣。
教师在教学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后,拿出一只装有不同三角形的小口袋,每次从中摸出一只三角形,让学生看到它的两只角,请学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当出示的两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快能说出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当出示两个角都是锐角时,有的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意见不一。这时正是学生思维的“愤悱”之时。教师请每个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三种小三角形,分别遮去一个角,余下的两个角都可以出现两个锐角的情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不能根据三角形有两个锐角来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
六、巧用迁移,练中升华。
教师在教学了“同分母或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之后,经过基本训练、综合训练,临下课前,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比较12/13和6/7的大小,。学生感到困惑不解,这道题的分子、分母均不相同,如何进行比较,教师适时启发:“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比较大小,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能否把这道题转化为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答的问题?”这样的质疑问难,既为新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迫切想品尝成功的喜悦,展开思考。
总之,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精彩”片段,善于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学习方法,把枯燥、难懂的知识点,以崭新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留给他们无限遐思,让学生迸出兴趣的火花,产生心灵撞击,就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最佳效果。
一、巧设悬念,疑中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暂不解答,给学生一个悬念。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回头思考前面留下的问题,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心中的悬念和疑问顿然而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能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的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说出了几个数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都很想知道教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能这么迅速地作出判断,有的学生甚至会用已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试,求知欲望极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新课教学。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阅读课本,学生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刚才老师是如何判断的。此时,学生心中的疑问得以解决,心理获得成功的满足,使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二、激趣释疑,乐中互动。
在教学两位数乘多位数时,一开始出示口算题:13×3= ,13×20= ,当学生答出以后,又出示39+260= ,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高兴的说:我们今天要学的例题,你们已经把结果算出来了。学生听了很惊奇,情绪高涨,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知识铺垫的精心设计。然后教师板书例题:13×23= ,问学生:“你们认为13×23与我们口算的13×3、13×20以及39+260有什么关系?”这样促使学生积极讨论,最后一致认为:13×3是求3个13是多少,13×20是求20个13是多少,3个13加上20个13正好是23个13。求23个13是多少,列成乘法算式是13×23=299。教师加以肯定表扬。由于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教育手段,师生间有效进行了心理沟通,使课堂气氛趋于高潮。
三、展开讨论,动中感知。
教二年级的加减法应用题,在进行新课时先拿出6支红铅笔,又拿出4支黄铅笔,再把红黄两种铅笔合并起来,送给小朋友3支,问手足还有几支铅笔?老师要求学生就刚才的情境各自编应用题,编好后说给同座和前后座的小朋友听。学生互相编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同时学生之间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游戏竞赛,玩中有练。
在学生初步学会了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后,组织全班5个学习小组进行编题竞赛,同学们编什么情节都可以,但一定要编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看哪一组编得快,编得好。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教师对每个小组轮流提问,注意及时肯定表扬编得好的同学,纠正个别同学编得不足的地方。编对一题就给这个小组加10分,编得特别好的就加20分,如果编错一题就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既复习新授课的内容,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更高一个层次,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五、演示操作,动中求趣。
教师在教学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后,拿出一只装有不同三角形的小口袋,每次从中摸出一只三角形,让学生看到它的两只角,请学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当出示的两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快能说出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当出示两个角都是锐角时,有的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意见不一。这时正是学生思维的“愤悱”之时。教师请每个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三种小三角形,分别遮去一个角,余下的两个角都可以出现两个锐角的情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不能根据三角形有两个锐角来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
六、巧用迁移,练中升华。
教师在教学了“同分母或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之后,经过基本训练、综合训练,临下课前,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比较12/13和6/7的大小,。学生感到困惑不解,这道题的分子、分母均不相同,如何进行比较,教师适时启发:“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要比较它们的大小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比较大小,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能否把这道题转化为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答的问题?”这样的质疑问难,既为新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迫切想品尝成功的喜悦,展开思考。
总之,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精彩”片段,善于创新教学思路,创新学习方法,把枯燥、难懂的知识点,以崭新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留给他们无限遐思,让学生迸出兴趣的火花,产生心灵撞击,就能使课堂教学取得“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