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老头重相聚
六十年后话沧桑
二零零八犹期许
北京再会希勿忘
以上《七绝》,是2004年业已90高龄的作家兼书法家马识途在一个条幅上写的,为了送别60年后重聚昆明的、当时86岁的美国老友迪克·帕斯特(DICK PASTOR)。没有料到,2008年1月20日凌晨,当北京奥运开幕已经进入倒计时,迪克·帕斯特却在睡眠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0岁。显然,他是带着宿愿未能实现的无限遗憾走的。
迪克· 帕斯特1918年出生在纽约,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在政治上十分敏感。在基层报纸工作时,他极力反对种族歧视,维护工人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4-45年期间,他曾经是驻扎在昆明援华抗日的美国十四航空队(俗称飞虎队)成员。当时,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联合组成的战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也坐落在这座城市,马识途和我正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通过一次偶然的巧遇,我们和包括迪克在内的一群美国士兵建立了极不平凡的友谊,而且延续至今。
应该说,二次大战帕斯特在中国的这段离奇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从那以后,他就自觉地献身于促进美中友好的事业。因为,他认为,对于我们两国和世界和平,这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开始,他参加了支援中国工合运动的美国委员会工作。随后,他参加了自七十年代就活跃于全美的群众组织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并成为它的积极分子。
早在1972年,紧接着尼克松总统的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之后,帕斯特夫妇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他们战后的第一次访华,像“探亲”似的到处打听他的中国朋友的踪迹。那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我们不是被关进牛棚,就是在边远的五七干校劳动,他上哪里去找我们呢?其实,即使他找到我们,我们又怎么会被允许去见美国人呢?继他之后,其他的美国朋友也相继访华。尽管多方设法与我们接触,最后仍然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些美国人来说,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之间的友谊虽然越来越深,但是却因为两国关系的变化而不能不沿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前进。他们当中,有三个人(贝尔、海曼、艾德尔曼)有幸1945年在重庆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即使在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采取敌对态度时,毛主席就曾对他们预言: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必然要蓬勃发展的。1949 年中美关系破裂后,我们和美国朋友的联系也被切断达30年之久。由于他们坚决主张美国承认新中国,这些美国朋友在五十年代麦卡锡恐怖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迫害。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我们这些与美国人交朋友的人也被诬陷为“国际间谍”。这种黑压压的乌云,直至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才被躯散,我们与美国朋友的友谊也才得以重新恢复和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如今,这种友谊已经发展到我们的第二、甚至第三代了。
迪克· 帕斯特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渴望实现的梦想:终有一天,我要回到昆明去看望我的中国老朋友。鉴于他当时的健康状况,医生不允许他作如此长途的旅行。于是,他以一年多的时间精心调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2004年,他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在他90高龄的夫人内奥米(NAOMI)的陪伴下,他勇敢地坐着轮椅飞越太平洋而来。深深为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马识途和我也立即分别从成都和北京飞往昆明与他汇合,一起来实现我们60年后重聚的梦想。金秋九月,这座春城传开了这段难能可贵的中美友谊的佳话。在战争时期,云南与美国飞虎队感情最深。这个省的政协主席特别出面,对我们的访问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帕斯特十分惊讶地发现,昆明已经变得他不认得了。依靠记忆作为指南,我们三人已经无法再找到60年前我们大伙每两个礼拜必去聚会、或者野餐的老地方了。
在这非常特殊的重聚过程中,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要说。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之大,我们简直不敢想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中美两国都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大国,对全世界负有重要责任。尽管两国政府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分歧,有时还相当严重。但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增进了解的基础上,一向是非常友好的。凡有智慧者都认识到,这是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彼此的深交,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中美双方的摄影师全程跟踪了我们的昆明重聚,并已纳入了他们的记录片:《一个北京人的传奇故事---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2007年冬,迪克·帕斯特以十分满意的心情观赏了这部记录片的英文版。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迪克·帕斯特一生热爱中国的光辉记录。
当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年八月开幕的时候,我相信,迪克·帕斯特一定是十分高兴地举着特大望远镜从太空向下观看。
(2008年2月)
六十年后话沧桑
二零零八犹期许
北京再会希勿忘
以上《七绝》,是2004年业已90高龄的作家兼书法家马识途在一个条幅上写的,为了送别60年后重聚昆明的、当时86岁的美国老友迪克·帕斯特(DICK PASTOR)。没有料到,2008年1月20日凌晨,当北京奥运开幕已经进入倒计时,迪克·帕斯特却在睡眠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0岁。显然,他是带着宿愿未能实现的无限遗憾走的。
迪克· 帕斯特1918年出生在纽约,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在政治上十分敏感。在基层报纸工作时,他极力反对种族歧视,维护工人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4-45年期间,他曾经是驻扎在昆明援华抗日的美国十四航空队(俗称飞虎队)成员。当时,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联合组成的战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也坐落在这座城市,马识途和我正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通过一次偶然的巧遇,我们和包括迪克在内的一群美国士兵建立了极不平凡的友谊,而且延续至今。
应该说,二次大战帕斯特在中国的这段离奇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从那以后,他就自觉地献身于促进美中友好的事业。因为,他认为,对于我们两国和世界和平,这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开始,他参加了支援中国工合运动的美国委员会工作。随后,他参加了自七十年代就活跃于全美的群众组织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并成为它的积极分子。
早在1972年,紧接着尼克松总统的改变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之后,帕斯特夫妇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他们战后的第一次访华,像“探亲”似的到处打听他的中国朋友的踪迹。那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我们不是被关进牛棚,就是在边远的五七干校劳动,他上哪里去找我们呢?其实,即使他找到我们,我们又怎么会被允许去见美国人呢?继他之后,其他的美国朋友也相继访华。尽管多方设法与我们接触,最后仍然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些美国人来说,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之间的友谊虽然越来越深,但是却因为两国关系的变化而不能不沿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前进。他们当中,有三个人(贝尔、海曼、艾德尔曼)有幸1945年在重庆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即使在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采取敌对态度时,毛主席就曾对他们预言: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必然要蓬勃发展的。1949 年中美关系破裂后,我们和美国朋友的联系也被切断达30年之久。由于他们坚决主张美国承认新中国,这些美国朋友在五十年代麦卡锡恐怖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迫害。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我们这些与美国人交朋友的人也被诬陷为“国际间谍”。这种黑压压的乌云,直至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才被躯散,我们与美国朋友的友谊也才得以重新恢复和继续发展。可喜的是,如今,这种友谊已经发展到我们的第二、甚至第三代了。
迪克· 帕斯特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渴望实现的梦想:终有一天,我要回到昆明去看望我的中国老朋友。鉴于他当时的健康状况,医生不允许他作如此长途的旅行。于是,他以一年多的时间精心调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2004年,他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在他90高龄的夫人内奥米(NAOMI)的陪伴下,他勇敢地坐着轮椅飞越太平洋而来。深深为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马识途和我也立即分别从成都和北京飞往昆明与他汇合,一起来实现我们60年后重聚的梦想。金秋九月,这座春城传开了这段难能可贵的中美友谊的佳话。在战争时期,云南与美国飞虎队感情最深。这个省的政协主席特别出面,对我们的访问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帕斯特十分惊讶地发现,昆明已经变得他不认得了。依靠记忆作为指南,我们三人已经无法再找到60年前我们大伙每两个礼拜必去聚会、或者野餐的老地方了。
在这非常特殊的重聚过程中,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要说。中国和世界的变化之大,我们简直不敢想象。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中美两国都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大国,对全世界负有重要责任。尽管两国政府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分歧,有时还相当严重。但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在相互增进了解的基础上,一向是非常友好的。凡有智慧者都认识到,这是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彼此的深交,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中美双方的摄影师全程跟踪了我们的昆明重聚,并已纳入了他们的记录片:《一个北京人的传奇故事---一个中国记者和他的美国朋友们》。2007年冬,迪克·帕斯特以十分满意的心情观赏了这部记录片的英文版。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迪克·帕斯特一生热爱中国的光辉记录。
当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年八月开幕的时候,我相信,迪克·帕斯特一定是十分高兴地举着特大望远镜从太空向下观看。
(200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