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厦门之外的人仍然执着于“散步”对中国社会的意义,真正的参与者却说“其实我们并不赞成那种方式”
张昭诚将2007年6月1日视为自己最值得记忆的一天,但如果要他复述当天的情况,他却表示“不记得了”。
他说他现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海风,浪花,鸟啼声,棕榈树。
“事情已经过去了”
初冬的周末,厦门某公司业务主管、34岁的张昭诚会开着自己的“广本”两厢车,载着妻女,沿环海公路不紧不慢地观海听风。他身后的背景,是让他引以为傲的、位于厦门海沧区的“未来海岸”小区。
这是一个正奔向通往中产之路的奋斗身影。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用自己的勤奋工作,为自己赢来了户口和一定的财富。4年前,这些财富加上几乎透支他下半辈子收入的一笔贷款,为他在这个欧陆风情的小区换来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他因此与未来海岸的3万业主成了邻居。
一年半以前,当又一次被飘进卧室的酸臭味呛醒,他决定做点什么。2006年5月10日下午,张在房产论坛上发帖,谈及此事,引起了小区业主们的强烈共鸣。文末,他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他不曾预知,这个偶然的举动使他被奉为一场万人活动的领袖人物——2007年6月1日,根据那条号称被百万厦门人传阅的短信的号召,人们手系黄丝带上街“散步”,以表达他们对在厦门建设PX项目的反对。
事实上,张昭诚并不赞成“散步”这种方式。虽然去了现场,但他不是所谓的“组织者”。举起横幅、带头“散步”的是一个来自未来海岸之外的李义强。“我对环保兴趣不大,但我爱厦门。”以侦察兵班长从部队退役的李义强,曾经营一家网吧,身家最多时达到200万,近两年赋闲在家。
张昭诚更喜欢用文字来抒发要求。从18岁起就当上了琐碎和算计的销售员,他只能用日记来满足自己的浪漫情怀。“我想要一套房子,要面朝大海,感受大海的拥抱,能听到海的声音,闻到海的味道。”他模仿诗人海子的笔法在日记本里描述了自己对房子的梦想。
在走上街头之前,他不停地在网络论坛发帖。后来,他和其他8个业主给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写了联名投诉信。
而对于同样深受污染之害的当地农民,曾求助过“未来海岸”业主,但却不愿参加“散步”。“可能由于观念问题,他们更习惯忍受不公平。”张昭诚总是这样猜测。他的邻居郑春雷却要平和得多:“他们因为涉及拆迁、征地补偿等问题,容易被压制,受到制约更多,并不是说谁比谁的素质高。”
PX项目由缓建到政府决定迁址,小区里又有了海的味道。“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对政府的处理很满意。我们现在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张昭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未来海岸”一片宁静,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
2008年10月,张把自己的简历挂上了厦门人才网。在其简历所有的应填项目中,只有离职原因一栏是空白。他拒绝透露自己的离职原因,只是在一条发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短信里含糊地表示:“社会,不是白的。”
“民主实践”
郑春雷是个异数。他在给发改委的投书里署了名,是公认的积极分子,却放弃了最重要的“散步”环节。他用“极端事件”形容后者,明确表示“不支持”,并贯彻到底。
在“散步”发生前的一个月,郑春雷高分通过了一个职业再培训考试,并成为了所在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负责人。早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的妻子把郑缺席的原因归于“工作”。
6年前从南昌调来厦门的时候,郑春雷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华东交通大学会计系本科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到30岁已经坐到了证券营业部经理的位子。
当其他业主因为小区论坛被关闭而一筹莫展,他却端坐在家里看十七大的电视直播。“胡锦涛总书记作报告的时候,我看了。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涉及了环保,心里感觉有盼头了。” 郑春雷说:“我更希望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自己的权利。”
2007年12月,不利于小区的环评报告出来以后,部分业主气愤不已,想去市政府门口静坐,其中包括郑春雷的妻子。但郑跟妻子吵了一架,把她劝住了。后来的政府听证会,也是妻子提出报名参加,他再没拦阻,也跟着报了名。一直全程参与的张昭诚却没有参加这项重要的“民主实践”。
郑春雷觉得,厦门的座谈会,是他所见的听证会或座谈会中最好的一个,“可以说不仅仅属于厦门人,它也属于全体中国人”。
“不支持,不反对,不组织”
如果仅以投书和上街作为参与的标准,马天南就是个局外人。作为厦门最大环保NGO——厦门“绿十字”负责人的马天南,在“散步”以前曾被很多人要求“站出来”,但她选择了“不支持、不反对、不组织”的立场。而在当时的社会语境里,对待PX项目的“不反对”,在很多人看来就意味着“支持”。
她的邮箱里多次收到“见一次打一次”的威胁,甚至要把她“扔到海里”。而她的态度是:不回应。“当时他们陷入到激动的情绪之中,你怎么解释也没用。”她笑了笑,一脸无奈。
马天南解释,选择这个立场是因为PX项目涉及太多领域的知识和利益关系,感到自己难以把握。
但她并非完全没有介入。“‘绿十字’为业主们举办了不少讲座,但是,它的负责人马天南告诉我们,这个PX项目肯定会通过,不管大家怎么奔走呼吁,结果不可能被改变,这让我们很受打击。”张昭诚说。
这个不惑之年的兰州女人前几年还是一名资深企业管理培训师,第一个把“Work-Shop”的培训方式介绍给了厦门大型国企的管理者。这意味着她曾过着典型的金领生活。
马天南说自己从事环保完全是偶然。1999年,一场大台风将厦门的很多大树连根拔起,她和几个朋友坐在酒吧里,为这些树伤心。朋友们提议,为这些树捐点钱,而她就是后来的组织者。2005年,从与朋友合开的管理顾问公司里出来,全职投身“绿十字”,月薪为零。
她会对路上的飞鸟展现怜爱,却不愿意把钱捐给与环保无关的人或事。某次“绿十字”组织儿童画展,一个慈善团体前来接洽,希望她能义卖所有画作,捐给孤儿院。马天南拒绝得毫不犹豫,因为捐钱给孤儿“不可持续,与环保无关”。
2007年8月,经过8年时光,“绿十字”终于通过了厦门市民政局的审核,注册为民间组织。今年10月,她主编的《厦门市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行动指南》在组织网站上公布。马天南用图表的方式解读了PX事件的过程,在这条并不复杂的逻辑链之中,信息是否透明和公众是否参与,成为推动事件升级和消解的关键结点。
“我理性得似乎不近人情。”马天南偶尔也会说些自省式的话。但更多的时候,她坚定地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关爱鹭岛,那就是构建一个促进公众参与的平台。
(文中张昭诚和郑春雷系化名。)
张昭诚将2007年6月1日视为自己最值得记忆的一天,但如果要他复述当天的情况,他却表示“不记得了”。
他说他现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海风,浪花,鸟啼声,棕榈树。
“事情已经过去了”
初冬的周末,厦门某公司业务主管、34岁的张昭诚会开着自己的“广本”两厢车,载着妻女,沿环海公路不紧不慢地观海听风。他身后的背景,是让他引以为傲的、位于厦门海沧区的“未来海岸”小区。
这是一个正奔向通往中产之路的奋斗身影。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用自己的勤奋工作,为自己赢来了户口和一定的财富。4年前,这些财富加上几乎透支他下半辈子收入的一笔贷款,为他在这个欧陆风情的小区换来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他因此与未来海岸的3万业主成了邻居。
一年半以前,当又一次被飘进卧室的酸臭味呛醒,他决定做点什么。2006年5月10日下午,张在房产论坛上发帖,谈及此事,引起了小区业主们的强烈共鸣。文末,他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他不曾预知,这个偶然的举动使他被奉为一场万人活动的领袖人物——2007年6月1日,根据那条号称被百万厦门人传阅的短信的号召,人们手系黄丝带上街“散步”,以表达他们对在厦门建设PX项目的反对。
事实上,张昭诚并不赞成“散步”这种方式。虽然去了现场,但他不是所谓的“组织者”。举起横幅、带头“散步”的是一个来自未来海岸之外的李义强。“我对环保兴趣不大,但我爱厦门。”以侦察兵班长从部队退役的李义强,曾经营一家网吧,身家最多时达到200万,近两年赋闲在家。
张昭诚更喜欢用文字来抒发要求。从18岁起就当上了琐碎和算计的销售员,他只能用日记来满足自己的浪漫情怀。“我想要一套房子,要面朝大海,感受大海的拥抱,能听到海的声音,闻到海的味道。”他模仿诗人海子的笔法在日记本里描述了自己对房子的梦想。
在走上街头之前,他不停地在网络论坛发帖。后来,他和其他8个业主给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写了联名投诉信。
而对于同样深受污染之害的当地农民,曾求助过“未来海岸”业主,但却不愿参加“散步”。“可能由于观念问题,他们更习惯忍受不公平。”张昭诚总是这样猜测。他的邻居郑春雷却要平和得多:“他们因为涉及拆迁、征地补偿等问题,容易被压制,受到制约更多,并不是说谁比谁的素质高。”
PX项目由缓建到政府决定迁址,小区里又有了海的味道。“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们对政府的处理很满意。我们现在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张昭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未来海岸”一片宁静,仿佛什么也不曾发生。
2008年10月,张把自己的简历挂上了厦门人才网。在其简历所有的应填项目中,只有离职原因一栏是空白。他拒绝透露自己的离职原因,只是在一条发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短信里含糊地表示:“社会,不是白的。”
“民主实践”
郑春雷是个异数。他在给发改委的投书里署了名,是公认的积极分子,却放弃了最重要的“散步”环节。他用“极端事件”形容后者,明确表示“不支持”,并贯彻到底。
在“散步”发生前的一个月,郑春雷高分通过了一个职业再培训考试,并成为了所在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负责人。早期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的妻子把郑缺席的原因归于“工作”。
6年前从南昌调来厦门的时候,郑春雷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华东交通大学会计系本科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到30岁已经坐到了证券营业部经理的位子。
当其他业主因为小区论坛被关闭而一筹莫展,他却端坐在家里看十七大的电视直播。“胡锦涛总书记作报告的时候,我看了。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涉及了环保,心里感觉有盼头了。” 郑春雷说:“我更希望在法律框架内维护自己的权利。”
2007年12月,不利于小区的环评报告出来以后,部分业主气愤不已,想去市政府门口静坐,其中包括郑春雷的妻子。但郑跟妻子吵了一架,把她劝住了。后来的政府听证会,也是妻子提出报名参加,他再没拦阻,也跟着报了名。一直全程参与的张昭诚却没有参加这项重要的“民主实践”。
郑春雷觉得,厦门的座谈会,是他所见的听证会或座谈会中最好的一个,“可以说不仅仅属于厦门人,它也属于全体中国人”。
“不支持,不反对,不组织”
如果仅以投书和上街作为参与的标准,马天南就是个局外人。作为厦门最大环保NGO——厦门“绿十字”负责人的马天南,在“散步”以前曾被很多人要求“站出来”,但她选择了“不支持、不反对、不组织”的立场。而在当时的社会语境里,对待PX项目的“不反对”,在很多人看来就意味着“支持”。
她的邮箱里多次收到“见一次打一次”的威胁,甚至要把她“扔到海里”。而她的态度是:不回应。“当时他们陷入到激动的情绪之中,你怎么解释也没用。”她笑了笑,一脸无奈。
马天南解释,选择这个立场是因为PX项目涉及太多领域的知识和利益关系,感到自己难以把握。
但她并非完全没有介入。“‘绿十字’为业主们举办了不少讲座,但是,它的负责人马天南告诉我们,这个PX项目肯定会通过,不管大家怎么奔走呼吁,结果不可能被改变,这让我们很受打击。”张昭诚说。
这个不惑之年的兰州女人前几年还是一名资深企业管理培训师,第一个把“Work-Shop”的培训方式介绍给了厦门大型国企的管理者。这意味着她曾过着典型的金领生活。
马天南说自己从事环保完全是偶然。1999年,一场大台风将厦门的很多大树连根拔起,她和几个朋友坐在酒吧里,为这些树伤心。朋友们提议,为这些树捐点钱,而她就是后来的组织者。2005年,从与朋友合开的管理顾问公司里出来,全职投身“绿十字”,月薪为零。
她会对路上的飞鸟展现怜爱,却不愿意把钱捐给与环保无关的人或事。某次“绿十字”组织儿童画展,一个慈善团体前来接洽,希望她能义卖所有画作,捐给孤儿院。马天南拒绝得毫不犹豫,因为捐钱给孤儿“不可持续,与环保无关”。
2007年8月,经过8年时光,“绿十字”终于通过了厦门市民政局的审核,注册为民间组织。今年10月,她主编的《厦门市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行动指南》在组织网站上公布。马天南用图表的方式解读了PX事件的过程,在这条并不复杂的逻辑链之中,信息是否透明和公众是否参与,成为推动事件升级和消解的关键结点。
“我理性得似乎不近人情。”马天南偶尔也会说些自省式的话。但更多的时候,她坚定地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关爱鹭岛,那就是构建一个促进公众参与的平台。
(文中张昭诚和郑春雷系化名。)